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及預防日本腦炎

環台醫療聯盟 資料來源:財團法人台灣基督教門諾會醫院
地理區分佈與流行特徵
日本腦炎的流行區分佈極廣,包含了大部份的亞洲地區,北迄蘇聯的東南部,南達印度尼西亞的南部。西邊的界限是位於印度西岸的Goa。東邊的界限在北方是日本,臺灣與菲律賓。在中國,除了最西邊的西藏、新疆兩省外均有日本腦炎的足跡。
日本腦炎病毒是流行在亞洲地區的一種夏季腦炎,其發生的地區包括西伯利亞、日本、中國大陸、朝鮮半島、菲律賓、印尼、關島、印度、馬來西亞等。
From:Ohayo元氣健康報
日本腦炎的流行受氣候與季節兩大因素影響,病例高峰期和雨季、颱風也有關係。由此特徵可區分為兩種流行型態,在熱帶區域的流行為散發性,全年皆有,無季節性,南印度、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南部的流行屬於此類。
熱帶區域北部的流行則有明顯的季節性,主要發生在夏季,尤其是雨季結束的時節,此時病媒蚊的群數最高,發生的型態是爆發性,通常持續2~3個月。中國、日本、臺灣、印度北部、泰國北部、緬甸北部、越南的流行屬於此類。在東南亞地區,4~11月為好發時期,臺灣近年來的主要傳染期是5~10月,而6月則為流行的高峰。3~9歲以下的孩童為最主要的感染對象,但近年來發現,感染年齡有提高趨勢,甚至成人(最有可能被感染的族群是在30~40歲的年齡層)也有病例發生。
鑑別診斷
從患者的臨床表徵來確認是否為感染要件:
1.發熱、發燒達三十八度以上。
2.頸部僵硬伴有噁心,嘔吐或頭痛。
3.痙攣或抽搐。
4.嗜眠或木僵。
5.面部痲痺或牙關緊閉。
6.四肢僵硬、攣縮或不隨意運動。
患者若有上述其中之一者,為疑似病例;當疑似病例具有前三項主要症狀及最後三項中任何二項以上時稱為典型病例;當疑似病例不能具有前三項之全部或具有前三項,但沒有或具有最後三項之中一項者稱為非典型病例。當發生典型的臨床症狀後,醫師還會進一步與其他疾病作鑑別診斷,因為日本腦炎與腸病毒、腮腺炎病毒、黴漿菌、泡疹病毒及其他病毒引起的腦炎及腦膜炎、細菌性膜腦炎或腦膿瘍、結核性腦膜腦炎、阿米巴腦膜腦炎等,在外顯症狀上會有極為類似的症狀,臨床上分辨並不容易,必須進行腦脊髓液的病毒培養和血清抗體檢查的幫忙才能確定。包括酵素免疫分析法-ELISA測IgM專一抗體(早期有70%陽性率,一週後陽性率將近100%)、血球凝集抑制試驗-HI和中和抗體中和試驗-NT等。
治療及預防
目前為止,日本腦炎的治療並沒有很大的突破,仍是以支持療法為主,給予生命癥候的支持,以及降腦壓藥物。病患的預後,與其年齡很有相關,一般年幼及年老者,死亡及有後遺症的比例高。1/2-1/3存活者在數月至一年內會出現如癱瘓、無力、抽搐、步履不穩等現象。超過一半的存活兒童,在發病後一年後仍有腦波之異常。
四分之三的存活者,在發病五年後,仍然有行為或精神狀態方面之異常。我們已經知道日本腦炎的死亡率及後遺症相當可觀,在目前尚未有很有效的治療方法,「預防」將是重要的方向。
防治政策(預防勝於治療)
1.預防注射:加強嬰幼兒(15個月以上)接種日本腦炎疫苗:每年3-5月。未接種疫苗的小朋友宜儘早接種,至於成年人因注射疫苗後有可能出現過敏反應,衛生署既不反對也不讚成也不積極鼓勵成年人自費接種。通常疫苗會在接種後的6~8週產生抗體。日本腦炎疫苗屬於非活性疫苗,其免疫力持續性並不佳,所以基礎劑需接種二劑,隔年接種第三劑,並於國小一年級追加接種一劑。根據研究得知,日本腦炎疫苗的保護力約5~10年,因此日本腦炎疫苗最有效而安全的接種數是4~6劑,如果超過六劑將容易產生過敏情況,故建議接種疫苗劑數不要超量。 至於日本腦炎疫苗的效力可達95%以上,如果完成基礎接種則預防效果幾乎可達100%。
2.監控豬隻抗體陽轉情況以預測流行期:在臺灣北部(新竹)、中部(南投)、南部(屏東)、東部(花蓮)等四處定期偵測豬隻日本腦炎抗體。
3.徹底撲滅腦炎的中間媒介一蚊子:清除蚊蟲孳生源,噴灑殺蟲劑滅蚊。
4.衛教宣導:避免在傍晚至黎明病媒蚊活躍期間外出活動穿著長袖長褲,使用蚊帳或驅蚊劑以避免蚊蟲叮咬。應遠離稻田、溝渠、草地及畜欄等處。
結語 所以家長們要記得年滿一歲三個月的兒童,在3-5月間要注射日本腦炎疫苗。除非是罹患比感冒還嚴重的疾病如發高燒,或是對疫苗有過敏或不良反應之外,其餘的兒童都應儘速完成接種。由於一歲以下之嬰兒罹患日本腦炎極端罕見,考慮疫苗效益,並不常規接種。

Please follow and like us: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