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協10+3的巨大威脅 東亞整合 台灣的關鍵五年

作者:賀桂芬  出處:天下雜誌 434期 2009/11
東協對全世界的意義變了。中國威脅,迫使東協整合,打通商品服務、資金人才自由流通的關節,還拉幫結派,明年和中國、南韓成立自由貿易區,五年後甚至有可能和印度、日本、紐澳整合。無論生產網絡的佈置或銷售,東協不再是一個個小國,而是一個區域,一個宏觀的行銷單位。東協對台灣的意義也變了,早在兩年前,東協就已超越美國,成為台灣第二大出口市場。東協市場的競逐,台灣不能輸。以東協為中心的東亞整合,台灣不能不加入。從現在起的五年,將是台灣經貿前途最關鍵的五年。

以前名字叫東協,實際上哪有東協?都是一個個的小國。明年起不一樣了,逐漸統統打通,加上中國,變成一個區域,那經營概念就不一樣了,」南僑集團副總裁李勘文說,「一通我們就動。」
他指的是瞄準東協和中國大西部,「會讓南僑業績暴衝」的第四座油脂廠。
明年為什麼不一樣?
明年一月一日,東亞有三件大事即將發生:
大事一:東協(ASEAN)原始六國結束過渡期,進入真正的經濟共同體。
大事二:東協六國和中國完成九三%商品貿易零關稅,正式建立自由貿易區。
大事三:東協和南韓成立自由貿易區。
東南亞(東協)、加上東北亞三國(中、日、韓),明年初整合後的「新亞洲」,將成為全球最大、成長力道最足的新市場。
五年後,東協加三的整合體,還要加上印度和紐澳,進一步整合成更大的自由貿易區。
這三件大事的公約數是東協。三大趨勢也顯示,明年起的五年,是還沒有擠進這圈圈的台灣,經貿前途最決定性的五年。「這就像班上的人都在搞小圈圈,你不屬於任何一個小圈圈,很多事情到最後就沒你的份,」政大經濟系教授林祖嘉形容。
區域整合將爆驚人能量
東亞整合的交集,為什麼是東協?
和中印(Chindia)相比,東協任何一個單一國家都是小蝦米,卻能坐上東亞整合的駕駛座。「兩個關鍵:立場中立和談判籌碼最多,」被譽為「現代 行銷學之父」的柯特勒(Philip Kotler)解釋,對亞洲的中、日等要角來說,東協不具威脅性,卻擁有具吸引力的單一區域市場,以及在區域生產網絡中具有競爭力的生產位階,談判籌碼自然高。
柯特勒兩年前出版《科特勒帶你發現新亞洲》(Think ASEAN)一書,警醒歐美企業以全新眼光看待東協。
南僑集團董事長陳飛龍說,南僑在泰國二十年看東協,以前整合喊假的,中國興起之後,東協國家受到威脅,只能放下彼此間的矛盾團結對外,「一團結,綜效就出來了。」
「我們正在見證一個強大、繁榮的亞洲經濟共同體時代的開始,」亞銀最新的亞洲區域整合報告指出。
一個新的宏觀行銷單位誕生
「未來五年,隨著整合的到位,這塊區域將迸發相互繁榮的驚人能量。」美國著名智庫霍普金斯學會東亞經濟權威,前世界銀行東亞首席經濟學家卡拉斯 (Homi Kharas), 最近在華府對美國企業家發表演說時表示,區域內經貿連結正在使東亞成為一個「密密編織在一起的區域」(tightly knit region)。卡拉斯說,「現在這些比較細的線未來二十年將大大加粗。」(表1)
合在一起,東協變成一個擁有近六億人口的單一市場,加上中國和日、韓,二十億人口的區域市場,「任何一家未來企業都承受不起不加入的損失。」IBM的研究報告指出。
「有意義的塊狀經濟體,只會有三個。」世界銀行區域經濟研究報告則指出,「這三塊中,亞洲人口最多,成長數快,估計二○二○年,亞洲經濟將佔世界的一半。」(表2、3)
東協對台灣的重要性,與八、九○年代兩波南進時代也已經不一樣了。
二○○七年,東協國家就已經超越美國,成為台灣第二大出口市場。隨著區域內國家界線的消失,東協正在快速變成「一個新的宏觀行銷單位,」元智大學管理學教授許士軍形容。(表4)
