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國交通大願景-「大通道」打通經濟任督二脈

八大交通網 串聯五大經濟圈
前瞻2020年的中國,最重要的指標就是交通建設。
中國即將在2020年前,進入交通「大通道」的新紀元,未來整個中國將全部在「一日生活圈」內,以鐵路、高鐵、高速公路、機場、港口等交織成密如蛛網的大通道,不只運人、運貨、還運能源。
From:遠見雜誌電子報

這些大通道串起現有幾大經濟圈,還將觸角深入各個窮鄉僻壤,達到「村村通」的目標,讓大陸城市化比率從目前45%再提升到七成。
交通與產業能源結構也將隨之「大轉軌」,從石油為主,轉變為以電為主,過程將又綠、又廣、又快。
這個天翻地覆的變化,有人歸因於大陸中央為了應付金融海嘯所投下的4兆擴大內需猛藥,因為其中有38%、總金額1.8兆人民幣,全投入交通與電網建設。
但是,這樣的作為絕不是臨時起意,而只是提早引爆中共中央醞釀多時的發展大戰略。
今天的中國就像1960年代的日本、1970年代的台灣,已經走到大破大立的格局,正需要交通工程打通任督二脈,只待變身經濟強國,與美國一別苗頭!
京奧 世博催化,新舊鐵路齊飛
打開中國鐵道部官方網站,自去年7月以來,幾乎每月都有兩到三條鐵路宣布開工興建。《遠見》各個採訪團隊走遍大陸各大城市,官員與企業界最熱門的話題都是:「動車要開到我們這裡了!」「每個月都有高速公路開通!」
實際走訪幾個建設現場,採訪多位專家也都不約而同指出,金融海嘯後、為了刺激景氣,大陸中央把原先十年的預算都提早拿出來花了,原定2020年要完成的交通藍圖,極可能在2015年就完成絕大部分,進度大幅超前。
以連接北京、上海的「京滬高鐵」為例,來到北京南邊的大興區,一座座橋墩已經立起來,計程車司機、附近居民都知道那就是京滬高鐵。「在中國沒有不可能的事!大家都相信上海世博前肯定通車,中央不會讓臉丟到全世界去!」計程車司機王先生說。
的確,京滬高鐵原先規劃時是2013年完工,但為了在世博前啟用,硬生生加快一倍速度,用兩年時間興建一條預定要四年才建得起來的鐵路。
京滬高鐵總長度1318公里,全線共21個車站,中途有247座橋樑,一次建成就達到日本高鐵軌道總長的65%!
「又要興建,又要試車,真的來得及嗎?」每個人都會問。但建設部城市交通工程技術中心前總工程師馬林卻一派輕鬆地說,時間確實比較緊張,但今年土地興建會完成,年底開始鋪軌,速度就更是飛快了。為了搶快,京滬高鐵除了北京、上海、南京等幾個大城市車站是建在市中心,其他城市車站都採台灣高鐵的模式,把站區設在市郊10~20公里處,「跨不過去的人口密集區就用橋墩跨過去,對工程技術來說並不難!」
除了全新建造鐵路,全大陸舊的鐵路幹道也都在提速。最具代表性的提速工程就是有「煤之河流」稱號的貨運專線「大秦鐵路」。
在擴大內需的生產需要下,這裡已經完成雙線電汽化,從山西省大淮、雲崗等煤礦區,一路延伸到秦皇島港口,途經四大電廠、十大鋼鐵公司,20年前只有30公里的時速,現在透過舊有軌道整建,已經提升到90公里以上。
大秦鐵路24小時沒有間斷,一天運送超過100萬噸煤礦,最高峰時,每秒鐘的流量是11.6噸煤礦。從遠處望過去,就像一道黑色的河流湍急湧過。
大戰略:經濟圈從T字變棋盤
大陸媒體戲稱全國瘋交通的熱況叫「鐵公雞(基)」現象。鐵路、公路、基礎建設占據整個中國媒體大版面,不只基層民眾關心,也是中國經濟體的大戰略。
為什麼打通南來北往的交通網絡,對此刻中國的發展這麼重要?中國改革開放30年,從深圳特區開始,都是採用單點突破的「先試先行」模式。1980年代先開發東部沿海城市「一縱」戰略,1990年代啟動延著長江開發的「一橫」戰略。
