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模的藝術

往昔要在糕餅上形塑出典雅美麗的紋飾圖案,木製印模可說是不可或缺的工具;這些印模不僅具有工藝之美,也反應出常民豐美的生活文化。可惜自六○年代起,木模的材質多被塑膠製品取代,人工手作也不敵機器的大量生產,讓優美的台灣傳統糕餅文化面臨逐漸流失的危機⋯⋯
From:遠流出版幸福生活電子報

立體版畫 傳承民間美學
這幾年懷舊風的盛行讓傳統印模有了一線生機,許多老餅鋪開始重視這些與他們共同歷經製餅生涯的老夥伴,以文物陳列的方式重新展示,如淡水三協成餅鋪及郭元益餅店分別於二○○○、二○○二年成立糕餅博物館,讓民眾有機會見到這些鄉土的民藝作品。除此之外,以創新木彫餅聞名的苗栗三義世奇餅店,更請木彫師傅手工彫琢出栩栩如生的木刻印模,運用在餅食的製作上。
學者簡榮聰在《台灣粿印藝術》一書中寫道:「以工藝學角度觀察,傳統台灣民間社會所使用的粿印、餅印、糕印、糖塔模子,都是經過手工雕製,刻繪出線條流暢,或簡潔遒勁、或樸拙醇厚、或親切可愛的圖案。這些圖案⋯⋯,無論布局、動態、神韻方面,均值得詳細析賞。」具體點出糕餅印模的藝術價值。資深畫家劉文三於《台灣早期民藝》也提到:「餅模的彫刻圖形除了可以看出民俗生活外,還可以發現這種具有版畫形態與意義的藝術品,它不同於版畫而產生另一種更具機能與適合生活形態的方式;使我們不能不覺得藝術形態是活的,是可以衍生不息的。」更進一步說明這項民間工藝與尋常百姓生活的密切關聯。
透過一代代不知名匠師的積累傳承,這些純手工的木彫紋飾,不僅持續發揚民間流傳已久的符號美學,也把傳統飲食文化鏤刻下來。因此,即使時代在變,科技日新月異,傳統印模已逐漸被取代,但這段由木製印模所刻畫出來的傳統糕餅歷史,還是賦予人們對糕餅無限的懷舊想像。
材質造型彫工 箇中學問多
儘管糕餅印模有少部分是陶、瓷、磚造及金屬製品,但由於都不如木質擁有輕便且摔不破的特點,所以大部分還是以木質印模為多。根據老師傅的說法,木製印模的材質多取自烏心石、台灣櫸、樟木、肖楠、紅檜、龍眼等樹種,其中尤以烏心石最受青睞。這些木材需經一年以上的時間自然風乾才可彫製,經取型、刨木的修整工作之後,便進行單面、陰彫的彫刻階段,最後再以砂紙磨光、上漆即完成。
由於粿印的使用方法是將粿糰按壓於印模上,再反過來利用拍擊的力量深深印上紋路,所以多製有手柄以利操作(也有少數無柄)。糕印外形多為長條形或長方形,端看彫刻圖案的多寡與大小而定。由於糕仔的製作為將處理好的米麩以勺子舀入糕印模內,壓實定形後,再覆模敲出,因此糕印都為單面、陰彫、且大多無柄。
餅印的形式與糕印類似,以製作月餅及喜餅的餅印來說,由於餅內有包餡,烘烤後容易膨脹而變形,所以餅印的彫紋較深,才不致烘烤後使餅面模糊不清。所彫的外形以圓形最多,有「團圓」之意;其次是花形,如菊花、向日葵等,有「花開富貴」的寓意;長方形的喜餅印模則是近代的作品,意謂「端正」。近來也出現心形的對餅禮盒,取心心相印之意,以迎合時下年輕人喜歡直接告白的潮流。

Please follow and like us: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