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口長庚醫院靠近急診室的走廊及大廳,有30幾個病患正躺在推床上,等待一張床。原本規劃的觀察室已經滿了,走廊及大廳已經被設為常態性的觀察室。
跑馬燈上顯示的訊息,令人精神緊繃:「急診待床人數159人:胃腸肝膽科37人,一般內科19人,胸腔科28人......」
台大醫院急診室邊邊,好幾位帶著行李、自備躺椅排排躺的人,又哀又怒地說已等了三天三夜......
「理論上急診病人是不應該等床的,」長庚醫院急診醫學部部長、台灣急診醫學會理事長陳日昌表示,急診病患經過診治後,需要住院的就進入病房,病情穩定的就回家,不應該有那麼多病人留在觀察室。
沒有特權、找不到關係的民眾,在大醫院裡等不到一張床怎麼辦?轉到小醫院住院會不會比待在大醫院等床差?
該不該轉院?轉哪裡?
陳日昌提醒在大醫院等床的病患及家屬,應該思考是否有必要留下來?留下來是為了什麼?
例如要做化療的腫瘤科病患,因為病歷資料全在這家醫院,不得不等;但是有些病情單純、嚴重度又不高的疾病(例如:蜂窩組織炎、糖尿病控制不良),轉到小醫院得到住院照護,比待在大醫院等床好。
From:康健雜誌電子報
小廟當然也會有高僧,不過一般民眾還是擔心小醫院品質參差,壢新醫院副院長、急重症醫療發展基金會董事長廖訓禎不諱言,「只有透過口碑,或是瞭解內情的人,才知道要去哪家小醫院。」
所以,你可以多知道如何找個好的「小」醫院,多了選擇機會,不必非擠醫學中心不可。
如何知道小醫院的好壞?
1.與親朋好友交換就醫經驗
陳日昌建議民眾平時要多打聽,瞭解醫院的能力。
對於與家人有相同疾病的親朋好友或鄰居,彼此交換就醫的資訊。
2.閱讀醫療相關新聞及報導
平時留意醫療的相關報導,可以瞭解各醫院的研究成果、明星科別,以及個別醫師的專長領域。
3.瀏覽醫學相關網站
各醫院及醫學會的網站都可看到相關的資訊,在網路上搜尋疾病或專科名稱(例如:糖尿病、新陳代謝科),就可以得到許多的結果,甚至還有病友的討論區。
4.培養長期關係的醫療顧問
健保局副總經理李丞華認為,雖然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認識醫生朋友,但是住家附近的診所醫師、牙醫師,就是可以培養長期關係的專業顧問,因為他們比一般大眾容易掌握醫療的資訊。
5.觀察醫院周邊產業
小醫院的品質好不好,「周邊產業多不多?附近商家有沒有人潮?」也是個參考指標。
門口有沒有排班計程車?院內或附近有沒有水果攤、花店、便利商店、書店、餐飲店?廖訓禎提出了另類的觀察重點,「如果什麼都沒有,就不要去。」
轉院時該注意什麼?
1.確定病情已經穩定
除非有醫護人員陪同轉院,不然要向醫師確定病患的情況已經穩定才轉,因為在轉送的過程中病情隨時會有變化。
2.確定接收的醫院有病床
廖訓禎指出,安排轉院的醫師應該先電話聯繫接收醫院的對口醫師,確定有床位及足夠的人力。否則病患可能淪為醫院間的人球,在救護車上往往返返。
3.確定病歷摘要及轉診單
「醫療院所辦理轉診作業須知」中規定,負責轉院的醫院及診所,應該填寫病歷摘要及轉診單交給病患。
病歷摘要除了記錄病患的個人基本資料外,還包括主訴、病史、檢查結果、診斷、治療經過、注意或建議事項。
轉診單會標明轉診目的(繼續住院、門診追蹤或進一步檢查)、接受醫院、科別、醫生等資料。
等床時如何保護自己的權益?
根據統計,台灣的每萬人口醫師數是美國的二分之一,每萬人口護士數是美國的三分之一。醫護人力長期不足,造成陪病家屬必須分擔許多觀察及照顧病患的工作。
尤其在病患人數總是超過最大負荷量的醫學中心急診室,陪病家屬的角色更形重要。
1.建立陪病日誌
醫師會將他的所有處置記錄在病歷上,護士也會將每一次的護理行為登載於護理紀錄,《康健雜誌》建議在急診室等床的陪病家屬,也要建立「陪病日誌」,做為保護自己家人的第一步。(見123頁)
「陪病日誌」除了記錄醫生及護士交待的注意事項,也記錄每一次的生命徵象(呼吸、心跳、血壓及體溫)、各項檢查結果及病情變化。不僅有助於家人間瞭解病患的身體狀況,更可以做為家屬與醫護人員溝通的依據。
等床的時間常常不是一、兩天,家屬之間也需要排班輪流陪病。「常常是換了一個家屬,就要再解釋一次病情、交待注意事項,」一位平均8個小時要處理80個以上病人的急診醫師無奈地表示,「不是不願意,真的是沒有時間。」
2.拒當被遺忘的病人
大醫院的急診室裡病患眾多,常有家屬抱怨:「等那麼久都沒有醫生護士來看!」懷疑自己被遺忘了。
醫生在診治病患後,會依病情的嚴重度,交待護士多久要幫病人做一次身體評估(測量生命徵象)。
急重症病患每1~2個小時一次,一般等床病患每4~8個小時一次,「如果超過8個小時都沒有護士來過,就可能是忘記了,」廖訓禎坦言。
對於急重症病患,醫師會隨時掌握情況;至於病情較穩定的一般等床病患,醫師應該會每天巡視一次。
因此陪病日誌還有一個功能,就是記錄每一次醫生及護士的巡視時間,當發現超過了時間還沒有醫護人員來看病人,就可以適時的反映。
3.病患情況不對要馬上反映
某急診室曾發生一位老婆婆已經昏迷了,家屬卻以為她在睡覺,直到護士去巡視才發現。
廖訓禎建議陪病的家屬:「感覺人不對了,就反映。」如果出現突然的不適,例如:昏迷(叫不醒)、劇痛、呼吸很喘、嘔吐、血流不止等,立刻通知醫護人員。
家屬除了觀察病患的身體狀況之外,對於週遭的環境,例如:點滴快沒了、醫療儀器持續發出聲響(可能是某種警示,例如呼吸器的管子脫落)等,都要反映。
4.不要限制簽什麼床
限制的條件愈多(例如指定醫師、指定健保床或單人房),等於是把選擇的範圍變窄,就愈難等到床。
「先求有,再求好,」廖訓禎提供等床的技巧,應先進病房再與護理站討論換床的可能性。尤其是從需要自費的單人或雙人房換到健保床,護士對於有經濟考量的病患一般都會幫忙的。
在人力、時間及病床都有限的急診室裡,醫病雙方都承擔著很大的心理壓力。
因此做一個聰明的病患及家屬,保護自己及家人在等床或轉院的過程中更安全,就是十分重要的事了。
沒病床,你可以……
評估是否有必要留下來?
等床
如何保護自己的權益?
●記錄陪病日誌
●拒當被遺忘的病人
●病人情況不對馬上反映
●不要限制簽床的條件
轉院
轉院的注意事項?
●確定病情已經穩定
●確定接收醫院有病床
●確定病歷摘要及轉診單
蒸發的病床--等不到病床怎麼辦?
Please follow and like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