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電廠將出現「無人看守」危機

文/林敬殷
能源政策打擺子 人才培育現斷層
正當朝野為了核二廠一號機錨定螺栓斷裂爭吵不休之際,行政院原能會一份未公開文件顯示,台灣核能專業人才已出現「人力短缺」的情況,並將在十年內面臨核工師資中斷、核能人才斷層的情況,一旦問題持續惡化,恐將發生核電廠「無人看守」的重大核安危機。

國內一位重量級核電學者痛批,政府能源政策「搖擺不定」,是人力短缺的主因之一,更影響核工教育的資源分配。他質疑,馬總統心中只想到選舉利益,一下說要節能減碳,一下又主張非核家園,問題是,替代能源在哪裡?根本就沒有國家利益和戰略發展的長遠考量。
反核成主流 核工系悄悄改名
在台灣,隨著八十年代社會運動風起雲湧,環保議題始終是社運的主流議題,反核更是環保運動的主力,受到反核運動的影響,以培育國內核電人才的國立清華大學核工係為例,也在一九九五、九七年兩度改名從「核子工程系」改為「核子工程與工程物理系」及「工程與系統科學系」,清大核工系的排名也從五十年前設立之初,大學聯考第一志願,一路落到八十幾名,改名後才回到三十幾名。
直到政黨輪替前的二○○七年,教育部同意清大成立「核子工程研究所」,清大核工人才短缺的情況才有所轉變。不過,畢竟歷經了十年的「黑暗期」,到現在仍持續受影響,那幾年,核工畢業生屈指可數,每年僅兩位,幾乎讓國內核工人才供應出現問題,而這問題,還將持續惡化。
去年底,立法院審查中央政府總預算時,通過一項決議,要求原能會針對原子能管制人才培訓研究規劃進行檢討。原能會日前完成檢討報告,送交立法院教育委員會立委。看過這份報告的立委相當憂心,政府若不及早因應,情況恐怕難以收拾。
核電人才短缺 早已浮上檯面
該報告以國立清華大學核子工程與科學研究所教授薛燕婉進行的「原子能管制人才培訓研究規劃」計畫為本,並參考去年日本福島核災後的人力供需來評估分析。報告假設的前提是,台灣核電廠的商轉年限為四十年,核一廠兩部機組將分別在民國一○七年與一○八年屆齡,核二廠兩部機組在一一○年與一一二年屆齡,核三廠兩部機組將分別在一一三年與一一四年屆齡。
報告指出,在核電廠尚未有機組除役的三年內,人員退休還是要遞補的情況下,國內核工專業人才平均每年需求十九人,核工相關人才平均每年需二十五人。
一○五年到一○九年,即核一廠兩部機組除役,核一廠人員退休後不遞補,核二、核三廠人員退休還是要遞補,國內核工專業人才平均每年需五十八人,核工相關人才平均每年至少七十一人。
一一○年到一一四年,即核二、核三廠皆除役,且核二、核三廠人員退休不遞補,國內核工專業人才平均每年需三十六人,核工相關人才二十三人;若核三廠人員退休後需遞補,國內核工專業人才平均每年需四十人,核工相關人才至少三十七人。
然而,以國內培育核工人才及核工人員的重鎮清華大學來說,研究所和大學部在民國九十九年分別有二十五名及三十三名核工專業人才畢業,民國一百年則是二十一名及十七名。
若加上台北科技大學、龍華科技大學等其他大學核子相關系所每年畢業人數,到了去年,也僅有五十名。
報告中明確指出,假設所有核工人才畢業「全部」進入核能領域就業,十年內「勉強」能達到供需平衡。
不管反不反核 核工人才亟待補強
問題是,這個假設的前提究竟成不成立?原能會官員私下表示,「不可能成立」,供需平衡「過度樂觀」。連主持這項研究計畫的薛燕婉也坦言,無法持續太久,一旦有變數,就供需失衡。
就連長期主張反核的方儉等反核人都不諱言,國內核電人力短缺確實是一件嚴重的問題,即便是主張反核,除役後的核電廠仍需要大量的核能人力,這是刻不容緩的課題。
人才短缺不只在大專院校核能人才培育上,更嚴重的是,師資同樣出現缺口。報告指出,以清大為主,五年內有七位老師退休,十年內將有十七位老師退休,屆時,清大核工系所僅剩十位老師。一旦沒有師資,就等於課程開不成,沒有課程就招不到學生,完整的核工學術訓練就出現斷層。薛燕婉說,過去清大擁有全球排名前五的師資及教學水準,若無法透過公費留學、穩定的人才培育,以往建立的水平也將受到影響。
核工學術水平 被韓迎頭趕上
沒有學生、沒有老師,更麻煩的,連教育資源也會被瓜分。
報告中提醒,目前清大研究用核子反應器已屆五十年,如何維持或新建核工專業人才培育所需的核心設施,應提早規劃。然而,國科會、教育部迄今仍未針對此事提出明確的答案。
當年耗資一百多萬美元興建的水池式反應器,比日本還早建立,落成之初是亞洲第一座原子實驗爐,一度使得清大核工系成為大學聯考工科第一志願,後來因為反核運動日益茁壯,核工系所更名避風頭,連核反應器也另闢蹊徑,朝核子應用途徑發展,例如「硼中子捕獲治療」等醫學用途,目前仍在實驗階段,預料在短期內會有重大成就。
不過,一位清大核工所教授指出,一個國家能源政策的「不確定性」,影響所及是人才培育及師資養成,教育資源連帶受到影響;核反應器是不是要更新,教育部、國科會都沒有答案,國內核工學術水平就快要被韓國趕上,在日本福島核災後,韓國趁機迎頭趕上日本,不讓高科技3C產業專美於前,已進入核電輸出的階段,替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蓋核電廠。
有趣的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仍向台灣取經,派員到清大接受核工專業訓練,顯見國內的核電學術及技術水平,仍在國際佔有一席之地,但是政府是否看到背後所潛藏的人力短缺問題?
反核或擁核 歷史的弔詭難預期
受到全球暖化、溫室效應等因素,核電不再是環保主流課題,如何減少碳排放才是環保的核心議題,核能政策也捲土重來。美國在二○○○年後出現「核能復興」運動,核電廠重起爐灶,即便是日本在經歷福島核災後,全球各國核電復甦的浪潮未被淹沒,連日本也難以抵擋,日本關西電力公司大飯核電廠獲准重新啟動,不啻為一種諷刺。
在台灣,主張反核的民進黨,即便是執政時也不敢貿然廢核,一向擁核的國民黨,上台後卻也呼應非核家園的主張,反核的和擁核的都無法說服彼此,能源政策不被重視,替代能源方案又付之闕如,加上核工人才危機被漠視,才是台灣核安與能源危機。
【完整內容請見《新新聞》1321期】

Please follow and like us: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