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瑞雪◎著
手的敏感期-喜歡抓東西,用手探索環境、認識世界。
吉祥六個多月了,媽媽替吉祥剝了一個橘子。吉祥用胖胖的小手把一瓣橘子送到嘴裡。怎麼這麼難咬?於是又吐了出來。放在手裡觀察了一會兒,然後用手剝開了橘子膜,果汁流了出來。吉祥似乎猜到這個像水一樣的東西味道應該不錯吧!於是又把那瓣橘子放進嘴裡。果然,小傢伙眉開眼笑了。小傢伙以後就這麼吃了,哈哈!
從八個月開始,吉祥開始嘗試自己吃飯(每次餵飯都讓我和寶貝感到很沮喪,快樂第一,於是我就不餵飯了)。當然他是不會用餐具的,而是直接捧著碗喝或用手抓,每次都吃得哈哈大笑,酣暢淋漓。從頭到腳都能吃到飯,不會忘記身上的任何一個部位。
吉祥九個月,初夏了,各種水果陸續上市,西瓜、番茄。吉祥每次吃到新鮮的水果都開心得不得了,而且一吃三用。一部分吃進肚子補充維生素,另一部分直接塗到臉上、身上做美容,還有一部分當染料,順便把衣服換個顏色,外面絕對買不到的顏色。現在已經一歲多的吉祥,最近學會自己剝香蕉皮、雞蛋殼了。她剝皮的時候超級專注,做完以後也很有成就感,吃得很開心。
孫老師黃金啟蒙講堂
只要可能,嬰兒會抓捏一切到手的軟東西,果醬、麵條、香蕉、蛋黃、煉乳、泥巴。坐在餐桌前,孩子喜歡吃飯時用手抓飯、玩飯。甚至趁大人不留意時,孩子會抓「糞便」,去體驗那「黏糊糊」的手感。
記得有一種玩具,軟呼呼、黏糊糊的,像鼻涕一樣,丟哪裡黏哪裡,很受小朋友的歡迎。
很多大人不理解—孩子怎麼喜歡玩這種噁心的東西。八、九個月的幼兒很喜歡抓軟的物體,手的活動不只是手的活動,而是有著智性的目標。成人常因無知,給兒童設置了很多障礙,剝奪了他用手的自由,以及認識世界的機會。
三指抓
淼淼最近開始練習用三指、五指抓東西了。剛開始他喜歡抓大的物體,把一個物體從一處抓到另一處,後來抓小圖釘時,整個手指都伸進去,但馬上發現這樣抓有危險,又趕緊把手縮回來,回頭望望我。我跟他示範正確的三指抓動作,他小心的、輕輕的用三指抓起了幾個小圖釘。從此以後,他更喜歡用自己的小手插筆管、拿小教具,或用兩指拿豆子,每次完成後都滿足的離開,再尋找另一項工作。淼淼在自由的環境中不受打擾的發展著自己,用他獨有的方式變換著教具的用途。
孫老師黃金啟蒙講堂
手的敏感期到來時,兒童有一個抓的過程—五指抓,三指抓,兩指抓。淼淼手的敏感期有點晚了,他盡可能的追趕著。此時教師要提供兒童可協助發展的東西,幫助兒童盡快完成這個過程。童年期鍛鍊手非常重要。我們常看到很多成人不會用手或者很笨拙,不會拿筷子,不會按鍵,不會用手指夾圍棋子,不會點鈔,不會綁繩索。這都和他們童年時期這方面的發展受到障礙有關。
敏感期出現的時間因孩子而異。如數學的敏感期,國際上很多幼兒的數學敏感期在三歲半以後出現,但我國孩子的數學敏感期普遍在四歲、四歲半來臨,有的甚至在五歲以後。出生的頭兩年,孩子們的敏感期基本上是一致的。這期間孩子如果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其他的敏感期會順延。讓孩子在六歲以前完成一系列敏感期,是理想的成長狀態。自由的心理、愛的氛圍、豐富的教具和寬敞的活動空間,是兒童正常發展的充分條件。
孫老師教養筆記-兒童用手思考
米開朗基羅西斯廷教堂創作的天頂壁畫《創造亞當》裡,亞當躺在地上,上帝的手一觸,使他醒來。畫面的核心位置展示兩隻手:一隻是上帝的手,指向亞當;一隻是亞當的手,向上帝伸出去。這兩隻手似乎蘊涵著某種祕密和含義。「最偉大的藝術奇跡之一,就是米開朗基羅怎樣想出了這種辦法,從而使聖手一觸的瞬間,成為畫面的中心和焦點,他怎樣透過造物者手勢的輕鬆和力量,使我們體會到萬能者的觀念。」這給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以至於這兩隻手,變成了我熟悉的一個情景。如果讓我來詮釋這幅畫,我會這樣詮釋:人的意識的奧祕,可以依靠手來實施和詮釋,假如沒有手,所有的思想,即使是上帝的思想也無從實施。
