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18,000元的管理課

【文 黃惠娟】
《財星》排名千大企業中,55%都已採行的「平衡計分卡」,被喻為是75年來最具影響力的管理思維。
在創始人柯普朗6月4日跨海來台開講之前,國內企管專家先行解讀這套管理工具。
From:奇摩-商業週刊

被哈佛管理學院譽為「七十五年來最具影響力的管理思維」的平衡計分卡(Balanced Scorecard)發明者——哈佛商學院講座教授羅伯.柯普朗(Robert S. Kaplan),受政大公企中心的邀請,於六月四日跨海來台授課。雖然一堂課要價一萬八千元,但門票早在五月上旬全數售罄,公企中心只能請向隅的聽眾等待候補,令人好奇這個管理工具的魅力。
由柯普朗和實務界的大衛.諾頓(David P. Norton)共同在一九九二年提出的平衡計分卡理論,目前名列《財星》(Fortune)雜誌全球一千大的企業中,已有五五%導入,包括美孚石油、西門子、加拿大AT&T、香港捷運公司、韓國電信等企業。
其中,韓國電信在金融風暴過後,也因為導入平衡計分卡,有效促使經營策略重新聚焦,三年內就出現脫胎換骨的表現。
平衡計分卡之所以在近十年備受矚目,跟企業想要維持「基業長青」的企圖心有關。「企業績效雖好,但若要未來更好,卻不知從哪裡下手,」致遠管理顧問公司執行副總經理於泳泓說。
提供企業策略聚焦的方法
柯普朗—諾頓團隊(Kaplan-Norton Collaboration)在一九九○年開始針對多個公司進行研究,結果發現,員工與資訊科技這類知識性資產,重要性與日俱增,勢必成為企業競爭的致勝利器;但企業仰賴最深的財務指標,卻只能衡量「已發生」的事實。平衡計分卡的出現,則試圖提出新的績效衡量方式,衡量企業未來的競爭力。
於泳泓打個比方說,財務指標就像體檢表上身體健康與否的結果,但你知道身體要好,一定要運動、飲食、休息三項指標都要好一樣,「平衡計分卡就是告訴你,除了結果外,讓企業身體好的運動、飲食、休息三項指標也要一併考慮。」
因此,柯普朗和諾頓經過一年多和企業界的實務研究發現,企業除了財務數字這個「落後指標」之外,必須同時參考客戶、內部流程、員工這三個構面的「領先指標」。也就是說,除了財務績效外,客戶、內部流程、員工三個構面,都要分別制定一張「平衡計分卡」,來衡量這四個構面的資源運用,是否的確都在朝公司的策略邁進。由於是衡量未來競爭力的利器,因此也被稱為是「未來企業的績效衡量方法」。
柯普朗最初的研究成果是「平衡計分卡」這套工具,不過,企業實施後發現,如果企業缺乏願景,根本無法實施。這也促使柯普朗—諾頓團隊在近十年追本溯源,往上去探究願景、策略以及平衡計分卡這三者間的關係。而柯普朗此次來台,重點即是「策略地圖」這個最新的研究成果。
專長於策略管理的政大商學院院長吳思華指出,傳統的策略理論,較少觸及策略如何落實到執行層面;平衡計分卡即是嘗試將公司未來發展願景,具體化為行動策略,並以各部門訂定KPI的方式,讓上至領導人、下至公司的每一個同仁,都能清楚瞭解公司的策略目標,並將資源集中於未來發展策略上。「平衡計分卡最大的貢獻,即在於提供一套方法,協助企業上上下下聚焦,」吳思華說。
成功關鍵一:領導人的魄力
自一九九二年平衡計分卡理論提出後,就受到企業實務界的歡迎,原因是因為,有七到九成的企業發現,組織有策略卻無法執行。管理學上有一名言:「If you can't measure it, you can't manage it!(可量化的業務,才能有效管理)」。平衡計分卡就是為企業領導人的願景,提供落實到策略,以至於每一個員工的行動方案,提供一個清楚可行的方式。
督促員工向著同一個目標前進,讓員工的工作方向聚焦,是平衡計分卡最顯著的優點。根據柯普朗—諾頓團隊統計,已實施平衡計分卡的企業,內部溝通成本甚至降了八○%。
最高執行者親自下海督軍,並促使員工績效連結到是否用心推動平衡計分卡,則是導入能否成功的關鍵
