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萬元的健檢,該做嗎?(健檢儀器分析)

翻開最新出爐的「93年國人主要死因統計結果」,癌症再度蟬聯十大死因第一名,癌症不但是中老年、也是25~44歲中壯年人口的頭號殺手。去年每天約有100人因癌症喪命,每四個人死亡就有一人是死於癌症,怎不令人「聞癌色變」。
十大死因的第二名心臟病、第三名腦血管疾病的威脅也很嚇人。不時聽聞「49歲派出所主管心肌梗塞猝死」、「電子業副董事長突發腦中風身故」的例子,讓人膽顫心驚。
高價健檢市場燒得火紅
健康檢查就是在社會大眾「預防重於治療」觀念日益普及下,成為近年最火紅的醫療產業之一。
不但健檢診所如雨後春筍一間間冒出來,還設計各類健診套餐供個別消費者或企業團體選擇,並強調專業、快速且平價的服務,廣受歡迎。
From:康健雜誌電子報
而各大醫院這幾年因健保給付緊縮收入驟降,開始積極另闢自費醫療,紛紛跳進健康檢查市場。且為了和坊間健檢中心爭高下,有些醫院鎖定金字塔頂級客層,打造更優質豪華的健康管理服務。
比如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和瘦身美容集團媚登峰合作,成立「iCare心活健康管理中心」;新光集團成立「台灣新光健康管理中心」(TSMC),在新光醫院推高科技儀器的健檢專案;西園醫院負責經營的「永越健康管理中心」;連台灣最大醫院集團長庚醫院,也準備在桃園分院設立頂級健診中心。
這些高價健檢中心,訴求從檢查、治療,到後續追蹤、飲食養生、運動處方等全套生活健康管理,提供顧客在高級隱密、且聞不到藥水味的五星級飯店設備裡受檢,還附設健身房、水療、品酒廳、美容護膚和按摩服務。當然這些貴族享受所費不貲,價位從七、八萬到十幾萬,比一般兩萬多元全身健康檢查高了數倍之多。
一些醫學中心或教學醫院,則以名醫陣容、高科技儀器為號召。例如台北榮總、三軍總醫院、桃園敏盛醫院,中部的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南部的成大、奇美、阮綜合醫院等,砸下重金或與廠商合作,購置動輒數千萬甚至上億的尖端設備,並由資深醫師專門服務。
磁振造影(MRI,或稱核磁共振)、正子斷層掃瞄(PET)、正子加電腦斷層掃瞄(PET/CT)、立體動態電子束掃瞄儀(EBT)、以及高速多層次電腦斷層攝影(MSCT,CT/64),到最近的超高磁場磁振造影(3T MRT),為高價醫學影像檢查掀起一波波新話題,吸引名流富豪、高官企業主競相預約,儼然成為新流行。
但這些設計精密、造價昂貴,外型前衛卻類似(都像把人送進隧道來回透視)的高科技儀器,臨床上究竟各自擅長哪些項目?是否可取代傳統檢查?有沒有風險?在「台灣第一台」、「最先進診斷利器」、「耗資上億」等炫目名詞之外,消費者該具備哪些知識與判斷?
《康健》蒐羅了磁振造影、正子斷層掃瞄和正子加電腦斷層掃瞄、多層次電腦斷層攝影、立體動態電子束掃瞄儀,4項目前最頂級熱門的醫學影像健檢儀器,請專家評比這些檢查的長處、限制、風險與費用等提供參考。
整體來說,目前高價影像檢查訴求的兩大重點──早期偵測癌症、心血管疾病(腦血管、冠狀動脈心臟病),正是台灣人前三大奪命死因,也是多數人最怕得到的疾病。
4種檢查裡,立體動態電子束掃瞄專攻心臟血管檢查;其他3種檢查對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的敏感性(能早期揪出異常)和特異性(正確找對異常)有各自擅長與限制的部份,也有該承擔的風險。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放射科主任杜興洋舉例,多層次電腦斷層可以偵測小至0.1公分的肺癌病灶,還可克服過去電腦斷層掃瞄受限於心跳造成影像不清楚的問題,檢測冠狀動脈狹窄情形。但需考慮電腦斷層有輻射劑量與顯影劑過敏的風險
磁振造影可做全身癌症篩檢,也可做心臟造影,心臟功能評估,不必擔心輻射劑量,顯影劑過敏例子也比電腦斷層小很多。但磁振造影對早期偵測肺癌、淋巴癌、食道、結腸直腸癌不敏感;對檢查冠狀動脈細小分枝和鈣化點也有困難
至於正子掃瞄或正子電腦斷層掃瞄,最擅長的是能敏感偵測正常細胞和癌細胞代謝上差異,早期揪出癌症病灶。正子掃瞄也可以評估心臟組織功能,看血流、心肌缺氧程度。但正子掃瞄對肝癌、攝護腺癌的敏感度偏低,對心臟功能評估的解析度比不上CT、MRI
正因為這些新型高價的影像檢查,各領風騷、但也各有罩門和風險,不要以為「貴就是好」、或因朋友熱心介紹而心動,而沒有想是否真的切合自身需要,決定花大錢採取行動前,可先考慮:
自己屬於哪種疾病的高危險群:拿癌症頭號死因的肺癌來說,早期症狀不明顯,頂多是咳嗽而已,屬於高危險群的人(包括癮君子或曾經吸菸超過10年的人、有肺癌家族史、經常吸二手菸、長期接觸石綿、鈾或某些化學工業物質),若能利用電腦斷層或正子掃瞄偵測出第一期肺癌,五年存活率是70%,但若第二期後才發現,存活率驟降為20~30%。
又比如你和美國前總統柯林頓一樣,屬於冠心病高危險群:男性、吸菸、有高血壓、高膽固醇、糖尿病、心臟病家族史、中老年齡、肥胖,卻不想像柯林頓,直到突發胸痛,才知自己冠狀動脈狹窄嚴重,便可針對心血管部分詳細檢查。
過去要檢查冠心病,常需做血管攝影或心導管等侵入性檢查,如今可藉非侵襲性檢查做到。不妨考慮高層次電腦斷層、磁振造影、立體動態電子束掃瞄,比較這些檢查的優缺點,願不願意承擔檢查風險,再決定選哪個檢查。今年歐洲動脈粥狀硬化學會年會便肯定多層次電腦斷層、磁振造影對診斷動脈硬化的貢獻。
有沒有搭配其他檢查做綜合評估:選擇單項高價影像檢查,最好配合過去病史、家族史,血液、尿液、肝腎功能、心電圖、超音波等多重檢查,完整評估風險。
醫師的態度和後續管理追蹤:硬體(機器)再怎麼先進,還是需要經驗豐富的醫師(軟體)做專業判讀。檢查後有沒有專業團隊提供諮詢與建議;萬一異常後續轉介治療服務等。
好幾位醫師提醒,願意花費高昂價格,用貴族式影像檢查換取健康保單,或者趁早發現病灶早治療,尤其是對一些有家族病史或高危險群的人,無可厚非。但也需注意每項檢查特異性和敏感性(例如明明沒病,卻說異常的偽陽性)問題,以免無端製造更多焦慮。
(審稿專家:基隆長庚醫院放射科主任吳冠群)

Please follow and like us: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