「日本企業已經不是用單一的國家看東協這些國家,而是用區域的概念去布建生產網絡和經營市場,」日本貿易振興社(JETRO) 駐仰光所長小島英太郎指出,為協助日本企業利用整合之後的東協市場及生產網絡,JETRO連續三年針對東協通往中國、中東、印度等三條路線的陸海空運輸, 做交通及通關設施、效率、成本的全面性研究,研究結果厚達四百多頁,「這份報告帶動好幾家日本物流業者大幅加碼這個地區的投資。」
日本物流系統公司(Japan Logistic Systems Corp. )是中型的貨運公司,今年中宣佈在寮國南部投資樓板面積達兩千七百平方公尺的大型免稅倉庫,針對星、馬、泰的廠商,用寮國的陸路系統,送貨到越南及中國。
佈局遍及全球的日本大型國際貨運業者近鐵運通(Kintetsu World Express Inc.),也宣佈進軍寮國、緬甸和柬埔寨,瞄準的也是東協及中國西部,以及從緬甸出海到印度、從越南出海到美國的市場。
「這個區域經營起來,整個串起來,對運輸業者來說,它不會是資源的浪費,而變成一個網絡系統,」近鐵運通駐寮國代表永持裕紀在曼谷飛往寮國首都永珍的飛機上向《天下》表示。
利用東協  攻大陸內需
「我們的產品從曼谷到越南,以前惟一選擇是從曼谷走海運花七天到胡志明港,要到北越河內呢。它要走一千多公里的路,產品要折騰一千多公里的路耶。現在的湄公河,只要跨過寮國,就進入中部的越南,從那邊一路都是內陸運到河內,三天就到了,」南僑李勘文說。
南僑的小廚師泡麵就是例子。因為東協各國間的檢驗和認證沒有統一,目前只有不含肉品料理包的泡麵,才能夠行銷全東協。「但我相信明年之後,這些統統會打通,變成一個區域,我們一定可以進去,」李勘文很是期待。
對東協來說,中國都是所有會員國要經營的市場,尤其是低度開發的大西部,要成長最有機會。但因為產業分工的不同,而大陸自東協進口,與自台灣進口的產品,用途相當不同。
根據瑞士銀行(UBS)的研究,大陸自東協各國進口的東西,有五到七成用於內需;自台灣進口的東西,只有三成用於內需,其餘都為了加工出口。顯示大 陸自東協進口的東西,主要用於內需,也代表著,東協與中國建立自由貿易區之後,台灣企業到東協投資出口,搶佔大陸內需市場的成功機會較高。
南僑經營大陸市場,在天津與廣州已各有一座油脂廠,「但運到(中國)西部太遠了。」經營大西部,南僑評估的設廠地點,會是泰國或越南二選一。原因有 二,李勘文指出,「油脂廠需要的原料非常多樣,很多東西大陸西部沒有。」原因之二是為了運輸方便,油脂廠必須靠海港,「而廣西那幾個港,規模和設施遠遠比 不上東南亞的海港。」
南僑的考量,正是中國大陸與東協聯結的主要圖謀——替西部搭建出左經緬甸出印度洋,右經越南出太平洋,南經泰國到新加坡往中東的門戶。
東協本身的區域市場,更是許多大陸企業「走出去」打全球市場的第一站。從最近中國對東協的投資便可明顯看出,九七金融風暴之後,大陸企業在東協投資大幅緊縮,但二○○二年後急速上升,○三至○八年(表5、6)每年平均成長超過一倍。
在東協,日商和韓商的佈局,比世界任何一國都快都早。南韓三星在東協六個國家的分公司,員工總數近七千人。
三星手機九九年開始涉足東協電信市場,如今三星市佔率已經東協第二。三星家電佈局東南亞的步伐更早,八七年便開始在泰國設立第一家電視組裝,並迅速擴張到區域內其它國家投資。如今,三星家電在印尼、馬來西亞、越南都設有家電廠,彼此分工,行銷整個東協。
三星七千大軍抓住成長財
事實上,早在東協各國商品檢驗沒有一致化,通關手續複雜,關稅高的時候,三星就已經在東協地區綿密佈局。集團總裁李健熙,最近對媒體談東亞整合,明 年跟東協整合後,韓國跟東協各國商品、服務、資金及技術勞工自由流動的所有障礙,全部除去。法令規章統一及通關手續簡化,三星,「已經就定位,一定抓得住東協成長財。」
緬甸偏遠的東北撣邦(Shan State),都買得到從泰國、馬來西亞來的三星家電。寮國鄉下也到處看得到三星的廣告看板。
這些低度開發的東協後進國家,揮別戰亂傷痛的過去,未來幾年將迅速融入東協,戰場將變成市場。

Please follow and like us: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