【文/萬子綾(Linda Wan):DDI亞太區顧問】
很多人資專業人員會急著想知道「如何證明訓練效益」的答案;但在此之前,必須問個更根本的問題:衡量訓練效益的目的是什麼?
筆者具有人力資源發展背景,目前又經常授課,藉由工作之便,嘗試用這個問題詢問不同的人,結果得到許多不同的答案。參與課程的學員想知道「自己的技巧是否有進步?」企業經理人想知道「員工是否因此更有生產力?」人資專業人員想知道「課程的內容和講授是否能適切對應到員工的程度?」而高階主管想知道「這筆訓練經費花得值不值得?」
【文/萬子綾(Linda Wan):DDI亞太區顧問】
很多人資專業人員會急著想知道「如何證明訓練效益」的答案;但在此之前,必須問個更根本的問題:衡量訓練效益的目的是什麼?
筆者具有人力資源發展背景,目前又經常授課,藉由工作之便,嘗試用這個問題詢問不同的人,結果得到許多不同的答案。參與課程的學員想知道「自己的技巧是否有進步?」企業經理人想知道「員工是否因此更有生產力?」人資專業人員想知道「課程的內容和講授是否能適切對應到員工的程度?」而高階主管想知道「這筆訓練經費花得值不值得?」
【文/大衛‧麥特森(David Mattson)】
「人會衝動地做出購買決定……然後再理智地合理化自己的決定。」—大衛‧山德勒,山德勒系統公司創辦人
山德勒的這段話廣為人知,而且每天都有人引用,他的這句話以及構成他銷售方法的準則,都是基於一種人際關係模型發展出來的。
作者:王友倫/新局企管網執行長
公司應該跨入什麼樣的產業,才能夠在穩定中求成長?究竟應該勇敢地多角化,發展其他產業,還是要選擇原來的市場,繼續深耕?這個問題牽涉滿廣的, Nokia原來是芬蘭一個供應紙漿的公司,最後發展成手機大廠,而國內也有賣3C產品的業者燦坤跨足旅遊業的例子。誠品集團想將旅館打造成以圖書館為主題概念的精品旅館,讓旅館有誠品書店的個性與格調,基本上,這是從誠品的核心事業出發,在書店的產業中尋求突破,不失為一個很有創意的點子。
From:Easy企管報
作者:陳麗卿/總裁學苑專欄作家、Perfect Image陳麗卿形象管理學院總監
最近讀了一本有趣的書《FBI 教你讀心術》(大是文化出版),作者是由在美國FBI任職二十五年的優秀情報人員喬.納瓦羅,與心理學博士馬文.卡林斯。喬.納瓦羅因為「有辦法看穿人的心思」,逮到許多罪犯,其中還包括間諜頭子。書中提到一個有趣的觀點:「身體的真相 -- 從腳到頭,愈來愈不誠實」,因為自小我們的臉部表情已被訓練得很社會化:例如為了在長輩面前保持和顏悅色,所以學會了控制自己的表情。比起臉會掩飾,腳卻是最不被社會化、最會根據內在感覺做出自然反應的部位,因此FBI情報員喬.納瓦羅辦案時會從腳看起。事實上「形象」也是如此,內行人看「品味」,由下往上看;一個人上半身的衣著裝扮透露出他品味社會化的程度,但觀察一個人的腳,卻可以觀出其內在深處品味的細膩度、及愛美的程度。
【文/徐文媛】
經血量過多,除了要不斷更換棉片,還常要面對突然失控泛洪、經血溢出的尷尬場面;而長期經血過多,更是導致女性貧血的主要原因之一,容易頭暈、疲倦,嚴重時影響日常生活及工作表現。
如果妳有經血過多、經痛的困擾,現在,除了服用止痛藥或動手術,子宮內投藥系統也能有效改善妳的生活品質。
From:常春月刊
全美最大的餐廳用材供應商西斯柯(Sysco),原本賣給餐廳客戶成箱的餐巾紙,或是大桶裝的蕃茄醬。九年前,公司決定透過服務來幫忙賣產品。
這個新策略使得西斯柯不畏景氣風寒,去年淨利衝到十一億美元,刷新公司一九六九年成立以來的紀錄。
From:EMBA雜誌第275期(2009年7月出版)
你要先聽好消息,還是壞消息?
壞消息是,你的銷售團隊的銷售方式糟透了。好消息是,你的競爭對手也一樣。
From:EMBA雜誌第275期(2009年7月出版)
文/王可莉
評委來源比例未達規定,輕率決定千萬最有利標
經濟不景氣,和政府機關做生意最妥當,財團法人二○○九年台北聽障奧林匹克運動會籌備委員會基金會,手中握有龐大預算,自然成為眾多廠商心目中的財神爺。
不過,財神爺現在有了大麻煩,因為該基金會的許多標案明確違反「政府採購法」,更要命的是,距離聽障奧運的開幕僅剩一個月的時間,台北聽障奧運宣稱「亞洲第一次,台灣的驕傲」,台灣未來真的驕傲得起來嗎?
From:新新聞電子報
偶爾會有人問我,彼得原理是否也是杜拉克的觀念。其實不是。彼得原理出自同名暢銷書,作者是一個叫勞倫斯.彼得(Laurence J. Peter)的學者。杜拉克認為這個「原理」錯得離譜,輕而易舉就可以駁斥它的論點,如果真的照著實施,很可能在各個管理階層都造成嚴重問題。
From:杜拉克教我的17堂課
樹四歲十個月的時候,一天會有一至三次卡住的時候。我們逐漸學會那是自然的一部分,如同他在其他時光活得鮮活盎然。原來,他不是特別容易卡住,他只是,活得很真很充滿,所有內在的狀況在我們面前就是自然呈現。
逐漸,他卡住的時刻,我們不需要特別陪伴他。只要保持關注,讓世界繼續流動前進,也就是對他最好的支持。我試著寫下那過程,藉以觀看出,孩子在日常生活的情緒陪伴,有別於教育場所,例如學校輔導室,或心理治療空間。日常生活的情緒陪伴,放在生活的架構下,有其更盎然鮮活的生活素材加入,與單純和目標明確的教育場所,確實有所不同。
From:做情緒的小主人
最近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