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計分卡失落的一角

【文/萬子綾:DDI亞太區資深顧問】
十多年來,我們看到有些企業導入平衡計分卡成功、有些則失敗;導入平衡計分卡的企業,有些經營良好、有些則經營不善,到底平衡計分卡對企業的策略管理有無幫助,到現在還是引人爭議的話題。
From:大師輕鬆讀

體育競賽如果沒有計分,怎麼知道誰贏?商場也是相同的道理,只是早期的計分觀念是以財務績效掛帥,很多經理人相信「黑貓、白貓,只要抓得到老鼠就是好貓」,在這句話中,用哪種貓好比是策略,抓到的老鼠數量好比是營運績效,不管策略如何,結果自會證明手段的有效性。
很多質疑平衡計分卡有效性的人,忽略了一個基本而重要的問題:什麼是策略?什麼是策略管理?簡言之,策略是為企業創造競爭優勢的方法,例如「以低價格刺激購買以獲得市占率」是策略,「以高品質吸引金字塔頂端消費群以維持高獲利」也是策略,而策略管理則是確保所選定的策略能達到創造競爭優勢目的之過程,例如持續蒐集競爭對手動態資訊以確認所選擇的策略能發揮功效。所以,經營績效是目的,策略是達到目的之手段和方法,策略管理則是確保達到目的之過程和工具。
從策略與策略管理的定義,我們就不難發現平衡計分卡的定位:它是策略管理的工具,不是策略本身,如果有好的工具,但策略是不對的,顯然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相反地,策略是對的,但沒有好的工具管理,也可能會使策略的效果大打折扣。簡單來說,策略是X,策略管理是Y,策略的成效是Z,X*Y=Z,X與Y任一參數值為零,Z也會是零,如果將平衡計分卡(Y)導入成功和策略成功(Z)畫上等號,是不切實際的,畢竟平衡計分卡只是扮演工具的角色,即便它是威力十分強大的策略管理工具。
平衡計分卡失落的一角
如果以上兩個前提成立,是否導入平衡計分卡就萬無一失了?根據筆者輔導企業導入平衡計分卡的經驗,大多數的組織在思考財務、顧客、內部流程構面時,對於要做什麼才能達成策略目標的因果關係是清楚的,然而在思考學習與成長構面時,往往不知道從何處著手,不知從何找出其與策略成效的因果連結,也就是比較拿不出「人的策略」。
既然人的環節是平衡計分卡失落的一角,在策略性思考人的策略時,企業最常忽略哪些地方?到底有哪些角度可以思考?在我的輔導經驗裡,歸納出以下須特別注意的幾點。
透過經營策略及文化策略邁向願景:多數組織在思考策略時想到的是經營策略(Business Strategy),也就是在市場、產品與服務、客戶、銷售、技術等方面應掌握什麼關鍵要素、朝什麼方向走,才能達致短期及長期營運目標;但是還有一種經常被忽略的就是文化策略(Cultural Strategy),它體現在企業的價值觀以及員工被期待的行為表現上,當創辦人定義企業價值觀時,無形中就昭示員工該如何與其他人互動以達成目標,一個強調「誠信」的企業給員工的訊號是公司正派經營、支持合法正當的行為。
員工行為對策略目標達成有何重要性?例如某員工承接企業「提升客戶忠誠度」的策略目標,並將之展開成「提高客戶滿意度分數」的績效目標,如果要成功達成這個經營策略,在文化策略上也要配套,也就是讓員工明白用什麼樣的方式(how)才能有效達到這個目標(what),所謂的方式包括詢問以了解客戶需求、採取行動滿足客戶的需求和解決客戶的疑慮、建立客戶回饋機制等,當經營策略與文化策略搭配良好,會大大提升達成經營目標的機率。

Please follow and like us: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