手是人類智慧的工具。表現在兒童身上,甚至可以這樣說:兒童是用手來思考的,手的自由使用不僅表達了兒童的思維,也表達了兒童思考的過程,禁止兒童手的活動,就相當於禁止兒童的思考。
丁丁出生的時候,媽媽發現,丁丁唯一能靈活使用的是他頭部的轉動,而頭部可以轉動的原因,好像是因為嬰兒可以自主的支配他的口—口的感覺引導了他頭部的轉動。媽媽想,看來吃是嬰兒或者其他生命的首要大事,大概這是生命賴以生存的途徑吧!但是在近一個月內,媽媽又發現丁丁不斷努力的把手往上舉,有時候舉到了嘴裡,很滿意。有時候舉不到嘴裡,劃傷了額頭,看上去會有些懊惱。在前兩個月裡,丁丁就這樣艱難的、不斷的把手往嘴裡放,這是他出生前幾個月中最持續做的一件事情。
媽媽逐漸發現,丁丁用口吸吮著手,手被放進嘴裡,成為嬰兒一種持續的活動,這種舉動使嬰兒顯得很滿足。經過無數次這樣往嘴巴裡放,丁丁手的敏感度和準確度大大加強了。就好像依靠口的吸吮喚醒了手一樣。這個觀察的過程,使媽媽產生了一個想法:嬰兒似乎不全是為了吃或者饑餓,吸吮手好像還有其他的用處。嬰兒身體的一部分,好像在被吸吮的過程使用著,這個過程雖然很慢,但其後一定會有很大的作用。
在之後媽媽又發現,丁丁手的動作幾乎又快又準,當她彎身抱起丁丁的時候,她甚至都沒發現丁丁順勢就抓起一個東西塞進了嘴裡,這跟當初手放不進嘴裡,有著多麼大的差別啊!當丁丁的手到處抓東西往嘴裡放時,媽媽發現丁丁喜歡抓著一樣東西然後鬆手扔掉,再拿起來,再扔掉。不僅如此,他還喜歡拿瓶蓋,蓋住,再拿起來,再蓋住。
這個活動一做就是一個小時。有時候他喜歡抓握一樣東西,抓住以後鬆開,再抓住,再鬆開。抓握的方式都是用五指抓,這個過程看起來真是奇妙。幾個月後,媽媽又發現丁丁的手不再是五指抓了,而是喜歡兩指抓,抓細小的事物:毛線頭、小紙屑、床上的一個小碎物。丁丁把東西抓起來後就塞進嘴裡,有時候塞了滿滿一嘴的東西,掏出來一個又一個。這讓媽媽大惑不解:從五指抓到兩指抓,這肯定是一個進化,但為什麼還是往嘴裡放呢?
又過了不久,媽媽發現,丁丁喜歡更高難度的動作了,例如喜歡把吸管往軟包裝裡插,大人拿走後就會大哭,一插就是幾十分鐘;喜歡玩媽媽的原子筆,玩法跟插吸管差不多,喜歡反覆將筆管插進筆蓋。
又過了幾個月,媽媽發現丁丁看見方的就按,看見圓的就轉。不僅如此,當他的腿可以帶動他走動時,他到處翻、拉,把裡面的倒出來,外面的塞進去。有一天他發現了米袋,他喜歡從米袋裡抓米,然後運送到另一個地方,樂此不疲。
再過些時候,丁丁的動作已經發展到用一根指頭,就能準確無誤的做一些事情了。
又過了幾個月,丁丁喜歡上香蕉、草莓,把盤子裡的食物抓來抓去,搞得黏黏糊糊,然後再放到嘴裡。他竟然用手在感覺各種不同質地的東西。這讓媽媽感到驚異,以前她認為孩子在活動手,但並未意識到:手,也在認知著東西。當媽媽觀察到這些的時候,產生了一個奇異的感覺:好像手是大腦似的,在辨認著東西。發展到這裡的時候,媽媽猛然醒悟過來,她的兒子從出生開始就在練習他的手。自己是個外科醫生,她在想:難道兒子的手也需要如此精確到位嗎?手擁有著和大腦一樣的功能嗎?
事實上,如果一個人想要把他的想法表達出來,那他有兩個最便捷的工具—語言和手。實現和完成就必須使用他的手,而且必須訓練手來準確表達所想。手的肌肉有記憶和認知的功能。丁丁在頭兩年中,就完成了這樣一個對於孩子來說,具有創世紀歷程的工作—喚醒身體,而首先喚醒的是身體中最主要的部分—手。
媽媽了解到這個過程後,倒抽了一口氣,因為在丁丁成長的這兩年中,在丁丁每一個動手的環節中,她都有一種想要制止的衝動。但每一次,她都抑制住了自己的衝動,給孩子一個使用手的空間:對於孩子來說,動手的能力是很重要的。基於這種想法,她無意識的保護了丁丁成長的過程。
手是身體功能中最偉大的智慧工具。我不知道是否有媽媽阻止了孩子的這個過程,但我想說的是,這個阻止的過程將帶給孩子很大的損害。
《掌握孩子的學習黃金期》-手的敏感期
Please follow and like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