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之旅 體力 裝備 缺一不可

資料提供:財團法人台灣基督教門諾會醫院
門諾醫院復健科 楊緒南醫師
春暖花開的季節,適合人們進行各類的戶外活動,而台灣地區山脈分佈普遍,登山運動也廣為大家所喜愛,不過,在享受親近大自然之餘, 安全事項還是不可掉以輕心。
From:Ohayo元氣健康報

心臟是人體的「引擎」,假如民眾平日爬了三層的樓梯都有問題,表示心臟功能不行,是個警訊。但是,若透過持續漸進的鍛鍊體力,可讓身體負荷回覆到一定的水準,也有不錯的效果。各人要量力而為,從小處著手,例如在爬山路程上,能走多遠、可走幾趟,平日就要度量。養成運動的習慣,一週至少有兩到三次的運動,每次超過三十分鍾,其中有十五分鍾都會流汗,心臟才能維持較年輕的狀態。
◎高山症是頭號殺手
以登山而言,高山症是民眾最可能發生的不適症狀,如果海拔超過二千四百公尺,就有可能得到高山症,這是因為血氧濃度下降(因空氣中含氧濃度降低),目前已有很精良的儀器可以測量,從指甲就可測出血氧濃度。民眾也可以嘗試開車到中橫路段的關原站,如果再往上走,會覺得不舒服、不想吃東西、肚子漲、頭暈眩,就可能是高山症的前兆,最好的自救方式就是回頭。
預防高山症,平日也有許多的訓練方式,來增加紅血球的帶氧量,例如在登高山之前,每天跑操場、做有氧運動,來增加血紅素,讓心臟的功率增加。若要預防肺水腫,可在登高山之前,每天夜晚服用利尿劑,就能夠有效地預防,民眾可以和有經驗的醫師諮詢。
適當的登山運動,可維持良好的體適能,除了欣賞亮麗的景色外,還有精神安定的作用,人體可吸收芬多精(負離子),獲得舒暢感。假如民眾持續維持體適能適於登山,相信身體一定是蠻健康的。
◎行前準備
目前台灣的登山路徑採分級制,而登山者的攜行裝備,必須視挑戰的山脈而定。登山時,常會有意料之外的問題發生,即便您是登山的老手,也要多給自己一些準備上的彈性空間,例如水分可以攜帶比一天所需的量再多些等等。
不管從事任何大小活動的登山,事前一定要作好研究,瞭解登山路線附近有什麼東西可以補充所需。舉例說,民眾去南橫沿線登山,就需考慮可以在何處停留就醫、用餐、購買水分等,就近補給是很重要的課題。基本上,登山除了吃飽之外,人要能走得動,考慮如何走得好及走得順暢,除了錢可以買到的資訊、裝備之外,還要花時間去研讀登山路線相關資訊,並預備好體力。
民眾要計算好進食的餐數,視天氣狀況,攜帶雨具,若要過夜,帶帳棚、照明設備及燃料。而睡袋保暖情況(適合於攝氏四度以上或更冷的氣溫)及個人負重能力也要考慮。一般鞋子的種類,可分成短筒鞋、長筒鞋、溯溪鞋、登山鞋、雪地鞋,建議審視所攀登的山脈屬性來選擇穿著。輔助工具方面,可準備地圖、GPS工具(水平經緯度)、高度計、溫度計、照相機、錄音機、濕度計及通訊用的對講機。
海拔高的地方,會因氣壓改變導致胃口不佳,野炊的口味就很重要。山區裡要考慮水源的補充問題,但是靠近水源,也要考慮山洪爆發的問題,這需要靠經驗來考慮紮營地點。花蓮因地形狹長,有許多具有歷史性的登山古道、小徑,包括阿美族及太魯閣族的獵鹿途徑等,在旅途中,常有驚豔之奇。而花蓮山區因為保育有成,某些地方有黑熊出沒,黑熊能在約五十公里外,就聞到美味的烹調食物,所以在熊出沒的地區,夜晚最好不要烹煮重口味的料理,可用冷食取代,在白天才從事野炊活動,這要特別注意。

Please follow and like us: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