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楊照
原本說的是「八八水災」一個月後,內閣要進行上任以來的第一波改組,劉兆玄院長自己形容:「比小幅改組要大一點」,沒想到一個月到期的前一天,卻突然宣佈劉內閣總辭,劉兆玄為水災救災負責下台;且第一時間就宣佈新閣揆為吳敦義,朱立倫擔任行政院副院長。
這個變化,不可謂不戲劇性;這樣的逆轉,也難怪外界會有種種猜測、種種傳言。
不管馬英九總統到底是哪一天做出決定,哪一天徵詢吳敦義,有一件事是清楚明白的。馬總統明顯錯估了這次水災過程中,內閣表現荒腔走板的程度,連帶也就錯估了這種表現所激發的民怨強度,他最早祇想讓劉兆玄及行政院處理善後,看情況不對,才趕緊自己走上第一線,用局部改組來控制傷害;拖了許多天,終於真正意識到情況實質上惡化到不換閣揆不行的地步了。
據瞭解,前兩週馬總統為了內閣改組人事,諮詢了不少黨內大老及企業領袖的意見。兩件事讓他留下深刻印象:第一,幾乎每個人都向他表示,不動閣揆不可能挽回民意。劉兆玄給人留下的負面印象--冷漠不親民不在乎,太強烈太深刻,換什麼樣的閣員給他都很難發揮作用。
三股力量 馬改變心意換閣揆
第二:大家建議的新閣員人選,和劉兆玄想到的腹案人選,天差地別。外界認為最適當的部長人選,劉兆玄要嘛不認識要嘛不欣賞,倒過來,劉兆玄拿出來的人,外界菁英領袖幾乎都不認識。
讓馬英九改變心意,做出撤換閣揆決定,大概有三股最重要的力量。第一是一位過去在馬英九市府小內閣中,曾經有過傑出表現的人士,在被徵詢入閣意願時,明白表示:如果是在舊閣揆舊框架下,絕無可能,請另找高明。劉兆玄內閣的形象與行政方式,讓這位一般公認極有爆發力、積極主動的人士,覺得全無可為的機會。這給了馬英九很大的衝擊。
再者,地方上縣市長選舉的民調變化,讓每個國民黨候選人嚇出一身冷汗。很多本來認為可以輕鬆選,簡單打敗民進黨對手的縣市,明顯出現逆轉局面。民進黨什麼都沒做,也什麼都不需要做,光靠馬英九聲望直直落的連帶效果,就讓他們支持度扶搖直上。各地哀告請求,讓馬英九終於明瞭自己在面對的,是直接牽涉國民黨政權穩定程度的重大政治決定,不容許再用原本的思維掉以輕心。
第三,是一位馬身邊長期幕僚,提供了關鍵建議。這位素以策略思考見長的幕僚,直接指出原本規畫方式的邏輯錯誤。本來以為內閣改組幅度不要太大,社會比較不受騷擾,年底選情也比較不受干擾,可以趕快回歸基本面。但這種改組法,必定引來媒體持續的抨擊,民意滿意度持續偏低,結果是使得內閣改組的騷動更遠更久,一路延續到年底都不會結束。
這位友人兼幕僚提供了倒過來的思考:如果主要變動放在更換閣揆、副閣揆和秘書長,表面上看震盪幅度好像很大,然而實質上,這三個人一換,底下部長換不換、換多少,媒體和民眾相對就沒那麼重視了。換句話說,這三人一換,反而能夠爭取到空間,用適當的幅度和適當的步調來改組內閣。可以大幅改組、也可以小幅改組,反正「三巨頭」的變動已經滿足媒體的好奇心,祇要「三巨頭」人選能博得一時贊同,民調上升,就能相對穩住政局與選局了!
