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環台醫療聯盟 壢新醫院骨科主治醫師馬政雄
最近天氣陰晴不定,天氣有時又冷又濕,老年人跌倒的事件迭有所聞,髖部骨折的病患也顯著增加了。
髖關節在人體的結構上是一個很重要的部位,它連結了骨盆與大腿,提供下肢活動及支撐負荷的功能。健全的髖關節可以讓行走成為一件簡單的動作;反之,受傷的髖部則會導致行走不良,甚至端坐不良而必須臥床。因此往往造成家人在心理上、經濟上及人力配置上的沉重負擔。
From:Ohayo元氣健康報
尤有甚者,髖部受傷之後,除了造成疼痛及活動不良外,若沒有經妥善的治療,則常會因長期臥床導致褥瘡的產生,乃致於廣泛的皮膚感染,另外尿路感染及肺部發炎的比例也會增加。凡此種種併發症,若因照顧不週或控制不佳,會造成致命的敗血症現象。在國內外的文獻報告中,不同的研究皆有顯示,老年型的髖部骨折,若沒有接受手術治療,在六個月內死亡的比例超過50%(死亡的原因乃上述之併發症)。而接受手術治療的病人中,其死亡率及罹病率仍較未獲髖部骨折者為高,因此,我們不得不慎重面對。西諺有云:人生來自於骨盆,也自骨盆離去,指的就是這種現象。
以手術的方法來治療髖部骨折常會遭遇到兩個難題:第一是麻醉的風險,第二是內固定的時效性,因為老年人多半患有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貧血或中風等疾病,因此往往會增加麻醉及手術的風險。而老年人得骨質疏鬆,也常會使內固定不夠牢固而失效。近年來,由於體內固定器材的進展(包括材料及設計),以及麻醉學的進步(包括建立術前風險評估系統),使得我們在處理髖部骨折上可以得到良好的效果。如上所言,老年型的髖部骨折患者,經常伴有高血壓等毛病,雖然手術治療可以得到較好的療效,但因高風險,往往使得家屬及骨科醫師在採取手術治療前會躊躇再三,因此,術前的風險評估是很重要的。而必須評估的項目包括血液常規檢查(包括血色素及血小板數目)、胸部X光、尿液常規、心電圖(必要時須會診心臟科醫師做心臟超音波檢查)、凝血功能檢查、肝腎功能檢查、血糖值及電解質,若有不正常者,應即時矯正,若風險較高及年紀太大者,則須備術後的加護病房以待之。
髖部骨折依解剖部位不同分為股骨粗隆間骨折及股骨頸骨折。在治療上採用的內固定物有所不同,一般股骨頸骨折者,若為線性骨折或僅輕微位移者,採鋼釘內固定(保留固有的骨頭);若為明顯位移者,則採半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其效果甚佳,若是股骨粗隆間骨折則多採取壓迫性骨板固定,且若以手術治療髖部骨折,也可以得到不錯的療效(特別是以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治療位移性骨折)隨著老年人口的比例增加,骨質疏鬆的人口數也增加了(因為骨質疏鬆是一種退化的現象),因此不慎跌倒造成髖部骨折的病患也相對增加了。根據統計,老人家最常發生跌倒意外的地點是在家裡,特別是浴室裡,因此在家中,老人經常行經的地方要保持乾燥整齊無雜物,同時要儘量控制水份攝取以避免或減少夜尿的次數,以預防意外的發生。
老人殺手:髖部骨折(骨質疏鬆的夢魘)
Please follow and like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