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寶寶哭著找媽媽

文/司晏芳
「我和肚子裡的寶寶朝夕相處了七、八個月,我努力配合生產,孩子也健康生下來,為什麼寶寶生下來,我們不能互相擁抱?」
雖然,大女兒已經6歲,二兒子也滿3歲,蔣玉華回想過往產檯母子分離的經驗,忍不住激動地說:「我根本連孩子長什麼樣都沒看清楚,孩子就被抱走。」
她的憤怒是有道理的,因為寶寶一出生就抱離開媽媽,會哭著找媽媽。
在1995年,瑞典的研究指出,新生兒哭泣是因為和媽媽分開。研究人員把嬰兒分成3組,第1組是嬰兒一出生後的90分鍾待在媽媽的懷中,儘早有肌膚之親;第2組是嬰兒一出生後,完全放在嬰兒室90分鍾;第3組是剛出生的嬰兒先放在嬰兒室45分鍾,再抱到媽媽懷中45分鍾。
From:康健雜誌52期

結果發現,第1組寶寶幾乎很少哭,第2組寶寶持續傳來哭泣聲,第3組寶寶則是前半段和媽媽分離會哭,但後來抱回媽媽懷中,哭泣聲就漸漸停止。
此外,寶寶一出生就在母親懷中,有助於日後哺餵母奶成功。在產檯上,讓寶寶練習吸吮乳頭,能夠刺激媽媽子宮收縮,利於胎盤娩出。
WHO鼓勵,嬰兒出生的1小時內應在母親懷中享受肌膚之親,並接受哺餵母乳的指導。
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護理系副教授高美玲的研究指出,儘早和媽媽有肌膚之親的寶寶,比放在嬰兒室的寶寶更容易學會吸含媽媽的乳頭,吸吮的時間也較久,容易成功哺餵母乳。
高美玲的第一胎是剖腹生產。嬰兒一出生,她雖然沒有奶水,她產後1小時堅持要自己抱著孩子,再送去做兒科檢查、洗澡。住院期間,她每天至少母嬰同室21小時,寶寶不在她身邊的3小時,被送去嬰兒室洗澡。
她說,「雖然累了點,但我比較有安全感。我能注意到打在孩子身上的每一針,或者要餵孩子吃的每樣東西。」

Please follow and like us: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