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受邀到一個挪威家庭吃晚餐。父親是挪威人,母親是台灣人。哥哥桑德十四歲,弟弟安德十二歲。兄弟兩人都生在台灣,長在台灣。弟弟現在讀七年級(挪威國小讀七年),哥哥讀國中二年級。雙親不忍再見到他們痛苦的學生生涯,去年離開台灣,遷居挪威。父親叫Stein,正譯是「史丹」。兄弟兩人搞笑成「屎蛋」。史丹也覺得有趣好玩。
他們開心地秀功課表給Catherine看。挪威國中生每週的在校時間,可以不超過二十六小時,其中有許多是自選的課程。台灣國中生的「在校時間」,一週約四十小時起跳,全部都是校定課程,沒有自己的選擇。兩兄弟都說,回家有功課,但是不像台灣教一節就出一次。挪威老師一週出一次功課,份量比台灣一天的功課還少。
From:驚喜挪威電子報
兩兄弟都聰明活潑,是很有魅力的小帥哥。他們的華語和挪威語都不錯,英語比挪威同學差一些。挪威從國小二年級就開始教英語,英語文是挪威教育的重頭戲。「沒有英語,就沒有挪威。」挪威這樣地看待英語。英語文能力是非英語系國家中的頂尖。
兩兄弟現在的強項是數學。挪威國中小的數學太簡單,只要會基本數學,生活上用得到的就行。要進一步,上高中高職再說。「你相信嗎?國二還在教五的二次方。」哥哥說。
兩兄弟的挪威受教育經驗其實並不特殊。芬蘭也是如此。紐西蘭,澳洲或加拿大的教育體驗也類似這般。台灣孩子太辛苦,已經達到被「虐待」的程度。
我不禁想起台灣少棒。少棒時代苦練變化球,贏得世界冠軍。操練過度的頂尖少年球員,長大後卻都很快遭遇瓶頸,甚至發生運動傷害,提前結束棒球生命。變化球已經在少棒中受到相當的限制。
台灣是個棒球強國,也是「投手墳場」。沒有完善的投手保護機制,投手不出國逃命,最終只有傷痛和悲傷。國家代表隊每在關鍵時刻,就容易出現崩盤的大失誤。「煮熟的鴨子飛了」總是比「逆轉勝」的機會多太多。其他球類運動也是如此。這是幾十年來從未改變過的事實。壓力太大,承受壓力的空間就越小。皮球的適度壓力,彈性才最大。台灣的孩子以極端的居多,一種經年處於強壓,一種像是洩氣的皮球。
台灣當前的教育操作機制崇尚「鑑別度」,國中小課程的難度大大提高。受過大學教育的台灣家長們,不妨自我「鑑別」一下,看看自己是否具備受完「國民義務教育」的基本程度?「鑑別度」的鑑別目標是什麼?把十三到十五歲的台灣孩子分成好幾個等級?還是要鑑別大部分的學生都能勝任愉快地接受國民義務教育?
「建中,北一女,台大到底好不好?」曾經有人這麼問我。
全台灣「最優秀」的學生都給他們。幾十年來,他們也沒能教出幾個台灣典範人物。這是評論台灣明星學校最具實證性的一個角度,也反證出台灣的「優秀」標準其實是錯誤或不必要的。
自由是一種免於恐懼選擇的狀態。扼殺「發現興趣,選學所愛」的自由,就是剝奪學習的自由。自由是公平之母。沒有自由,就沒有公平。挪威和芬蘭教育都同樣映照出,台灣的孩子嚴重缺乏受教育的公平和自由。
和兩兄弟相處約四個小時。臨別之際,我請他們分別贈言於我。從學生的角度,表達台灣和挪威的最大不同。他們都不假思索。
弟弟先寫:「如果把挪威的教育搬到台灣,那就太棒了。」哥哥接手寫道:「如果在台灣可以不用上學的話,那就是一個完美的國家。」他們的臨別贈言令我心酸。哥哥穿著印有「台灣魂」三個大字的T恤。弟弟的房間裡,擺著六七個在台灣獲得的籃球賽獎牌和獎盃。
香港,新加坡,日本,台灣及中國等亞洲國家,教育不能滿足國人,一些孩子只好遠離家鄉。教育失敗,最立即失去的就是天倫之樂。小小年紀就別離父母,「福」明顯不足。當然,這是「福祿壽」的傳統價值。
先進國家的國際化角度,卻早已超越到另一個層次。一位在台灣經營跨國公司的荷蘭人說,當他十四歲時,父母提醒他:「你不是已經快十五歲了嗎?還留在荷蘭幹什麼呢?」
「兩個大的是不是很可憐,從小就到國外讀書?」我想起兒子,就問Catherine。
「是有一點。可是不能出國讀書的台灣孩子,比他們更可憐。」Catherine說。
挪威福祿壽皆得,孩子普遍都很快樂。
福祿壽三合一-挪威的教育
Please follow and like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