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託書大戰是好戲或悲劇?

文/楊紹華
每次出現董監改選的好戲,總少不了股東會委託書的戲份,委託書幾乎已成為爭奪董監席位的關鍵主戰場,怪異的是,如果大家都想成為公司經營主導者,他們為何不積極投資這家公司,不去買進公司股票,難道,他們並不想與公司股東禍福與共?
From:錢MONEY雜誌
毫無疑問,買票是可恥的行為!然而弔詭的是,上市櫃企業大股東每逢董監改選,卻可堂而皇之地公然買票,並且還能一付理所當然的模樣,暢言自己對公司的經營理念,把自己塑造成捨我其誰的英雄,亦或是堅持改革理想的鬥士。這就是台灣股票市場中的特殊場景,一種濫用股東會委託書的怪異現象。
收購委託書換取投票權,形同買票
股東會委託書,其設計原意是為了讓不便親臨股東會的散戶股東,能將自己參與股東會的權益,委託交由所謂的「委託書徵求人」加以執行,而能間接參與股東會,此外,委託書制度也能使參加股東會的代表股數較易湊足,利於股東會順利舉行。然在台股市場,委託書的功能顯然已經變質,不再是小股東委託徵求人執行權利,相反的,是徵求人向小股東收買權利,以便在股東大會上,有更多票數支持對自己有利的決議,而為了要順利取得委託書,於是得用錢買,或者是用精美禮物交換,如此行逕,豈非形同公然買票?
雖然主管機關已規定不得「收購」、僅能「徵求」委託書,但實際情況顯然與法令規章是兩碼子事兒,建華金控今年的董監改選異常激烈,據聞,兩派雙方在股東會通知書寄出的當天,就派出專員依照各自負責的管區逐戶「拜訪」,而建華金股東會委託書的市況行情,更毫不遮掩地喊價到每千股一五○元至二百元。建華金「拜訪」動作之積極令人印象深刻,但也不過是當前市場中的冰山一角,在台股市場,「收購」委託書的行為,用「公開的秘密」來形容也嫌保守,幾乎,該說是市場上「心照不宣的公開事實」。
五月十日,建華金股東會舉行,受到股東發言踴躍的影響,各界矚目的董監改選結果遲至中午仍未出爐,此時,卻有另外一條消息率先攻佔網路即時新聞版面:「創紀錄!建華金股東會出席率高達九七%」,建華金有十六萬名股東,股東會場不過只有三百個座位,這個創新高的出席率絕對不是真正的出「席」率,而是報到的「股數比率」,而這比率數字能夠創新高的主要原因,一般解讀,就是角逐董監席位的兩派,之前大舉搜刮委託書所致。「如果兩邊人馬不是爭取委託書,而是直接在股市裡爭取股票,那該有多好?」一位擠不進會場的建華金散戶股東,半開玩笑地無奈表示。
想當公司老大,何不用力買股票?
且不管會場內的兩派人馬如何各唱高調,場外小股東的無奈,或許才點出真正的核心問題:「既然大家都想當建華金的老大,為何不買股票?」是啊!有心經營,卻不願努力地爭取公司實質股權,而是努力爭取委託書、爭取股東會上的投票權,這是什麼樣的心態?這個問題的正確解答必須去問當事人,但若從投資的角度加以聯想,會得到一個驚悚的答案:買了這家公司的股票,就是投資了這家公司,於是自己的荷包開始與公司營運發生關係,投資愈多、關係愈深,所以,如果我只是想當這家公司的老大,卻不看好這家公司的未來,我就不會去一路加碼股票,而是去加碼手中的委託書。
問題又來了,如果不看好公司的未來,又為何想當公司老大?這問題還是只有當事人才能提供正確答案,但若以史為鑑,所得到的解答不只驚悚,更多加了幾分血腥:收購委託書能夠虛增投票權,虛增投票權的人,雖在股東會上有強力投票權,能掌握董事會多數席次,但卻不必與公司「禍福與共」,於是,可以罔顧所有股東的權益,肆無忌憚地掏空公司資產,圖利私人。事實上,公司掌控者藉各種管道虛增投票權,可說是過去諸多地雷事件的共同基因,而收購委託書,則是不肖經營者必用的手段之一。
台股地雷史,委託書鬼影幢幢
信手拈來,都是血淋淋的真實案例,以目前已算重整成功的東隆五金為例,當年在爆發地雷事件之前,曾先上演一場叔姪之間的經營權爭奪戰,范芳源兄弟為主的市場派,為將叔伯代表的公司派趕出東隆五金,除了攏絡投信公司、南山人壽、國民黨黨營事業及市場主力雷伯龍等持股者支持外,更幾近瘋狂地收購委託書,致使當時東隆五金的委託書市價行情,誇張地一路飆高到每千股五五○元之譜,終於,范氏兄弟趕走范氏叔伯,公司資產自此遭到濫用。
與東隆五金算是「同梯」的地雷事件廣三案,點燃地雷的引信當中,同樣參雜著濫用委託書的成份。一九九五年三月間,廣三集團總裁曾正仁以廣三建設十三位員工做人頭,提供資金讓每人購進台中企銀六○萬股,別以為他有心買入股權,願與台中企銀「禍福與共」,買進這些股票,只是為了跨過徵求委託書的資格門檻,隨後,曾正仁就利用這十三位人頭大舉收購委託書,介入同年十月的中企董監改選,當時,曾正仁的國際投資公司,在全部董事十七席中獲得過半數九席,監事三席全數囊括,順利取得中企經營權,也開啟了廣三集團掏空案的第一章節。
至於近年以來的地雷股事件中,把太電掏空到令孫道存落淚的前茂矽董事長胡洪九,亦是精於利用委託書的一號人物,二○○二年,茂矽集團旗下的茂德半導體,因與技術合作夥伴德國半導體大廠英飛凌鬧翻,致使英飛凌有意取得茂德的經營主導權,市場人士原先普遍預期,一個是連年虧損體質羸弱的茂矽集團,一個是全球一級大廠,這場經營權爭奪戰英飛凌看似勝券在握,但胡洪九還是能夠痛擊英飛凌,所憑藉的不是強取實質股權,而是收購委託書。
仰賴委託書,經營者心態堪慮

回頭來看,現今上市櫃公司收購委託書的行逕,與當年相較,可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去年的中華開發董監改選,公司派的陳敏薰甚至找上便利商店合作,瞬間擴展徵求委託書的通路,並且以知名品牌的咖啡機做為「誘因」,不愧是新世代的CEO,手法果然充滿創意,但從公司治理的角度來看,這種手法又令人高度擔心,「可以感受到陳敏薰悍衛經營權的決心,但卻感受不到她永續經營的決心。」當時某位業界人士如此表示,「最妙的是,據我揣測,徵求委託書用的咖啡機應該是公司出錢吧!那麼,她等於是用所有股東的錢,來悍衛自己的經營權。」
五月十一日,不意外地,各大財經媒體均以建華金董監改選結果為主要新聞,畢竟這是今年第一場、也是目前最精采的一場金控經營權爭奪好戲,如同過去所有的經營權爭奪戰一般,好戲落幕,委託書的話題立即降至冰點,但是它所埋下的負面影響,或許才要開始加溫。對於一般投資散戶來說,除了把這些董監改選當作豪門恩怨聊天素材之外,或許也該多加觀察這些公司控制者是如何操弄股東會委託書,雖然不能以偏概全,但是在股東會前對委託書仰賴愈深者,恐怕愈得提防他們的經營心態,是否已經有所偏差。

Please follow and like us: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