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蘇賓(Neil H. Shubin) 翻譯/張亦葳
人體就像一座經過多次翻修的老建築物,佈滿雜亂的管路。疝氣、打嗝及其他毛病,其實都是演化自魚類和兩生類的痕跡。
我剛開始教授人體解剖學的時候,學校正在翻修我的實驗室,這剛好能讓我思考一些事。第一次教人體解剖學非常辛苦,不只是因為要記住許多專有名詞,而是人體內部混亂的血管、神經,以及其他聯繫不同部位的構造,常存有演化過程遺留的痕跡。
光在透明的物質中傳播時,其動量到底是增加還減少?對於這個爭議了一百多年問題,科學家試圖利用脈衝雷射光打入細光纖中,並觀察光纖的彎曲情況來回答這個問題。
光在物質中的速度比在真空中還慢,這是學過物理的人都知道的。
因此在1908年德國數學家 Hermann Minkowski 認為當光的速度減少,其動量應該增加。然而在隔一年,德國的物理學家 Max Abraham 卻宣稱動量會隨著速度的減少而減少。
從一般的物理定義來看,當速度減少時,當然動量是減少的,因此 Abraham 似乎是對的。不過 Minkowski 是從量子物理的觀點切入,認為當光的波長縮短(光在物質中,由於頻率不變,速度減少波長就隨之縮短),動量就隨之增加。
From:SCC科文知識報
不同顏色對認知表現影響面向不同:紅色似乎讓人的行為變得更加謹慎小心,而藍色會在解決日常生活問題時激發更多創造力。
紅色標誌代表了警戒和潛在危機,藍色海洋展現開闊與包容;紅色表徵了浪漫與熱情,而藍色讓人保持冷靜卻隱含憂鬱。雖然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並沒有意識到顏色和這些意義的高度聯結,但是餐桌鋪上紅色餐巾確實促進了我們的食慾、仰望藍色天空也會讓人思緒突然自由翱翔。
From:SCC科文知識報
朱耀沂
代表中生代的恐龍,自石炭紀末期出現後征霸地球上所有的空間,至白堊紀末期忽然消失,結束在地球上一億六千萬年的霸業。牠們的滅絕,引起多種揣測與探討。為何在恐龍出現前的一億多年前就出現的蟑螂,能逃過一劫,甚至讓種族生命延續到現在,這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From:新版《朱耀沂之蟑螂博物學》》第一章
最近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