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快樂看牙去

環台醫療聯盟 資料來源:嘉義基督教醫院 兒童牙科主治醫師∕詹宛容
電視廣告中牙醫師被哭哭鬧鬧的小病人大咬一口,只好戴上鐵手套繼續跟小朋友奮戰。這個廣告看似誇張,卻在牙科診間不斷上演,不但常讓醫師與小病人筋疲力竭,也讓爸爸媽媽頭痛不已。看牙一定要這麼辛苦嗎?其實,是有許多方法可以幫助小朋友輕輕鬆鬆、快快樂樂地就診的。
乳牙重要嗎?
很多家長都抱持著錯誤的觀念,認為乳牙自動會脫落,反正會換成新的恆牙,因此常輕忽乳牙的清潔保養,使得明眸皓齒的的小寶貝,變成一個牙齒發黑髮黃又缺牙的小魔鬼。乳牙的重要性及功能如下:
From:Ohayo元氣健康報
(1)咀嚼食物,獲得養分:有健康的牙齒才能有良好的咀嚼功能,把食物磨碎才不會造成胃腸等消化器官的負擔。孩子生長發育所需要的養分大都需由口腔攝取,牙痛容易影響進食,所以希望孩子能夠健康的成長,給孩子一個健康的口腔環境是首要條件。
(2)輔助發音:幼兒學習語言時,若有牙齒的幫助較容易學習正確的發音(如ㄈ、ㄙ、ㄉ等音)。雖然牙齒對發音問題並無一定直接的關係,有些小朋友仍會因為缺牙或嚴重齲齒而有發音或說話不清楚的問題,因此乳牙的保護不得不小心注意。
(3)美觀:當孩子開始上學後,與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時,若露出一口的黑牙或有缺牙時,易遭同伴取笑,會對孩子造成心理上的影響,減弱自信心,甚至導致孩子不敢開懷大笑。
(4)誘導恆牙萌發,並維持恆牙的萌發空間:每一顆乳牙的下方都有一顆恆牙正在發育,當恆牙尚未長出時,乳牙是恆牙萌發之前空間維持的最佳工具。若是乳牙因為蛀牙或其他牙齒問題提前掉落或需先行拔除,可能會造成鄰牙往這個空出的空間生長而產生傾斜,日後將可能因此造成牙齒排列不整齊或恆牙無法萌出等等的問題,易導致形成蛀牙或牙周病的機率增加,甚至可能需花費更多的時間金錢做矯正治療。
(5)牙齒病變:若不小心蛀牙了,除了產生疼痛之外,也有可能演變成一些牙齒的病變,如牙髓炎或是蜂窩性組織炎。尤其是蜂窩性組織炎,對3歲以下的小朋友可能會有致命的危險,家長更應該要謹慎注意。
何時該帶小朋友看牙醫?
當孩子長出牙齒,父母就應該帶孩子到牙科檢查。或許家長會產生疑問,為什麼要那麼早要帶寶寶看牙醫?那要看什麼?當寶寶一長牙,就有可能會產生蛀牙,帶孩子看牙醫的目的,一方面除了檢查牙齒之外,經由兒童牙科醫師的說明,可以讓家長更加清楚瞭解如何保健孩子的牙齒,一般建議從孩子六個月長牙起就可以開始檢查。除了教導清潔口腔的方式及正確的餵食習慣之外,經由早期的檢查,也可以發現一些寶寶可能有的一些先天性的疾病,如先天性的囊腫等,這些都是要經由牙醫師的檢查才可以知道。千萬不要等到牙齒蛀牙之後,才帶小朋友到牙科檢查,每半年檢查一次牙齒,才可以早期發現問題,早期做治療。
看牙前家長應有的正確認知
(1)家長要試著讓小朋友覺得看牙是件有趣的事,不要把看牙齒當作孩子不乖的威脅或懲罰,也不要恐嚇小朋友醫生要打針或拔牙
(2)不要用賄賂的手段騙小孩子上醫院,應逐漸使小孩子知道看牙齒的重要性,並瞭解定期口腔檢查與口腔衛生保健是自己的責任。(錯誤例子):你如果肯看牙,我就買玩具給你。(正確例子):讓牙醫師治療好你的蛀牙,牙齒才不會痛痛,就可以吃你愛吃的東西了。
(3)有些父母因為自己本身過去的經驗,說牙變色,但帶小朋友看牙時,請父母本身不要先緊張,以輕鬆的態度帶子女看牙齒。否則你的緊張將會在無形中影響小朋友,讓小朋友更為恐懼不安。
(4)避免在子女前訴說本身的痛苦治療經驗,它會使小孩產生先入為主的恐懼感,也不要讓小朋友聽一些有關看牙的恐怖經驗或故事。
(5)不要向小孩說「只是給醫生看看而已」,如小孩問「要做什麼?」,可回答「等醫生看完之後才會知道」,因為治療通常不會只是看看而已。
小小朋友看牙齒會哭哭,不能配合怎麼辦?
