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牛壓境 台灣人心驚

文/馬小蘭
狂牛症多可怕?台灣為何門戶洞開?
2008年4月中旬韓國總統李明博因為恢復美國牛肉進口,上百萬韓國人民走上街頭,李明博對民眾公開道歉,6月中宣布內閣總辭以平息風波,但李明博已為進口美國牛肉付出慘痛代價,就職三個月民眾支持度已降至兩成,前車之鑑台灣為什麼學不會?

從狂牛症到新型庫賈氏症
1986 年英國肯特鎮(Kent)一個牧場的牛隻生病了,然而這次跟往常很不一樣,牛隻變得情緒不安、敏感、有攻擊性、動作失調、後肢無力、最後躺臥死亡,解剖後發現牛隻的腦組織細胞出現空泡,呈現海綿狀病變,這是世界上第一起被診斷出罹患牛海綿狀腦病(變)(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BSE,又稱狂牛症mad cow disease)的病例,當時為了防止狂牛症蔓延而撲殺了十幾萬頭牛隻。
1993年由英國出口到加拿大的牛被診斷出狂牛症,首度證實狂牛症已開始擴散到北美。如今英、法、德、愛爾蘭、比、盧森堡、加拿大、捷克、丹麥、義、荷、葡、奧地利、希臘、波蘭、斯洛伐克、芬蘭、以色列、斯洛凡尼亞、西班牙、瑞士、列支敦斯登、美國及日本等25個國家至今仍是狂牛症疫區。
科學家調查狂牛症發生的原因,發現了一個驚人的事實:原本牛隻就是草食性動物,但人們大規模繁殖圈養牛隻,且為了快速大量生產美味的牛肉,於是在飼料中加入了動物性蛋白;也就是將死於羊搔症(scrapie)的羊,廢物再利用,磨碎後混入玉米和牧草等飼料中,變相成為牛吃羊。這種違反自然所造成的惡果,讓原本就存在於動物神經系統內的普利昂(prion)蛋白,產生了變異。於是,當動物或人們因為吃進了這種變異普利昂蛋白之後,腦部逐漸產生退化空洞的現象。
新型庫賈氏症最早發現於1996年的英國。患者在剛開始時會出現一些精神方面的症狀,如憂鬱、焦慮及幻覺。慢慢會走路不穩、行動困難以及出現一些無法自主的肢體動作,最後終致智力衰退,精神障礙等癡呆症狀,大部份患者在發病後一年內死亡,目前全世界已有200多人罹患新型庫賈氏症。
2003年12月美國出現第一宗狂牛病被宣布為疫區後,台灣即禁止美國牛肉進口,近年來世界各國管制禁止牛飼料中加入動物性蛋白,讓狂牛症逐漸受到控制。然而2006年台灣開放進口30個月齡以下的美國無骨牛肉,從此台灣被世界衛生組織從原本「沒有狂牛症風險」的國家,變成「有風險,但可控制」的國家。
2009年10月22日「台美牛肉議定書」簽訂完成,22?項條文中,充滿陷阱。衛生署沒有事先經過立法院審核,罔顧民意,也未重視台灣狂牛症專家學者的警告,11月2日衛生署公布開放美國30個月齡以下的帶骨牛肉、牛內臟進口,全國一片譁然,也為朝野投下一顆震撼彈。人人談牛色變,引起一片恐慌,即使美國帶骨牛肉還沒真正進入台灣市面上,但牛肉相關產業業者的生意普遍已經掉了3-4成。
台灣本土牛肉業者及消費者為抗議馬政府擴大開放美國牛肉進口,11月14日在台北舉行「反毒牛、反出賣、反欺騙」遊行。民進黨主席蔡英文認為政府處理美國牛進口問題從未與立法院、在野黨與人民商量,因此要求當局重啟與美方的談判,在沒有談判前不可以擴大進口。群眾高喊「重啟談判,無能政府下台」等口號。消基會董事長謝天仁表示,已收到7.4萬多份「要求重啟談判」的公投連署,估計應達12萬份才能通過審核,因此他呼籲民眾踴躍連署。
朝野原有共識17日完成食品衛生管理法修法,以「卡」住美國牛絞肉、內臟進口,但17日在相互指責聲中,立法院院會再度空轉。民進黨揚言不惜比照「南韓模式」,在碼頭阻擋美國牛肉進口。
美國牛肉進口 防疫檢疫流程
衛生署官員為了宣導這一次進口美國帶骨牛肉的安全性,不斷提出各種數據證明美國帶骨牛肉從進口到檢驗機制有多安全,政府以「三管五卡」為人民把關。所謂「三管」,也就是從源頭、邊境和市場三方面來管制;「五個關卡」則是1.核對證明文件;2.明確標示產品資訊;3.嚴密開箱檢查;4.食品安全檢驗;5.資訊即時查明。
狂牛症疫區國家(如美國)申請牛肉進口的程序,首先應向農委會防疫檢疫局及衛生署提出申請,並由防檢局就動物防疫檢疫進行審查。此外再向衛生署申請,由衛生署就美國所生產牛肉之食用安全進行審查。美國需提出該國降低牛隻發生狂牛症之所有措施、監測計畫,及該國牛肉產品之食用安全風險評估與風險管理資料,以決定是否解除牛肉輸入禁令。
農委會防檢局及衛生署共同進行肉品輸入審查程序,須審查:
(一)申請國曾發生之狂牛症病例之相關流行病學調查報告。
(二)申請國之飼料禁令、相關監控措施以及該禁令之監控查驗計畫與結果。
(三)申請國對防範狂牛症之監測計畫與牛籍辨識系統。
(四)申請國防範狂牛症污染所採行之屠宰衛生及去除SRM之落實情形。
(五)申請國對其生產牛肉消費安全所進行之風險評估報告。
(六)申請國牛肉出口至其他國家之情況(對方國家開放條件以及何時開放)。
