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電國聯合併 LED告別殺價割喉戰

葉寅夫已成LED界新教主
撰文/徐仁全
晶電國聯合併案後,原晶電董事長葉寅夫擔任新晶電的副董事長,但誰都知道,葉寅夫不僅影響力沒有減弱,更將對抗聯電集團旗下的元砷與宏齊,說葉寅夫是LED業的新教主,一點也不會言過其實。
傳聞半年多的晶電與國聯合併案,八月十六日終於在晶電總經理李秉傑及國聯總經理謝逸文兩人共同宣佈中成局。這也是繼國內LED(發光二極體)上游業者聯銓及元砷合併後,另一個引起全球LED產業矚目的合併案,同時,這個合併案也將掀起國內光電產業重新洗牌,影響不可謂不大。
From:今週刊
這個合併案之所以受矚目,是因為全球前五大LED業者,如日亞化學、Cree、Lumileds、Osram(歐司朗)及Toyota Gosei(豐田合成)等,其產值皆超過台灣廠商甚多,未來合併後的新晶電,將有機會成為全球第六大廠,甚至擠進前五名之列,屆時台灣業界就有機會與國際大廠平起平坐。
促成晶電與國聯在短短二個月內談妥合併事宜,除了代表國聯的陳致遠以外,其實幕後關鍵人物還是身兼億光、晶電兩公司董事長的葉寅夫。葉寅夫的企圖心與執行力,在台灣LED業界原本就已無人能出其右,此次合併案後,葉寅夫整合上中下游的實力更為雄厚,稱他是台灣LED業的地下教父也不為過。
整合LED上下游
葉寅夫是幕後最大的推手

台北工專畢業後,葉寅夫即進入光寶電子,開始他三十餘年的LED產業生涯。離開光寶後,他創設億光電子,以LED封裝為主,當時還需向老字號的國聯、光磊等廠商拿晶粒,封裝成一顆顆的LED顆粒。
一九九六年時,在工研院光電所的協助下,由華興、億光、光磊、鼎元及佰鴻等五家業者合資創設了晶元光電(晶電),葉寅夫也順利當選董事長。到了一九九九年,光磊及佰鴻以每股三十八元轉讓股票,葉寅夫由於擔心股東成分複雜化,於是吃下部分股票,並引進光寶集團,遂形成億光佔有晶電約三成的股份,葉寅夫也連任董事長至今。
由於晶電與億光皆由葉寅夫擔任董事長,外界很自然把晶電與億光歸為同一集團,葉寅夫也因此得以充分掌握LED上下游產業。當然,晶電還有包括鼎元、華興及光寶等其他大股東,持股比率也不小,不過,由於先前聯電主導旗下的聯銓併入元砷,加上聯電投資的下游封裝廠宏齊,聯電集團已在LED上下游打出聲勢來,此次葉寅夫出面整合,重新奪回教主地位的味道甚為濃厚。
其實,在晶電與國聯合併案前,更勁爆的是一項甚囂塵上的「四合一」合併案。所謂的四合一,指的是今年一月中旬,光電產業發展協進會(PIDA)邀請了四家LED晶粒廠,也就是元砷、聯銓、晶電與璨圓等四公司的高層,原本是希望大家不要再惡性殺價競爭,以維護各家利潤及生存。
沒想到,不知從哪裡冒出一句話說,那不如大家合併算了,併成一家就不會再殺價了。就這樣,開始有合併的可行性評估及準備動作,不過,晶電及璨圓董事會都還沒討論,作業趕不及而告吹。農曆年過後元砷及聯銓宣佈合併,沒有晶電與璨圓。
另一未能達成共識的主因,也是因為聯電集團表達合併後想拿下主導權,但是葉寅夫也表現出一貫的強勢作風,雙方互不相讓,最後四合一案只有破局。後來,元砷合併聯銓,但原來元砷大股東南紡集團卻等於退出經營層,只留下一席副董事長鄭朝元,聯電也派了財務長洪嘉聰擔任董事長,並主導新公司營運方向。
四合一失利 合併契機隱然成形
晶電與國聯的合併,早在雙方股東會(六月十四日)前即開始討論。由於晶電總經理李秉傑也是晶誼光電的董事,而晶誼光電董事長正是國聯董事長陳致遠。在一次私人聚會中,雙方有了初次的合併共識,並在股東會當天下午董事會中進行討論,通過合併案並進行合併事宜。
其實,泛萬海集團由陳致遠出面投資國聯,已佔有國聯約三成的股權,陳致遠的投資基本上都是財務性的考量,對LED產業的經營,不是他的核心事業,也非他的興趣,要讓投資獲利極大化,當然是以促成合併為優先,讓股價漲上來再出脫,例如先前陳致遠促成新加坡聯合科技與台灣聯測合併,就是完全類似的案例,此次與晶電合併,也相當符合他的投資利益。
至於葉寅夫,在錯失四合一的機會後,看到新元砷已有可能超越晶電時,也早有合併或擴廠的打算,剛好,陳致遠提出國聯與晶電合併的構想,葉寅夫認為機不可失,加上確認萬海沒有興趣介入經營主導,便火速地拍板定案,並指派晶電總經理李秉傑趕快進行,以免橫生枝節。
距離董事會通過到宣佈合併案,剛好是二個月又多二天,在六十三天內,晶電與國聯談妥合併事宜,董監事名額都分配完成,總經理由李秉傑出任,董事長規畫是由陳致遠擔任,葉寅夫則先出任副董事長,其餘經營團隊大致不變,均留任在新晶電。
葉寅夫雖考量新晶電在全球晶粒供應鏈上將有一定角色,避免新晶電在晶粒供應上被貼上億光集團的色彩,他只擔任副董事長一職,以維持新晶電的中立地位。
不過,明眼人就知道,葉寅夫在新晶電的地位與功能,絕不會僅止於副董事長而已,億光未來佔新晶電股權約一○%,雖稍低於泛萬海集團的一三%,但也高過光寶集團的五%,其影響力絕對大於其他大股東。且如依萬海獲利了結的規畫,未來新晶電的最大股東肯定是億光,屆時葉寅夫是否會扶正,也有待時間證明。
晶電國聯合併後
四元LED廠躍升全球第一大