三歲以下的小朋友,有些語言發展及理解能力尚未成熟,面對陌生人及陌生環境會害怕是很自然且可以理解的。當一個年紀很小,或不合作的孩子來牙科作檢查時,孩子不一定能乖乖的坐在診療椅上。醫師通常不會強迫孩子一定要坐在診療椅上,而採用『膝對膝』的 方式。即父母親之一,和醫師面對面對坐,將孩子抱在身上,使孩子面向父母親自己,孩子叉開雙腳置於父母親的腰際,然後將孩子倒下,躺在父母親及醫師的大腿上,父母親需握住孩子雙手,以防止孩子亂抓, 這樣醫師就可以做一番詳細的檢查了。
快樂看牙醫
成長中兒童的行為是很難預測的,即使面對非常害怕或有不愉快的牙科經驗的小朋友,兒童牙科醫師還是可以應用心理學中學習理論所發展出的行為管理方法,來去除孩童恐懼,或者應用其他技法,促使小朋友合作,以順利完成牙齒治療。
(1)互動式行為管理
運用學習理論的古典制約,把牙科的看診環境佈置成吸引小朋友的環境,讓看牙與舒服、快樂、歡喜的感受連結,而不與「害怕」連上關係。
運用學習理論的操作制約,在就診時,當孩子出現一個醫師需要的行為,醫師就給予獎勵,則孩子將會繼續做這個行為;如果孩子出現一個醫師認為不好的行為,這個行為將得不到獎勵,而孩子也將不會繼續做這個行為。因此,觀察孩子看診時的外顯行為,適時給予獎勵,孩子最後會表現得越來越合作。 除了幫孩子去除害怕,更是要讓孩子學習牙科的看診過程,認識牙科使用的器械,以及要遵守的規矩,最終幫助孩子在快樂的看診經驗中學習自己應付牙科看診的能力。
(2)解說-展示-操作(Tell-Show-Do):牙醫師使用簡單易懂的字眼,或代用語法來解釋將要進行的牙科治療讓病人知道,再展示即將使用的器材,並以牙醫師的手指或孩童的手指,示範將要進行的步驟,然後進行同示範一樣的治療,並不時鼓勵良好的合作行為。主要在消除孩子對週遭環境產生的莫名恐懼。
(3)小朋友哭鬧不合作的行為管理方法
聲音阻嚇:靠改變語氣,增加音量,甚至嚇令孩子,來打斷孩子不合作的行為,以得到孩子的注意力,使溝通能繼續。
手覆口行為管理:對可溝通卻不合作、吵鬧的病人,以手覆口來打斷其吵鬧行為,以進行溝通。待牙醫師在取得病人的合作後,再將手拿開,如果病人又再不合作,同樣過程會反覆數次,以得到病人的合作。
身體強制約束:父母、牙醫師或助理以肢體來固定孩子,以防孩子的不合作行為傷害到孩童自己。
身體固著器:一種類似睡袋的網子及板子,來固定不合作孩子的身體,以免 孩子受到傷害。這和身體強制約束的目的及功用是一樣的。
全身麻醉:對一些年紀很小卻有很多嚴重蛀牙的孩子、智障兒、或行為無法自我控制的孩子,可以選擇一次完成的全身麻醉治療方式。
(4)治療中家長的配合事項
不要先存有在一次治療時間內做很多項治療工作的想法,因為小朋友的耐性有限,所以一次治療時間約15-30分鍾之間為佳。但是在小朋友習慣了治療環境之後,醫師會逐漸加重治療的份量。
不要提「拔、打針、痛、忍耐」等讓孩子恐懼的字眼,可用「拿、上」等字代替。如「今天把蟲蟲拿掉、今天上不上麻藥」等。
小朋友看診時通常會讓父母在診間陪伴小朋友,這時家長要儘量與醫師配合, 由牙醫師來主導小朋友,不能一直出聲干擾,因為小朋友對於家長的聲音較為熟悉,若家長一直說話,小朋友就比較難專心聽醫生所說的話,甚至會比較撒嬌。若小朋友哭鬧得很厲害,甚至必須請父母先離開診間,在小朋友安靜合作後再請父母親在旁陪伴,因為小朋友通常都很依賴父母親,所以父母親是否在旁陪伴,是牙醫師可利用的一項很有效的獎品或懲罰,而這些都非常需要父母親的理解及配合,否則會讓治療更為困難。
牙齒保健學問大
(1)健康的飲食:最好在一歲半之前改掉使用奶瓶喝牛奶睡覺的習慣,以免造成奶瓶性蛀牙。飲食的選擇上,以營養均衡為主,避免攝取太多甜食,或易黏牙、滯留口內時間太長的食物
(2)刷牙習慣的養成與正確方式:怎樣替幼小的孩子潔牙,得靠家長多加費心及留意。父母可以使用紗布沾少許清水來幫幼兒擦拭。當孩子兩歲之後,因孩子手部肌肉尚未發展成熟,父母應協助孩子刷牙。六歲之後,孩子刷牙後,父母仍應幫忙檢查是否有刷乾淨。
(3)氟化物的使用:氟化物對於牙齒光滑面的防蛀效果極佳,包括含氟牙膏、氟錠、含氟漱口水及氟膠(醫師專業塗氟)等,應在諮詢醫師後使用。
(4)溝隙封填劑的使用:許多有凹凸不平的小窩洞及很深裂溝的臼齒咬合面則需溝隙封填劑來預防蛀牙。
預防重於治療
根據統計,台灣的孩子90%有蛀牙,平均每人有五顆蛀牙,這是很可怕的現象。家長應每三到六個月定期帶小朋友做牙科檢查,可以事先發現小蛀牙或牙齒萌發上的問題,及早預防治療,如此一來,「看牙」就更輕鬆愉快囉!

Please follow and like us: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