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奶、溢奶與胃食道逆流

資料提供:新竹馬偕醫院
新竹馬偕紀念醫院小兒科主任 彭純芝醫師
許多幼兒在喝完奶後,常會有一些奶渣流出來。輕者只是嘴角有奶水流出,重則衣服都濕了得換洗,造成照顧者的很大的負擔。在這裡,我們先要對幾種情況有所瞭解與區別,就是溢奶和嘔吐的現象。
From:Ohayo元氣健康報

◎惱人的「溢奶」
「溢奶(regurgitation)」則是指食道或胃中的東西不自主的流出嘴巴外,尤其新生兒在打膈排氣時、或是發生在熟睡中的寶寶。未滿週歲的正常嬰兒都會有輕微的溢奶現象,這是因為生理性的食道下括約肌閉鎖不全。人的食道與胃之間有個括約肌,嬰幼兒未完全成熟,「食道下括約肌」力道不夠,使得食物容易自胃逆流而上。這種現象大多數在5到6個月大時會逐漸減輕,而到一歲或一歲半時完全消失。
不過有些時候,餵奶方式不適當,使得寶寶吞入大量的空氣,也常常是嬰幼兒溢奶的原因。如果溢奶情況較嚴重的,則可能是「胃食道逆流」,一些腦性麻痺、先天性心臟病、或有腸道畸形的小病患尤其容易有此問題。其症狀常在出生幾天後開始出現,有溢奶、嘔吐、胸口灼熱感、貧血、營養不良、體重增加不理想等表現;輕重不一。有時會有吸入性肺炎、食道炎等併發症。
◎令人擔憂的「吐奶」
「嘔吐(vomiting)」則是胃內的東西被強而有力的排出來的現象,它可以是腸胃的問題引起的,也可能是其他部位的問題所造成的。有些時候寶寶吐奶會從鼻孔出來,就是因為力道比較強之故。腸胃道有任何一段阻塞不通,都可能引起嘔吐。有些時候嘔吐物會含有一些綠綠的膽汁,表示阻塞的部位可能在小腸近端以後的位置。
先天性肥厚性幽門狹窄、食道閉鎖造成的嘔吐是無膽汁性的,而空腸閉鎖則會引起膽汁性嘔吐。新生兒最常見的非膽汁性嘔吐的病因是「胃食道逆流」,雖然此問題是屬於機能性的,多數是以「溢奶」來表現,較嚴重者仍會出現吐奶的狀況。
其他會引起嘔吐常見的原因包括腸胃炎、牛奶蛋白過敏,乳糖耐受不良,以及非腸胃道疾病如腦膜炎、尿道炎、咽喉炎、肝炎、敗血症等。另外提醒大家注意的是,腦壓升高也會導致身體出現嘔吐的症狀,譬如有腦震盪、腦瘤等,這些嚴重的問題常伴隨其他的症狀像頭痛、抽搐等,千萬不可掉以輕心。也有少數的例子是由精神問題引起的,所以處理嘔吐的問題一定要全盤考量評估。
◎吐奶的處理
首要之務-區別病因
首先要區分是什麼原因引起的。最常見的就是「胃食道逆流」,它的症狀可輕可重,輕者只是溢奶,重者吐奶並影響生長,大多自出生就如此。對於症狀較嚴重的、突發的、有其他不舒服的吐奶,最好請醫師診治,以鑑別其可能的病因。如此才能對症下藥,有些問題像「先天性肥厚性幽門狹窄」還需外科手術來矯正。
◎「胃食道逆流」的處理
對於「胃食道逆流」症狀輕微的嬰兒,在餵奶後不要太快躺下,先維持直立或半直立的姿勢、或將頭部抬高就會改善。趴睡或右側躺效果也不錯,但趴睡要小心「嬰兒猝死症」的問題。胃的排空時間與姿勢有關,趴睡是最快的,其次依次是右側躺、平躺、左側躺。排空時間越快,胃內飽脹的壓力越快解除,吐奶或溢奶的問題就會減輕。只是統計上趴睡發生猝死的機率較高,所以右側躺是較好的選擇。另外,寶寶剛喝完奶時,儘量避免一些搖晃、激烈哭鬧、或其他會使腹壓增加的動作,像換尿片時動作要輕柔不要壓迫到肚子。
至於少量多餐,牛奶中添加榖類製品或使用低溢奶配方奶粉也有幫忙。必要時可使用一些促進胃排空的止吐藥、制酸劑。非常厲害的病人可接受手術治療,這方面最好請專家幫您診治。
◎長大會好
統計上,百分之八十五的病兒在一歲半時會痊癒,百分之九十五到四歲時痊癒。通常越長大症狀越輕微,所以容易吐奶的寶寶,若體重的增加正常,又不至於造成照顧者太大的負擔,家長應可不必過於憂慮。
本文摘自「彭純芝醫師著,小兒照護Q&A,華杏」

Please follow and like us: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