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文堂/總裁學苑專欄顧問作家
友人問:「教練在教導中應不應該提出建議給被教導者?」
我們知道教導的目的是期盼被教導者能夠覺察自己的狀態,找出問題點,激發當責心,誘發潛能擬訂出有效對策與行動,所以在操作上最佳的狀況就是不需要教練給予建議。但是在實務操作中,有時候被教導者因陷入困境、思考瓶頸而導致沒有辦法順利的找到問題原因和有效的行動對策,而主動要求教練給予建議,或是教練察覺到需要給予建議來協助其脫困,在此狀況下教練可以給予適當的建議,以利教導作業能持續進行。
From:總裁學苑週報
作者:何文堂/總裁學苑專欄顧問作家
友人問:「教練在教導中應不應該提出建議給被教導者?」
我們知道教導的目的是期盼被教導者能夠覺察自己的狀態,找出問題點,激發當責心,誘發潛能擬訂出有效對策與行動,所以在操作上最佳的狀況就是不需要教練給予建議。但是在實務操作中,有時候被教導者因陷入困境、思考瓶頸而導致沒有辦法順利的找到問題原因和有效的行動對策,而主動要求教練給予建議,或是教練察覺到需要給予建議來協助其脫困,在此狀況下教練可以給予適當的建議,以利教導作業能持續進行。
From:總裁學苑週報
◎文/洪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上周末,我帶一位外國教授去花東旅遊,一路他指著各種花木問我名字,我都不知道,後來在一條產業道路上突然看到一條蛇過馬路,司機本能地加重油門,但是外國教授卻大叫「停車、停車」,等蛇過了,他才說「可以走了!」他回過頭笑著跟我說:「這是一條美麗的蛇。」我慚愧的低下頭。
動物對我們來說只分可吃、不可吃而已,從來不曾想過牠是否美麗,尤其是蛇,我們最先想起來的是負面概念,很少想到牠是自然界的一分子,會吃老鼠等有害的動物,殺牠會破壞生態的平衡。我們也很少教孩子尊重別人生存的權利,我母親常說「一枝草一點露」,每個生物在宇宙間都有它生存的權利。有時想想現在政壇上如此混亂,是否也是因為從小沒有教他們尊重別人生存的權利呢?
我有個國三的女兒,她在前一陣子的保送升學甄試時只填了一個志願,結果高分落榜.
她說:聯考名額還那麼多,我總要把機會都試過了,才能甘願......
前幾天,收音機播出屋頂上的提琴手,她陶醉在音樂旋律中說:很高興,我聽得懂英語......
From:網路分享文章
.勿用放大鏡來找別人的缺點。
.多用彩色、肯定的眼光,來鼓勵別人!
當媽媽很辛苦,尤其是「單親媽媽」,需要付出更多心血、也要承受更大壓力,才能把小孩撫養長大。
我,就是個「單親媽媽」。三年前,因先生有外遇、被我抓到,最後以 「離婚」收場。如今,兒子已經七歲,也念了國小一年級。
From:戴晨志幽默加油站電子報
我們受邀到一個挪威家庭吃晚餐。父親是挪威人,母親是台灣人。哥哥桑德十四歲,弟弟安德十二歲。兄弟兩人都生在台灣,長在台灣。弟弟現在讀七年級(挪威國小讀七年),哥哥讀國中二年級。雙親不忍再見到他們痛苦的學生生涯,去年離開台灣,遷居挪威。父親叫Stein,正譯是「史丹」。兄弟兩人搞笑成「屎蛋」。史丹也覺得有趣好玩。
他們開心地秀功課表給Catherine看。挪威國中生每週的在校時間,可以不超過二十六小時,其中有許多是自選的課程。台灣國中生的「在校時間」,一週約四十小時起跳,全部都是校定課程,沒有自己的選擇。兩兄弟都說,回家有功課,但是不像台灣教一節就出一次。挪威老師一週出一次功課,份量比台灣一天的功課還少。
From:驚喜挪威電子報
台灣逐漸步入少子化社會,許多父母除了擔心養不起小孩,更擔心孩子沒有理財觀念,不妨學習猶太人的精神和智慧,避免日後淪為月光俠或敗家女。
文.成均/攝影.鄭暐琪
近年來,台灣與全球先進國家同步,生育率每況愈下。根據內政部統計,去(2008)年新生兒人數只有20萬4千人,已經是連續第5年改寫歷史新低紀錄,和20年前的40萬人相比,整整少了一半!
新生兒數量急速下滑,反映出來的現象就是全台「普遍一胎化」的浪潮,使得中國人「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在人口逐漸老化的現象之下,正面臨著重大的挑戰。
From:理財周刊
EMBA雜誌編輯部/文
很多公司花很多力氣設計課程,提供員工教育訓練。但根據研究顯示,員工訓練最後真正用於工作中的,只有一○%到四○%。
企業每年投注在員工教育訓練的花費,有很大一部份其實是浪費掉了。
因此,課堂訓練結束後的追蹤與行動,往往才是影響訓練成效的最大關鍵。
From:EMBA電子報
王友倫 新局企管網執行長
公司辛辛苦苦花時間、花金錢、花心血的教育訓練課,員工卻漫不經心,遲到的遲到、早退的早退,上課中還在聊天、打瞌睡,真是令教育訓練承辦人「情何以堪」!面對煮好了,卻沒有員工想吃的「教育訓練」大餐,可有什麼對策?
課程內容:
● 增加員工對訓練的接受度
● 善用數位學習的優勢
● 結合管理面發揮最大效果
From:Easy 企管報
1992年,當我輾轉回到以色列的時候,13歲的老大、12歲的老二和10歲的小女兒都還暫時留在中國。選擇在那時回到以色列,完全是窮途末路。
我的父親是猶太人,二戰時逃亡到上海,並在那裡生了我。母親在我很小的時候就拋棄了我們,12歲那年父親去世,我就成了孤兒。長大後,我在上海銅廠當體力女工。結婚生下3個孩子後,丈夫離我們而去。留在上海,滿眼都是痛苦的回憶。正好那時中以正式建交,懷著一種逃避的心情,我成為了第一批回到以色列的猶太後裔。
初到以色列的日子,比想像中要困難許多。我不懂得那以國語言(父親教的古希伯萊語早已不在以色列使用),不懂得移民優惠政策(新移民可以有一筆安家費),在特拉維夫的大街上,我壓根不知道怎樣才能生存下去。
From:網路分享文章
最近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