協助包括力晶半導體、龍巖、台灣櫻花等數十家企業導入平衡計分卡的於泳泓說,平衡計分卡的理想一點都不高,但卻是需要企業主「持續魄力」的投入,「上線只是『結婚典禮』,而非『畢業典禮』,如果缺乏長期努力的心理準備,上線才是災難的開始。」
以經營喪葬事業的龍巖企業來說,就由董事長李世聰親自督軍平衡計分卡導入的狀況。李世聰下了一個決定:第一年績效七○%跟推動平衡計分卡連結,第二年就要百分之百連結。
不過,雖然如此,龍巖推了一年就忍痛喊停,讓協助的顧問公司也感到可惜。龍巖人力資源部經理黃巾玲指出,服務業不像製造業,有很多指標不易訂定,她舉例說,光是人力素質成長率這項指標,有關「素質」的定義就很難認定。雖然國外服務業有一些參考指標,但台灣服務業畢竟起步較晚,照抄也不一定合用。而且這三年台灣景氣變動大,指標訂定後,就過時了。黃巾玲說,當時光是高階主管,每週就針對平衡計分卡要開三次會,幕僚開的會更是不計其數,喊停的確是痛苦的決定。或許等過幾年產業較穩定後,會是合適的推動時間。
成功關鍵二:績效指標的訂定
根據致遠管理顧問公司在今年一月到五月,針對國內上市櫃公司的CXO(企業高階主管)所進行的一項統計指出(見下圖),已導入完成平衡計分卡的上市櫃公司僅有一五%,其他多數尚未導入或正在導入。
進一步請問他們導入最困難點為何?三三%的CXO指出,KPI不易訂定是最大困難。
吳思華指出,依國外企業的導入經驗來看,領導人的願景要能化為行動策略,再具體落到每一個同仁的工作目標,其間就需要一個可以衡量的指標,此即KPI的訂定
KPI的訂定非常重要,它關係著指標能否真正協助達成策略目標,因此,KPI不能太多,三十個是上限;但也不能定錯,容易誤導資源的運用。「有時光要把KPI定出來,就需要兩、三年的時間,」吳思華說。
因此,很多企業設定了與員工績效連動的制度,也由CXO協助推動,效果卻未見顯著,也讓很多嘗試導入平衡計分卡的企業感到氣餒。「平衡計分卡大部分還是外商在做,國內企業推的不多,因為績效指標太難定了,」一位上市公司的人力資源主管說。
另一方面,在導入平衡計分卡時,若在策略層次沒有想清楚,容易侷限在理論架構上,也就是只看財務、顧客、內部流程、學習與成長四個構面,反而忘了去思考真正可創造企業價值的動因,以及其間的因果關係
根本要素:領導人要把策略講清楚
正因為KPI的訂定需要大量的討論,以及需要精確畫出四個構面中不同的KPI實施下去後,對不同部門產生影響的因果關係,因此,對於強調速度、產品及產業生命週期都極短的高科技產業,也就較難具吸引力。「因為策略的執行是有成本的,因此越成熟的企業越容易做,因為產品及產業週期都長,避免KPI定出來時,都已過期了,」吳思華說。
一位資深的管理顧問就指出,平衡計分卡的概念很簡單,但重點在於KPI的訂定是否跟公司的成長具有因果關係;因為概念簡單,很多大公司就「照書導」,結果KPI都達成了,卻不見績效成長,原因即在於KPI的訂定跟績效本身不具因果關係。
不過,吳思華也指出,平衡計分卡最大的罩門,即在於無法解決策略的本質問題。亦即,如果連領導人本身都無法清楚說出何為未來三年公司的發展策略,這套管理工具不僅破功,做了還適得其反。
柯普朗—諾頓團隊的研究也發現,只有一○%真正在執行策略。而什麼是阻礙策略執行的因素?根據柯普朗—諾頓團隊的調查,只有五%的經理人知道企業本身的願景與策略,而八五%的經理人每個月用在策略討論的時間,甚至不到一%。「國內企業老闆,連自己怎麼賺錢都不瞭解了,如何能提出企業再成長的策略呢?」一位外資分析師說。
致遠管理顧問公司的調查也發現,有二四%的CXO認為策略訂定本身有困難,二三%的CXO甚至質疑願景和公司未來的關連性,也呼應了吳思華對平衡計分卡不能解決策略本質問題的說法。
誠如柯普朗在新書《策略地圖》所說的:將策略成功的付諸實施,需要掌握三個要素:「突破性的成果」=「把策略說清楚,講明白」+「有效的管理策略」。而三個要素的背後哲學是:要把策略講清楚。或許對國內企業領導人而言,最根本的還是盤點公司的競爭力,並先將策略思考清楚。

Please follow and like us: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