2008年政黨輪替後,美國政府積極進行美國牛肉的貿易談判。歷經17個月的談判,2009年10月22日台美簽署美國牛肉輸台議定書,美國牛內臟與牛絞肉確定進口台灣,本次開放的範圍包括:一、30月齡以下、且去除特定風險物質(SRMs)的牛肉及牛肉產品,包括帶骨及不帶骨牛肉、內臟及絞肉。二、30月齡以下之頭骨、眼、腦、脊髓雖不屬於特定風險物質,原則上不予進口,除非我國進口商特別要求,否則一經查獲即予以退運。如有進口商要求進口,衛生署將嚴格審查。三、進口的美國牛肉產品都必須經過美國「品質系統評估制度」(QSA Program)的認證,所有的進口產品係為來自30月齡以下牛隻,且附有美國農業部駐廠獸醫師簽發證明文件,經我國在邊境查驗無誤後,才可辦理報驗。
頭已經洗下去,本次放寬美國肉品輸入台灣最大的爭議在於牛絞肉與牛內臟的進口,從政府到民間都瞭解這兩類產品的風險,但這已經是貿易談判的結果。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局長許天來表示,國外研究狂牛症多年,經驗較台灣為豐富,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及美國這幾年都管控得很好。由於嚴禁於飼料中加入動物性蛋白,因此狂牛病發生的機率越來越小;此外美國牛肉管理得很好,因此最重要是靠「境外管理」機制-在肉品產地進行把關。
經濟部國際貿易局立即就應加強管理貨品如絞肉及內臟等建立專屬號列,自台美議定書生效日起,申請輸入許可證須檢附美國農業部簽發之證明文件,包括檢疫證明書、衛生證明書及輸台證明書( FSIS Form 9060-5 、2630-9 、9285-1)。該等證明文件將確保相關產品,係由美國農業部執行分齡認證「品質系統評估制度」(QSA)合格肉品工廠所生產,以防杜不合格產品進入我國市場。
衛生署長楊志良表示除了貿易談判前的事前實地審查外,貿易談判後,政府派員駐美國當地進行屠宰場視察,肉品由我國檢疫人員親自查驗合格後才能進口。目前美國本土出現兩例狂牛症例,分別發生在阿拉巴馬州與德州,因此將嚴禁此兩州的肉品進入台灣市場販售,即便是不帶骨的牛肉也不能輸台。
衛生署署長楊志良在10月26 日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提出「美國牛肉進口專案報告」,表示衛生署委託國家衛生研究院,就消費者食用美國牛肉及其產品進行健康風險評估。「零風險」是目標,但要達到「零風險」,國家和社會都要負擔極高的成本。政府責任是盡可能降低風險。抽菸有肺癌風險,機率是萬分之7.7、吃檳榔有口腔癌風險,機率是萬分之5.9。而根據統計,每天吃美國牛內臟134 公克,從零歲吃到80 歲,得到新型庫賈氏症的機率是百億分之1.5。
百億分之1.5這個數字發表後引起各界撻伐,因為全世界只有67億人口,如果按照這個美國提供的數據,那全球217位新型庫賈氏症病人從何而來?中研院生化所助理研究員陳佩燁表示,她個人雖然認為狂牛症疫區牛肉進口對國人健康影響微乎其微,但是站在學者「專業」的立場而言,她認為國衛院的報告有瑕疵。照國衛院的算法,狂牛症致病的變異普利昂蛋白在人體中倍增的時間為牛體中倍增時間的26.7倍,在人體中的倍增時間就是13.2年。國際上認定人類新型庫賈氏症從發病到死亡多半只有一年,人體中的倍增時間不可能如國衛院所算的長達13年,因此陳佩燁也認為國衛院對「牛肉感染力」的算法有問題。
真實的情況究竟如何,讓人擔心。因為如果一旦開放進口,台灣根本沒有足夠的檢驗技術與設備,幾乎都是靠美國進口的文件書面審核。加上肉眼難以判斷進口貨物是否與申請文件相符合,若要在海關檢查冷凍肉品,能夠檢驗變異普利昂蛋白的儀器實在少之又少。但官員表示,如果檢驗出來的結果都是陰性反應(無變異普利昂蛋白),徒然耗費成本,那檢查又有何意義。
雖然有一大串嚴密繁複的進口檢疫防疫流程,且台灣前五大美國牛肉進口商包括樹森、伸格食品、美福、貴族世家與金旺,共同發表聲明,只要國人有一點點疑慮,就不會進口。樹森開發副總經理黃士衍也表示,在爭議未釐清前,將不會進口美國牛內臟、牛絞肉等部位。但是根據業者表示,據傳美國帶骨牛肉及牛內臟在11月公布之前,早就已經悄悄進來了,目前正存放在保稅倉庫。
記者在訪問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局長許天來時,曾請問局長未來是否會吃美國進口牛肉?局長表示,農委會一向鼓勵本土農業及畜牧業,因此當然要支持台灣本土牛肉。既然要鼓勵本土牛肉,那又何必進口?只能說政府高層另有其他的規劃與政策。未來若台灣一旦有牛隻感染狂牛症而成為疫區,到時候整體經濟、農產貿易、國民健康、國家形象的損失,恐怕才真正是因小失大。
【更多精采內容請看《Taiwan News國際財經&文化月刊》12月號-第392期】

Please follow and like us: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