最近,新華網正式發表評論宣布,滿30年之際,一縱一橫的T字型區域引擎格局已經形成,原先的幾大經濟圈都是屬於大棋盤博弈中,搶先「落子」的戰略點。
但是接下來,棋局已經到了「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的階段,中國要走向「棋盤式經濟圈」,需要交通串聯起來,這同時也要弭平城鄉矛盾、區域矛盾、國內外接軌矛盾的大工程。
今年5月,美國《華盛頓郵報》、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日本《讀賣新聞》都不約而同發表類似評論,認為中國正在以「日本模式」崛起。1964年東京奧運前,日本開通東海道新幹線,連結東京與大阪;1970年大阪世博舉辦,首相田中角榮推出「日本列島改造計畫」,打通全日本,刺激消費。
今天,類似當年日本的中國版改造計畫也啟動了。
北京奧運前開通京津高鐵,2010年上海世博召開前,中國也要建成京滬高鐵,並且發布「八大交通網規劃」,各項交通幹道將在2020年全部大開通。
國外分析紛紛指出,其實打通交通動脈對於刺激內需市場有極大的幫助。
目前,國內消費占美國GDP六成,占日本GDP五成,而中國只有兩成。「但中國人口是日本人口的十倍,一旦交通打通,內需消費啟動,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消費大國!更何況,2010年中國經濟體就要超過日本!」報導如此預測。
時間取代面積,五大節點成形
中國交通戰略有多周延?《遠見》深入北京核心智庫,一窺全貌。
在北京綜合運輸研究所,記者攤開最新買的中國大地圖向權威專家羅仁堅研究員請教。羅仁堅只瞄一眼,就說:「你這張早過時了,要看我的,現在中國幾乎每天都需要換一張新地圖!」
瞭解中國交通必須從五大節點看,而且2020年的中國將不是「面積概念」,而是「時間概念」。
首先,羅仁堅指向中國的地理中心點武漢,未來東西南北各大鐵路線、以及長江水運都將通過中部地區。南北向,2012年開通新京廣高速鐵路,從武漢到北京、廣州,各只要5、6小時。同樣是2012年,完成滬漢蓉高速客運鐵路,往西成都,也是5小時。武漢成為中國「五小時生活圈」中心。
接著,他把手指指向北京。往東北,京哈鐵路未來將提速到200公里以上,6小時可從北京到達哈爾濱;往西北,京包鐵路將抵達內蒙古包頭市,銜接俄羅斯,成為「歐亞黃金大通道」的結點。
往東,直達山東半島青島市,同樣是五小時;往南,舉世矚目的京滬高鐵即將在明年通車,到上海也是五小時。
再把眼光看上海,全球史無前例、單日流量可以到達1200萬人,相當於台灣一半的人口的「超級交通大結點」虹橋綜合交通樞紐,將在2020年全面完工,把長三角納入「兩小時生活圈」。
虹橋往南,一路經過杭州、寧波、福建、抵達深圳,也計畫建築一條「沿海高鐵」,把京滬高鐵串起來,成為沿海大通道!
再看廣州,往北,上海、武漢、成都三隻箭頭同時射向這裡,並且和香港完成快速通關作業,整個中國的力道像漏斗一樣,往南開散出去。
至於重慶、成都所組成的「成渝雙子星」,三峽大壩將在明年達到滿水位,長江黃金水道運輸量達到頂峰,讓西部大開發「有進有出」,預估運量可以超過100萬TEU(200尺標準貨櫃)。
除了全面完成鐵路建設外,2020年全中國會有244個機場,武漢、北京、上海、廣州、成渝這5個「交通大節點」,正好是5大航空輻射圈,全國籠罩在「半日航空時區」,而且每個輻射圈都有國際航線,飛向世界每一個角落!
