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岸文化編輯:許越智
二○一○年五月六日,美國股市暴跌,道瓊指數一度下挫近千點,數億美元瞬間蒸發。最初據傳是某位交易員作業疏失,但後來證實,元兇可能是一家名為魏德爾金融(Waddell & Reed Financial)的證券商。它在當天拋售大量的期貨合約,金額為期間交易量的百分之九,造成股價大亂。不過魏德爾金融否認此事,聲稱自己也是受害者。這起烏龍的股市暴跌事件真相仍待釐清。
回顧十五年前,也有另一起讓整個世界震動的金融事件。這起事件的元兇只是一個平凡的銀行主管──尼克‧李森(Nick Leeson),他的個人失誤讓一家兩百年歷史的銀行霸菱(Barings)前後損失十四億美元。
一七六二年開業的霸菱銀行是一家作風保守的金融機構,李森到雅加達時不過是公司的一位新人,任務是將地下室裡堆積如山的有價證券及交易單進行分類、整理。李森共花了十個月的時間進行這個無聊的工作,卻也成為期貨與選擇權交易的專家。
李森在雅加達所完成的任務讓他贏得高層賞識,後來公司如他的所求,讓他到新加坡主管期貨交易。他被安排進入指數期貨部門,主管銀行客戶的委託業務,並將交易分派給期貨營業員去執行。
幫客戶結算交易,本是一般銀行的服務項目。理所當然的,霸菱銀行也不例外,不過根據經驗,代客從事期貨交易時,銀行人員很容易一不小心就發生錯誤,也就是客戶原本要下單買進,但行員可能一時疏忽為客戶下單賣出。如果這時行情走勢正如客戶所預期,那麼一切損失就必須由銀行自行吸收,因為損失是由銀行造成的。這時銀行都會設立所謂的錯帳戶以為因應,也就是88888帳戶。
某次,有位名為金旺的銀行新進人員在期貨交易中竟倒楣的一下子就損失了兩萬英鎊。但是,當李森發現時,市場早已收盤,更糟的是竟遇上了週末。原本李森大可開除金旺,但他卻掩護金旺,並將這筆虧損列入88888帳戶中,根本不打算向總行呈報此事。在此之後,交易員又陸續出現了不少其他錯誤。李森的做法總是數額小就往上呈報,數額大就歸入88888帳戶。
這個漏洞雖然逃過了霸菱銀行的內部稽核,卻還得要通過新加坡國際金融交易所對境內所有帳戶的監督才行。李森的解決之道是,將88888帳戶提報為客戶帳戶。一般的客戶帳戶只要出現虧損,就必須補繳現金來補足保證金。但是88888帳戶裡根本就不存在任何現金。為此,李森「挪用」了霸菱銀行往來客戶的流動資金,再加上自己的佣金。但虧損仍不斷增加,逼得李森只得再另闢財源。
他想到了一個好辦法,就是賣出選擇權,並將客戶所繳交的選擇權利金用來補足期貨保證金。買進選擇權的這些客戶,自然就成了李森的金主,但不論是日圓匯率維持不變,或者是匯率往李森所預期的方向移動,這些客戶如果執行所買進的選擇權將是無利可圖,因此也就沒有執行的必要了。不過最重要的是,李森的問題解決了。
李森以為自己得救了。可惜市場走勢冥冥中卻似乎與他作對。他的損失越來越嚴重,加上交易員下錯單的情況又時而有之,88888帳戶所累積的虧損金額越來越大。更重要的是,李森無法預知東京崩盤即將發生,否則他就應該知道這樣的虧損將是一個永遠填不滿的無底洞了。表面上看來他似乎為銀行賺進不少利潤,但事實上他卻每天都在為必須籌足上百萬美元的現金而焦頭爛額。
為了要彌補先前的虧損,李森買進數量驚人的日經指數期貨部位。他預估指數將會上升,並決定投下高額賭注。如果日經指數沒有照他的預估站上一萬八千點以上,那麼巨大的虧損將會讓他個人還有他的東家霸菱銀行從此一蹶不振。但此真相卻只有他一人知曉,並且獨自承受巨大的責任壓力。
1995年2月17日,星期五,這一天霸菱銀行這家備受尊重的老牌銀行其實已經進入了倒數計時。當天日經指數跌破一萬八千點,必須有人馬上進場買進,否則指數可能會開始一路下滑。而這個人就是李森了,他必須馬上出手支撐,並及時給大盤注入反彈動力。這不正是他的拿手好戲嗎?大盤不知有多少回都是在他的操縱下起死回生的。
他對著他的營業員大喊:「把市場撐起來!」兩個人都情緒高亢,並企圖散播買氣,想讓死氣沉沉的市場再度活絡。結果真如預期,指數竟然真的漸漸、漸漸的重新跨越了一萬八千點。一天之內李森竟買進了一萬五千筆日經股價指數期貨契約──他的資本全數來自霸菱銀行,而且他還讓這家信譽卓著的老牌銀行獨力承擔了所有風險。
整整三個交易日李森都在瘋狂的全力買進,可惜他所有的努力終將徒勞無功。星期四,1995年2月23日,在開盤的鐘聲響起後,股市就一路暴跌,當日收盤時,指數共下挫近四百點之多──霸菱銀行一下子損失了近兩億英鎊,最後也因此倒閉。
檢討李森事件造成的原因,一方面他能藉由職權核準各筆選擇權賣出,並藉此取得資金,另一方面他又是結算部門的最高主管,所以只要是他的命令部門同仁都會遵照辦理。更重要的一點是,那些在匆忙交易中不慎犯錯的同仁,都是拜李森之掩護及88888帳戶的庇佑,才得以不必承擔可怕的後果。但追根究柢,這一些或許都該歸罪霸菱銀行太過鬆散的監督與管理結構吧,他們才是導致一切不幸發生的元兇。另外一方面,新加坡國際金融交易所和霸菱內部稽核一樣都太流於表面,根本不夠徹底、深入,這怎麼能夠洞悉李森的伎倆呢?
剎那間蒸發的金錢:回顧李森事件
Please follow and like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