複雜考量 朱立倫名字竄出來
在這樣的背景下,馬英九決定換掉劉兆玄,同時經過思考、討論,不祇決定由吳敦義接任組閣,而且決定必定要叫朱立倫來擔任副院長,而且決定吳敦義與朱立倫的人事任命,要同時對外發布。
這中間,有其複雜的考量。馬英九或許後知後覺,卻不至於不知不覺到不曉得政壇對劉兆玄為何能夠留任的種種猜測。其中一個最有殺傷力的說法,就是:劉兆玄是幫馬英九擋住朱立倫的棋子。如果內閣改組的層次高到要找新閣揆,那麼在國民黨目前人才有限的情況下,朱立倫的名字一定會一下子竄到很前面。
朱立倫有著許多「對的」條件。桃園縣沒有升格,所以不像胡志強市長任期延長了一年,朱立倫擔任縣長祇剩三個月任期。而且過去八年來,不管什麼媒體用什麼方式調查,朱立倫在桃園縣施政的成績,總是名列前茅,和總是吊車尾的周錫瑋形成強烈對比。還有,朱立倫不祇受桃園縣民肯定,他在全國性媒體曝光率高、表現也很搶眼,又明顯比同樣是縣市長資優生的林政則具備更上一層樓的條件。
正因為朱立倫有這樣的優越條件,政壇流言指出:他是馬英九最不想找來擔任閣揆的人選。這個危機的節骨眼,當然容易折損政治領導人,但換個角度看,卻也是政治人物突然鵲起的機會,看來看去,最有可能逮住這個機會大有表現,進而在短短兩年多時間內威脅二○一二馬英九地位的,祇有朱立倫。
馬英九知道這種傳言,也明白了這種傳言的破壞力,因此才會有這次的動作。上回組閣時,明確由馬總統遴選的,祇有劉兆玄院長。邱正雄副院長等於是交由院長決定選取的閣員之一。這回不同。正副閣揆都是馬總統親自點選的,杜絕人家就馬朱關係做指指點點的猜測。
原來的劉兆玄、邱正雄,和新上任的吳敦義、朱立倫一比對,最顯目的差異:前面兩人幹過很多職位、行政資歷很豐富,但是兩人加起來參加選舉、贏得選舉的次數是:零。後面兩人,重要的政治歷練,卻幾乎都是靠自己選舉,一票一票堆積累積起來的。
用習慣的畫分法說:前面一個內閣,是「技術官僚」的;現在要換上來的新內閣,則是具備民意基礎的。這樣的變動,有其基本道理。過去一年三個月來,劉內閣最失敗的地方,就在不懂得如何跟社會溝通,他們明顯活在自己的溝通語境裡,跟外界之間有著很寬的鴻溝。
挽回信任 換方式與民眾溝通
劉兆玄甚至不懂得如何讓人感覺「誠意」的握手法,閣員裡面沒有人會說「平常人」的語言,他們習慣以為當部長就該像個部長般講話,殊不知,今天大家最討厭的,就是官腔官調說話的官。從劉院長以降,所有部長不管在什麼場合、不管談什麼事,千篇一律全像是在致詞。長官致詞,台下怎麼會有人愛聽?不愛聽,因為致詞裡讓人感受不到真心真情,更不會讓人相信聽到了真話。
這種風格,加上馬總統自己的「不沾鍋」,這次水災中真的踢到鐵板了,到了災區還讓人覺得像在找場合致詞的人,不管多認真安排規畫救災工作,不管多辛苦、工作時間多長,都不可能給社會「苦民所苦」感覺的!救得多快救了多少是一回事,表現多積極多迫切要去救,看到來不及救的悲劇有多遺憾多痛苦,是另一回事。技術官僚在表現上完全不及格,不祇葬送了馬政府的支持率,更糟的還在切斷了社會民眾對政府的信心。
溝通問題,藉由有豐富的選舉經驗,了解爭取民眾信任重要性的另一種政治人物上台,一定可以有所改善。不過令人擔心的是,這種習慣選舉、懂得民意溝通的人,會不會將施政風格拉到另一個極端去?以民粹語言操弄社會情緒,藉新聞運作掩飾施政問題,不斷製造熱鬧爭議轉移注意力焦點,這種風格之前民進黨執政時,我們看得夠多了,而其後遺症,我們到今天還在繼續承擔。
面對危機 政府應扮關鍵力量
另外令人擔心的,是這個新內閣到底有多大的勇氣,願意看清國家目前處境,自我設定是個「危機內閣」、「救難內閣」?危機、救難,指的不是「八八水災」、不是新流感,甚至不是金融風暴,而是台灣國家發展策略上更深遠、更棘手的大麻煩。
新內閣願意承認自己必須想辦法「為無米之炊」,因為國家負債已經嚴重到臨界點了嗎?還是依然故我用特別預算、借債的便宜辦法,一時應付讓各方暫時滿意牽延了事?
新內閣願意正視台灣教育體制完全失衡,必須重新打造的艱難工程?一整代年輕人在錯誤教育架構下浪費了,正逐漸製造出人才斷層的嚴重狀況,這輩年輕人應該得到機會,即時再教育再訓練,不然台灣的國家競爭力一定快速下滑、跌入深淵。何況還有更年輕的一代需要被考慮被安排,這麼大的工程,新內閣準備好要承擔了嗎?
更棘手的,還有日益惡化的貧富差距、城鄉問題,光看生產、不顧分配,結果就是造出一個不公平不正義的社會,一個不在意不重視公平正義的社會。然而被剝奪了公平正義的底層民眾,不可能一直忍耐,一旦集體爆發了,社會秩序與經濟生產必然面臨大動亂大倒退。
這些大問題,都是真正的危機,而且經過長期掩蓋忽略,都累積成了迫在眉睫的緊急狀況。政府施政是這些問題過去主要的製造者,我們今天也祇能指望、依靠政府以公權力與公資源來進行解決。
劉內閣一年三個月間,對這些問題視而不見、不聞不問,又多蹉跎了一年三個月的時光。吳敦義與朱立倫新組的內閣,可以從最根本上改變態度,願意承擔、接受挑戰,真正扮演起阻擾危機、挽救國家沈淪的關鍵力量嗎?……【完整內容請見《新新聞》1175期】
看清國家處境,面對更棘手的大麻煩
Please follow and like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