八交通羅布,三種企業家誕生
沿海港口,除了一般人熟知的渤海灣、長三角、珠三角三大港口群,廣西北部灣、北海港、防城港更被規劃為「西部大開發」銜接東協七國的出海通道之一,也帶動最窮省份廣西、貴州、雲南發展。
「講什麼『黃金十字』『T字格局』,都已經過時,2020年的中國將在一日生活圈內,像編麻花一樣,把鐵路、公路、水運、機場等共八種交通方式編織在一起,讓整個通道像棋盤一樣密布,」中國最核心智庫、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江玉林說。
因應中國幅員廣大,中央也發布了鐵路、公路、內河、港口、機場、農村道路、地鐵、公交等八份不同的交通網建設綱要,並且註明「結合實際狀況,不盲目追求高標準」。馬林說,簡單地解釋就是「沒有固定套路」。
中國總理溫家寶有一套知名的「乘除法」哲學:「多麼小的問題,如果乘上13億都會成為很大的問題;多麼大的經濟總量,只要除以13億都會成為很小的數字。」
交通大工程實在太複雜,所以要用民眾懂的解釋,也是一項必須化整為零的「除法工程」。
以鐵路為例,只要是時速高於200公里的都直接叫「動車」,讓民眾易懂;因為這種快速列車部不是由火車頭拉動,每個車廂也都具備動能。
只要是能跑動車的鐵路都叫做「快速客運」,但是既有軌道並不一定都符合國際間通稱、時速300公里的「高速鐵路」標準,所以,有時會視需要在既有鐵路旁邊平行建築高鐵車道,京津、京滬、沿岸、新京廣都是規劃好、另行興建的高速鐵路幹線。
以從北京到青島的「和諧號」動車為例,中間會經過天津、濟南,共分三段,就出現了很特殊的現象。馬林指出,這每一段距離差不多,但分別是時速300公里的高鐵先行走半小時,時速200公里的動車再走兩小時,最後接上時速100公里的,再行走三小時,速度因為軌道狀況而異。「解釋起來複雜,所以一律叫和諧號動車,」馬林說。
落實同心圓:強調轉乘效率
銜接各種交通工具的交通可持續發展性,就又變成一種以人為本的「乘法工程」。
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張學孔因為參加了世界能源基金會(Energy Foundation)研究項目,近年來成為大陸各地倚重的交通專家,他每月至少要飛大陸兩次,為中國22個城市組成的「中國市長協會」進行專業諮詢。「市長們都很積極,他們知道交通是未來十年城市興衰的關鍵,」他說。
張學孔指出,過去15年,中國採用的是「美國模式」,以興建高速公路為主;五年前進入「歐盟模式」,以高速鐵路建設為目標;現在,中國要發展「日本模式」,也就是講究交通的可持續發展,每一種交通工具不是各做各的,而是要能確實連結。
他在紙上畫出三個同心圓,最裡面的一圈是都市內交通,包括地鐵或捷運;第二圈是區域大都會間的交通,包括高速公路、快速客運專線;最外圍的一圈則是全國、國際交通,以高速鐵路、港口、機場為主體。
同心圓能暢快通行,人人不必為買票、換乘而煩惱,把交通落實到像日本一樣,連部長都可以搭大眾運輸工具上下班。
但是要達到這個目標,大陸除了大投資外,仍需要加強軟體細節。張學孔就點出地圖上所看不到的癥結,「許多人看中國,都會看到鐵路建得有多快、公路總數有多長,卻沒注意到實際使用者從動身的A點,到抵達的B點,其實轉乘並不容易。」
