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提供:王世傑
已屆天命之年的姜先生一直是家中的不定時炸彈,五年前遭到裁員,從此失業在家,平時情緒起伏不定,動輒與家人爭吵,常以割腕、跳河、撞車等手法自殘,弄得雞犬不寧,不得已只好安排白天到開放式精神病房治療,晚上回家休養。
From:Ohayo元氣健康報
住院期間,不時主訴身體不適或精神不濟,總是查不出真正病灶,令人懷疑只是引起關注的手段。人際關係大起大落,情緒平穩時,非常積極熱心,可主動參與病房活動,與其他病友往來熱絡,好管他人閒事,心情不好時,變得失魂落魄或者精神恍惚,為了細故可與他人激烈口角,甚至肢體衝突。擔心工作人員不理會他,經常打聽行動及居家電話號碼,三不五時購買小禮物刻意討好。
三十出頭的黃小姐從高中時期,開始表現兩極化的情緒反應,與師長、家人及同學的衝突不斷,後來輟學在家,自我照顧能力尚可,但老是為了芝麻綠豆的瑣事,大聲咆哮或放聲大哭,指控家人欲拋棄她,聯合鄰居整她,全家都非常為難,幾乎無法與她共處,只好安置在精神專科醫院,長期接受住院治療。住院期間,平時笑瞇瞇非常有禮貌,可主動打招呼,將醫護人員捧上天,心情不佳時,又哭又鬧,用最惡毒的字眼咒罵週遭所有人,待情緒回穩,又可主動道歉,承認自己不是,偶而心血來潮,痛批這是她住過最「爛」的醫院,發誓從此不再返院,即刻整理行李辦理出院,事隔兩三日,又拎著大包小包,若無其事的回來繼續住院。
人格違常(personality disorder)並非人格誠信發生類似背信、詐欺、侵佔等令人不恥的作為,而是指具備某種人格特質(temperament)和特有的行為模式,造成家庭、職業或社交功能障礙。
人格違常可分為三大類,第一大類的特點是光怪陸離的行為或想法,但又未達精神分裂症以及其他精神錯亂的診斷標準,包括被害妄想型 (paranoid)、獨來獨往型 (schizoid)及類精神分裂型(schizotypal)人格﹔第二大類有反社會(antisocial)、邊緣性(borderline)、戲劇性(histrionic)和自戀型 (narcissistic)人格,這類病人很容易衝動、過度情緒化或戲劇化的情緒轉變﹔第三大類是屬於焦慮緊張型,包含逃避型(avoidant)、依賴型(dependent)與強迫性(obsessive-compulsive)人格。
人格違常最主要的問題是無法與他人和平相處,在人群中產生嚴重的對立、摩擦和衝突,獨立生活的能力其實並不差。邊緣性人格由於頻繁的自殺舉動,常登載在報紙頭條,又特別受到重視,已故的英國黛安娜王妃生前流長斐短,惹出不少爭議,令英國王室備受困擾,最後不得不批准離婚,不少精神科醫師認為她具有邊緣性人格,從媒體和回憶錄的詳盡記載,可一窺端倪。邊緣性人格的特徵是對事情的看法兩極化,不是大好就是大壞,沒有灰色的中間地帶,人際關係也是如此,翻臉比翻書還快﹔通常缺乏自我的認同和安全感,擔心被至親好友拋棄,常覺得空虛無奈,好比衣櫥中空蕩的衣架,有時為了紓解一時的孤獨空虛,因此酗酒嗑藥、混亂錯雜的性生活、高速飆車或暴飲暴食等﹔情緒非常不穩定,常導致行為失控,甚至自殺,但其中大部分只是作態,某些病人則藉著自殘產生的疼痛來痲痺自己或者肯定自我存在。
理論上,不成熟的人格特質可以經過改造,或者當事人正處在人生的轉捩點,重大的衝擊也許會使人變得更穩重,然而實際上談何容易!由於情緒動盪不定,有時情緒低落,有時衝動好辯、言詞辛辣,治療者必須隨時保持客觀中立,避免情緒受到挑撥,才能維持穩定的醫病關係。心理行為治療可教導控制衝動情緒,增強挫折忍受能力,訓練社交技巧,維持穩定的人際關係。遇上自殘或自殺事件,醫療團隊必須及時介入,進行危機處理,必要時可住院治療。抗憂鬱及抗焦慮藥物通常不可或缺,可幫助病人盡快恢復穩定。
邊緣性人格
Please follow and like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