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楊照 2009.03.11】
一個美國律師,幾乎個人隻手改變了法國紅酒產業。
這個人叫作Robert Parker,1970年代後期,他做了一件很簡單的事,熱心熱情地自費出版一份通訊《紅酒鼓吹者》,在那上面給他能喝到的紅酒打分數,每個酒莊每支酒,都會得到從0到100的評分。
【聯合報╱楊照 2009.03.11】
一個美國律師,幾乎個人隻手改變了法國紅酒產業。
這個人叫作Robert Parker,1970年代後期,他做了一件很簡單的事,熱心熱情地自費出版一份通訊《紅酒鼓吹者》,在那上面給他能喝到的紅酒打分數,每個酒莊每支酒,都會得到從0到100的評分。
整理‧撰文 / 林奐呈
文章來源《經理人月刊》3月號
根據史丹福研究院(Stanford Research Institute)的調查,員工的受雇多半是憑藉其專業知識及技術,被開除卻多是因為缺乏交際手腕和團隊相處能力。報告更指出,要讓職場的升遷管道暢通,三分要靠「硬功夫」,七分則是靠「軟技巧」(soft skill)。
「硬功夫」是工作上必備的專業能力,「軟技巧」則不但有助於團隊合作、讓工作者更有效率地發揮專業能力,還能讓工作者透過理解他人的想法,與同事合作相處時更加順利和諧。總的來說,軟技巧包括以下5個面向:
在影星梅爾‧吉勃遜(Mel Gibson)主演的電影《男人百分百》(What Women Want)中,一個在廣告公司工作的男人,無意中擁有了「聽得到女性心聲」這項天賦,結果竟因為聽得到最真實的聲音,所以在工作上、生活中,開始變得無往不利。
相信在進行銷售時,業務員也很希望能擁有這種讀心術——如果能知道「對方想要什麼」「到底在猶豫什麼才買不下手」,對業務拓展絕對會有極大助益。
From:Manager Today經理人電子報
徹底解析》策略是什麼?
「經營效能」是和對手做一樣的事,但能做得更好;「經營策略」則是選擇做不一樣的事,創造自己無可取代的地位。企業要達成良好績效,效能和策略缺一不可,但絕對不可將兩者混淆。
1996年,麥可‧波特(Michael Porter)在《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發表〈策略是什麼?〉(What is Strategy?)一文,提出影響管理學界與企業界的突破性觀念。他認為,企業的主要目標是達成良好績效,而經營效能和競爭策略是達成優良績效的要件。
問題是,兩者的運作方式並不相同。
From:Manager Today經理人電子報
【文/張漢宜】
在景氣寒冬中,百貨公司愈來愈難打開消費者的荷包。
日本新崛起的三大通路,如何打中消費者現在的「心情」與「需求」,成功搶到百貨公司「消失的商機」?
日本經濟蕭條十年,零售消費也跟著起了大變化。最明顯的就是曾主導大眾消費品味與趨勢的百貨公司,如今猶如溫水煮青蛙,業績逐年節節敗退。
From:天下雜誌
人稱「國醫」的張正懋--絕不欠睡眠的債!~~珍藏篇!
飲食篇:
早餐一碗水煮麥片;一盤蔬菜;
一餐吃肉絕不超過2兩;
每天都會吃兩次水果.
強身篇:
每天睡足八小時,晚餐後散步半小時;
睡前拍打肚臍兩旁300到500下;
常作手部運動防肩頸痠、五十肩;
長年喝粉光參、川七燉水.
若把巨人歌利亞,比做你對IT技術的偏執,切記強悍如歌利亞,依然有不堪一擊的弱點。
親愛的IT經理人:
信的內容開始之前,容我先對你說一個故事。
西元前1000年,非利士人聚集軍隊攻打以色列人,派出頭戴銅盔、身穿80公斤鎧甲、腿上套了銅護膝、雙肩還背著銅戟的九尺巨人歌利亞,擔任作戰前鋒。
歌利亞揚言:「以色列軍隊若有人能擊殺我,非利士人就投降。」
當時的以色列國王掃羅,有個老僕人叫約西,約西的八個兒子,有3個跟隨掃羅出征。某天,耶西吩咐最小的兒子、當時只有15歲的大衛,去幫3個哥哥送便當。大衛抵達軍營,適逢兩軍列隊叫陣,百姓被歌利亞凶神惡煞的模樣嚇得四處逃竄,紛亂中流言四起:誰要是打敗歌利亞,國王定會大大賞賜!
大衛的哥哥試圖支開小弟:「別賴在這兒看熱鬧,回家放羊!」
大衛不依,向國王毛遂自薦,要跟巨人單挑。掃羅將自己的戰袍脫給大衛,結果大衛穿了沒法走路,毅然卸下戰袍,跑去溪裡撿了五顆石頭,衝向非利士人的兵陣。非利士人看到一個乳臭未乾的小鬼,都笑他不自量力,大衛不理會他們的冷嘲熱諷,用投石彈弓發了一彈──正中歌利亞銅盔罩門!歌利亞登時前額開花,倒地嗚呼哀哉。
倘若大衛妄自菲薄,不敢跨出關鍵性的一步,勇敢擊敗巨人,以色列的歷史恐怕就要改寫了。
From:iThome
作者:黃紹麟
2004年,年輕人已經過著暗無天日的償債生活兩年,眼看著再熬三年就可以解脫了。而大環境也在改變著,銀行的貸款利率隨著政府的政策持續下調。某天,年輕人接到一通電話,是母親打來的,說是透過朋友介紹,某銀行的襄理可以用更便宜的利率幫年輕人辦理代償。
所謂的代償,就是跟甲銀行借錢去還乙銀行的錢。由於年輕人在2002年時跟五家銀行貸款的利率比較高,而2004年貸款的利率比較低,所以這個銀行襄理想要說服年輕人,跟他們銀行借錢吧,借出來利息低的錢,去償還當年利息高的貸款所剩下未償還的三年餘額。
From:數位之牆電子報
作者:黃紹麟
2002年,一個年輕人剛滿30歲。 9月份,他簽下人生中的第一筆貸款: 240萬台幣,分別給當時的女友和家人使用。10月份旋即從台灣某知名上市電信公司離職,投入另一家初創電信公司,開始了他之後五年內月領10萬台幣薪水但是窮苦與酸楚異常的生活。
本系列文章,是要講述一個理財智商為零的年輕人,如何為他懵懂無知的財務決定付出重大代價。雖然,這些經歷比不上那些負債上億最後神奇翻身的名人,但是相信這些經歷更加貼近市井小民的生活。也因為這 240萬的負債,他終於弄明白,人生的路應該怎麼走。
From:數位之牆電子報
最近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