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小蘭
中央政策不明確農民處境更趨險惡
面對中國低廉產品與人力的入侵,雲嘉等農業縣能否穩住農業技術及品牌優勢,縣長與農民無不憂心忡忡。
今年的上半年,不知大家坐火車、高鐵或開高速公路經過嘉南平原時,有沒有發現跟以往有什麼地方不太一樣?
嘉南風光的顏色似乎不太對,今年看到的似乎都是灰色和土色,想想看年初似乎沒看到嫩綠色清新的秧苗,接下來更沒看到以往嘉南平原最大的標誌-----一大片綠油油、被風吹得如海浪般的稻田,到了6月竟然還沒看到黃橙橙飽滿的稻穗,今年究竟是怎麼了?
原來號稱台灣米倉的嘉南平原,今年的一期稻作休耕啦!
原因是去年八八風災莫拉克颱風為曾文水庫帶進了9000萬立方公尺以上的淤積,此外也為南化水庫帶來了1700萬餘立方公尺的淤積,烏山頭水庫更是災情慘重,造成嘉南平原水資源不足。為了確保嘉南地區的民生和工業不缺水,水利署決議,嘉南平原今年一期稻作全面休耕,政府對休耕農田補償辦法每公頃補助8萬元,比以往的4萬5要高出許多。
休耕若成常態恐成惡性循環
農委會農糧署推算,嘉南平原去年一、二期稻作都豐收,產量依序是85.3萬公噸及41.1萬公噸產量,合計126.4萬公噸;再加上全年進口14萬公噸,目前安全存糧超過30萬公噸,總供應量逾170.4萬公噸,農糧署估計全台一年糙米消費量為132萬公噸,今年總供給量已經超出。
農糧署副署長游勝鋒說,全台一期稻作面積約16萬公頃,嘉南平原一期稻作面積則是3萬多公頃。據農糧署資料推算,全嘉南平原一期稻作佔全台一期稻作面積比率約18.75%,若以今年全台一期稻作產量85.3公噸計算,約近16萬公噸產量。游勝鋒表示低於目前安全存糧逾30萬公噸的量,因此糙米供應量並不會因為嘉南平原一期稻作休耕受影響。
至於曾文水庫集水區漂流木堵塞及淤積問題嚴重,供水問題需要長期因應,包含可能要編列預算施作排沙設施,接下來二期稻作供水會否受影響?游勝鋒表示一期稻作為期4個月,自1月起,因應有些農民較晚耕作,至6月完成收成;二期則是7到11月,已進入颱風季節,預測二期稻作耕種不至於再受水庫問題影響。
嘉義縣縣長張花冠表示休耕雖然不會讓台灣立刻發生糧食危機,但是讓人擔心的是如果未來仍然因水資源不足,造成休耕成為常態,台灣的農業以及與農業相關的各行各業,都有可能面臨荒廢的惡性循環。
嘉義縣長張花冠認為欠缺灌溉用水,曾文和烏山頭水庫清淤作業太慢是主要原因,整個停灌休耕措施欠周延。嘉義縣內共有民雄、新港、太保、朴子等主要稻作區被停灌,這些被停灌稻作區屬嘉南農田水利會灌溉區,停灌面積共約7900多公頃,預計部分農民會自行抽水灌溉,面積約有1700多公頃。
地方勤耕耘還賴中央拉一把
張花冠指出,中央政府雖然對停灌休耕區農田有補償措施,並可以進口稻米補充減少的生產量;但嘉義縣是農業大縣,且正推廣品牌有機米,中央政府停灌休耕措施不僅影響農民農作,也可能造成品牌有機米市場行銷供應的產銷體系中斷,未來再找回客戶和通路會有困難。此外停灌休耕措施影響所及不僅是農作戶,張花冠說,包括農藥、肥料和碾米廠等業者,都將受影響,中央政府應有配套補償作法。休耕補助就像是鼓勵農民領懶惰獎金!
因此嘉義縣長張花冠決定反其道而行,為了維護好不容易才建立太保有機米品牌市場,以及稻米生產專區的良質米,因此決定發放「勤勞獎金」,鼓勵種有機米及稻米生產專區的農民,每分地預計補貼1000元電費,讓農民可以自由選擇,領休耕補助,或領勤勞獎金。
五都十七縣的版圖,人口比是6比4,人口及資源集中在五都,這是既定的事實,狗吠火車的抗議,也是無濟於事。雲林縣縣長蘇治芬表示:五都是都會型的城市,雲林縣是屬於非都會型的城鎮,如何將雲林小鎮和農村的精采呈現,找回屬於雲林人的幸福感,則是我們的立基點。
農品保護能維持多久?
雲林縣縣長蘇治芬表示:中央保證簽訂ECFA的同時,會進行831項農產品進口管制,但是這個保證能持續多久,我們為了廣大農民的利益必須隨時站在懷疑的立場來看待。面對中國低廉的產品與人力資源,我們最重要的本錢是持續站穩我們在農業技術以及品牌行銷的專業能力。中國低成本、低勞力的優勢這是無法否認的,任何一個消費者、企業主都難以磨滅這項事實。所以我們必須發揮自己的優勢──吃得安全!從生產、製造到行銷,從農場、牧場、到餐桌,我們強調安全,這是其他地方的農特產品無法提供的品質保證,但是雲林可以!
蘇治芬說面對中國農業的規模化和工廠化的生產威脅,未來,台灣農業勢將有所轉型和調整。其二是,農村再生計畫的推動,行政院農委會未來10年將投注2千億的建設經費,而農村多數在非都會型的十七縣,如何善用農村再生這筆建設經費,將雲林的小鎮和農村,打造符合三生理念(生活、生產和生態)的農村,我們現在已著手進行深化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結合農村再生的精神,將雲林的特色:農業、農村和農民,向上提升,農業除了是精緻農業和安全農業外,更將厚實的農業文化底蘊,以文化力先行,創造雲林農業品牌之特殊性;而我們的農民也將從勤勞耐苦的農民轉型為知識型的農民,用專業的農業知識經營精緻農業。藉此,將雲林小鎮和農村的精采呈現,找回屬於雲林人的幸福感。
【更多精采內容請看《TaiwanNews國際財經&文化月刊》7月號-第399期】
ECFA之後農業縣看不到未來
Please follow and like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