合併後,新晶電的規模將一舉超越新元砷,其產能規畫上可達到四元(紅、黃光)LED每月十一億顆,氮化鎵(藍、綠光)LED每月產能可達三億顆左右,更穩坐台灣LED上游產業龍頭寶座。而以產能來說,新晶電也將一躍而居於全球第一大的四元LED廠,氮化鎵LED則是全球第五大。
在新晶電與新元砷兩大集團相繼形成後,中小廠的壓力日增,會不會被大廠擠壓,導致生存空間縮小甚至淘汰?對此,璨圓董事長簡奉任表示,不論公司規模是大是小,在LED產業中皆是一場「浴血抗戰」,沒有誰能佔到太多的便宜,「大有大的壓力、小有小的負擔」,很難比較誰優誰劣。
至於璨圓的未來,簡奉任說自己要更努力經營,把體質調得更好,未來進可攻、退可守,不用擔心生存問題。「現在璨圓要努力的是垂直整合,將觸角延伸到封裝、系統模組、行銷通路去,找策略合作的廠商,與其他橫向整合的方式不同。」
另一家晶粒廠華上光電也持類似的態度,雖然市場傳出新元砷董事長洪嘉聰曾拜訪華上總經理汪培植,洽談華上併入新元砷的可行性。不過,華上因有華宇集團背後支持,暫時沒有被併或被擠的壓力,而且華上產品線中除了一般的LED晶粒外,尚有一半產量是高單價的LD(雷射二極體),這也是一般廠商較少經營的產品,華上如持續擴大此產品線,暫時還沒有市場被取代的問題。
元大京華證券國際部產業分析師陳治宇認為,產業走上整併的路是必然趨勢。國內LED廠的確過多,且規模又不大,造成力量分散又對市場價格產生破壞,因此相當樂見新元砷與新晶電的成形。「以國內廠商規模來看,上游LED業者最理想的家數是二到三家,下游家數也是二到三家,可是現在廠商仍太多,還要再多一些整併案。」陳治宇分析。
一位創投界人士也指出,台灣LED產業的問題是產量已達到國際水準,但產值仍落後太多。他認為廠商進一步整併後,能投入更多費用在研發高階產品,讓台灣LED產業能夠追求產量與產值都達世界第一。而且更重要的是,目前世界前五強如日亞化等公司,均已與奇異、飛利浦或日本大企業,在照明市場上有深度的結盟,可是台灣廠商都尚未能跨出亞洲市場,未來一定要更加緊整合,才能因應下一波的挑戰。(更多精采內容,請見《今週刊》453期,各便利商店及連鎖商店均有銷售)

Please follow and like us: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