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中國航天之父」、「火箭之王」美譽的錢學森,於10月3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8歲。他在美留學期間,擔任美國空軍與火箭科學諮詢團成員,回到中國大陸後,成功改善衛星以及空軍設備,研製出多種中短程導彈與火箭。在飛彈及太空技術發展史中扮演重要角色,並對中美的飛彈與太空計畫都有很大的貢獻。
From:智慧藏百科電子報
【摘 自】大英百科全書
(1911/12/11~2009/10/31)
中國現代科學家、世界著名火箭專家。浙江杭州人,生於上海,1934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1935考取清華大學公費赴美留學。初入麻省理工學院航空系,僅一年獲碩士學位,後轉入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師從著名力學家卡門。
1938年獲航空和數學博士學位後,留校任教並參加卡門所組織的古根漢航空實驗室火箭研究小組工作,成為美國最早的火箭研究機構的主要成員。
1943年,他和馬林納合作完成研究報告《遠程火箭的評論與初步分析》,這為40年代噴射式推進實驗室研製成功地對地導彈和探空火箭奠定了理論基礎。這些導彈是美國後來採用複合推進劑火箭引擎的導彈的先驅。他在超音速、跨音速空氣動力學、薄殼穩定理論方面對航空工程理論有許多開創性貢獻。
最突出的是提出了跨音速流動相似,並與卡門一起提出高超音速流的概念(卡門-錢學森公式 Karman-Tsien formula),為飛機在早期克服熱障、音障,提供了理論依據,為空氣動力學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在高亞音速飛機的氣動設計中所採用的公式,是他和卡門提出的。此外,他在球殼和圓柱殼的非線性失穩理論及稀薄氣體的物理力學特性研究方面也作出重要貢獻。
Please follow and like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