確實,今天從地圖上看中國,高速公路總長是世界第2,鐵路總長是世界第3。但《遠見》特別實際走訪,以北京首都機場到市區三里屯為例,這段路線號稱「充分銜接」,從機場搭乘機場快線軌道到東直門確實一路通暢,但是換乘地鐵時,卻得扛著行李翻越層層樓梯,非常不便,這是北京地鐵沒有配套興建電梯所致。
推綠能、低耗油,鐵路電氣化
大建設中如何兼顧環保節能,也是另一個問題。
中國已經成為能源消耗的第二大國(占全球15%),僅次於美國的40%,二氧化碳排放量與印度並列為兩個「明日之星」。
「北京現在有360萬輛小汽車,第一個100萬花60年達成,第二個100萬花10年,第三個花2.5年,速度太快了,五年內北京城內道路將只夠停車,」張學孔如此打趣地著說。
所以,中國交通能源使用也在進行大轉軌工程,並搭配太陽能、風力、水力、核能發電系統的興建,減少油耗量,預計2020年15億千瓦的發電量中,非煤、油發電可以達到45%。
「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指出,中國正密切注意美國總統歐巴馬的綠能政策,正積極擴大電力轉軌試點作業,鐵路軌道目前電氣化已達到65%以上。
「開會時,官員都非常急切地表示,道路交通能源轉軌也要試點!執行單位如果要小區就給小區、要整個縣就給整個縣,甚至要整個市都沒問題!」韓曉平說,去年中央出台的「十城千輛」措施,就是優先在十個城市進行各1000輛新能源車的嘗試。
「中國人最引以為傲的比亞迪電動汽車,已經做到每充一次電可以跑100公里,領先全世界;現在一輛電動車人民幣14.9萬元,政府補助5萬,超過1∕3,」韓曉平說,中國政府未來會在程式各個角落建設充電植能站,取代加油站。
交通建設所帶來的威力不容小覷,根據中國官方統計,2020年中國城市化比率將因交通改善而提高到70%,也就是有9億的中國人口是住在城市,預估將能把服務業比重拉抬到占總GDP比重50%左右。過程中所隱含的龐大新商機與區域經濟洗牌也已經啟動。
區域經濟洗牌,產業結構轉型
八大交通網一旦建立,首先是產業結構轉型。
上海市台辦主任楊建榮指出,交通將讓人流、物流、金流都暢行無阻。台商已積極布局所謂的「2.5產業」,亦即「連鎖創意產業」,結合製造業、服務業、物流業功能,例如HOLA特力屋、7-ELEVEn、全家便利商店等,都做得不錯。
接下來是總部經濟的競合。現在各區域仍稍嫌封閉,所以有所謂的京流、滬流、漢流(武漢)等說法,未來這些流通一旦打開,將影響企業總部的設置。例如,上海虹橋綜合交通樞紐大利多出現後,台商統一、明碁、聯強等都已經在周邊設立總部。
新加坡紅木集團董事總經理張永河分析,上海將以航運中心做後盾,成為國際金融中心,未來現金肯定會往「滬流」匯集,加上人民幣日趨強勢,衝擊的不只是大陸各大經濟區,東京、香港都要擔心地位不保。
東北亞黃金圈,考驗松山機場
另外,中國交通打通關,影響所及也到達台灣,儘管高雄港將面臨中國港口的競爭,但是馬英九總統卻可望實現「東北亞黃金航圈」的競選承諾,未來台北松山、上海虹橋、東京羽田、首爾金浦四大機場都在市區內,整個連結起來,版圖將往哪一邊傾斜,恐怕是現在就得積極布局的。
2004年前,中國交通運輸業增加值平均占GDP的比重只有3.69%,而美國約為10%,不成比例。但中國正在翻天覆地改造中,光是交通建設帶動的硬實力就不容忽視,更何況其他更多翻天覆地的建設。

Please follow and like us: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