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乙方到甲方的黃永洪

包容力使他在住宅建築享有盛名
●方宗廉採訪
將近四十年前,澳門一所中學的課堂上,一個學生正在上英文課,不過他的心思完全沒有在課程內容上,他的課本下壓著一張圖畫紙,當老師走遠,就開始畫起圖來,他畫的可不是一般的塗鴉,而是「房子」,一幅幅由今日美國及專業建築雜誌上看到的美麗房子,或是想像中的理想房子。不過他畫得太入神,因而改變了他的一生。
上課的老師是一位葡萄牙籍的神父,他不經意地走近這位紙上建築師,看到專心於畫圖而把課程當耳邊風的黃永洪,不但沒有生氣,反而告訴他說這是「Architecture」。於是黃永洪才知道有一門學問和他最愛的畫房子有關,就是「建築」。知道了這件事,他在考大學時才曉得要選填哪些科系,他的選擇很單純——建築系從頭填到尾。
From:講義堂讓你幸福報

高中畢業後,黃永洪到台灣成功大學建築工程學系就讀,他彷彿到了天堂,以前畫圖要偷偷摸摸地畫,而在成功大學畫圖不但光明正大,還有學分可以拿,於是他交的作業量遠高於老師的要求。老師要畫一個簡單的室內設計圖,他會發展到浴室的磁磚設計等細節的部分。
一九六○年代黃永洪就讀建築系時,包浩斯的風潮未止,而後現代主義思維正在啟蒙,「我們是在學校受包浩斯影響的最後一代。」從成大畢業後,黃永洪申請到耶魯大學就讀,投身後現代主義大師查爾斯莫得門下。並在老師的建築師事務所打工。
有一年暑假,黃永洪賺夠了錢,他和老師吃飯時表示想去歐洲看一看,並詢問應該去哪些地方,老師信手在餐巾上畫下了歐洲三十七個城市,由英國開始,構成一幅遍及歐陸主要國家的地圖,註明每個城市要看哪些建築,然後把餐巾丟給黃永洪。
黃永洪就揹起行囊到了歐洲,他非常驚奇於各地文化的豐富樣貌,黃永洪說:「你不可能混淆每個城市的風格。」相較於他後來的橫越美國之旅,每個美國城市看起來都差不多,歐洲則各城市都表現出不同的面貌。黃永洪揹著相機,到各地拍照,直到太陽下山為止。為了把握時間拍照,當他到價格低廉的青年旅館時,通常已沒有床位。於是他經常在街頭露宿,並和當地的街友睡在一起,以免落單,成為歹徒眼中的肥羊。
建築師以經營空間維生,因此黃永洪永遠對空間的探索抱持高度放開的心情,他在一九七○年代隨國外的學者到中國大陸參觀江南庭園,發現庭園的一角有一扇八角窗,窗後有一株芭蕉和一棵不及人高的竹子,他深受吸引。幾年以後有機會舊地重遊,他迫不及待地奔到窗前,想重溫舊日美景,但是發現竹子長大了,芭蕉也老了,醜得不得了。不過庭園有其他地方,發展出獨具風韻的景緻。「中國人接受景盛景衰的觀念。」但是日本人可不同了,他們會在樹枝後加鐵絲,使樹木長成設計中的屈度,庭園中所有的景象及聲音都被嚴謹地控制。這樣的環境固然絕美,但是你今天看、明年看,都差不多。以個人偏好而言,黃永洪欣賞中國庭園的禪意,但他認為建築師應該由各種空間規畫中發掘優點,並加以學習,而不是到處挑毛病。
黃永洪對建築的包容性,在一九八○年代他回國執業後,擴展到對產業環境的包容上。住宅建築產業有三個要角,當業主的建設公司、負責賣房子的代銷公司及進行建築設計的建築師,在這三種人中,建築師在進行建築決策時發言權最低。黃永洪甚至曾見過業主叫畫看板的美工人員,修改建築物外觀的事,他用荒謬來形容這種行為。
不過黃永洪沒有坐在那裡罵業主沒水準,而是坐下來思考,為什麼建商對不少只有高中學歷的代銷公司言聽計從,而對經過高考及格的建築師反而頤指氣使?原因在於建商蓋房子是為了銷售,而代銷公司掌握了銷售的知識。在這種情況下,建築師要如何才能爭回建築設計的主導權?方法很簡單。建築師在考慮建築的機能及都市空間外,還要設法想出賣點。當建設公司發現建築師能提出賣點幫助銷售,自然就會尊重他的意見,讓部分建築設計的理想可以實現。
憑著創造賣點的能力,黃永洪比別的建築師更能實踐自己的理想,由於熱愛中國式的庭園,有一陣子他在預售案中大量引進中式庭園的元素。不過他發現一個建築師不斷地套用自己的偏好,並不是一件好事,必須讓合適的元素出現在對的地方。
黃永洪以一個建築師的身份揚名立萬,但是當建築師與建設公司簽訂合約時,永遠是立於「乙方」,感覺上權利地位總是低人一等,於是在一九九○年代中期,他由乙方轉為甲方,自己當起建商,投資興建了四個案子,這四個案子無論地點或是設計都有出眾的表現,而市場定位也都正確,可是由於遇到景氣衰退,使黃永洪面臨極大的財務危機。他笑著表示,在之前他內心對甲方多少存有一些輕視之心,但是在這之後,他不得不對建設公司有更多的尊敬。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黃永洪面對挫折的態度,講義在採訪時問他,既然他當甲方時能掌握市場趨勢,又能設計好產品,缺點只在於推案時機不佳,及財務調度能力,那為何不繼續堅持下去?他的回答耐人尋味「不存在是不需要找理由的。」反正他的「甲方」事業已不存在,而他也發現自己還是喜歡當個建築師,所以他根本不會讓自己受困於挫折的情緒中,不會浪費時間去想當時應該如何如何的問題。
黃永洪的包容力讓他在住宅建築的領域享有盛名,一九九五年他入選日本出版界出版的《世界的建築家581人》,成為全球五百八十一位出色建築家之一。但在台灣其他建築師的眼中,對他卻有兩種不同的評價,多數人會讚美他的設計能力,但是許多人會因為他的作品主要是極度商業化的「預售住宅」案,而對他有所貶抑。
黃永洪認為,相較於西方,市場對空間的探索有極大的包容力,可以容許如Vitra Design Museum這樣幾乎找不到垂直線的建築,也可以接受安藤忠雄在它旁邊蓋的一幢會議中心,平凡低矮的白色方正外觀,簡單而追求內心的世界。
由於台灣對建築的接受尺度比較狹窄,有關建築的創新及空間的探索,台灣的建築師很難有機會和歐美的建築師一較長短,於是黃永洪務實地選擇了為大眾設計住宅為自己的定位,不過每當時機成熟,情況允許時,黃永洪就會放一把新的空間色彩到作品中。好像一個在教室的中學生,在老師不注意的情況下,又完成了一幅自己想像中的完美建築。

Please follow and like us: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