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品瑜 2004.06.14 中國時報
根據媒體公佈,台灣生育率為一點二二,居高所得國家的倒數第二名,一時之間,媒體再度關注這個議題,而行政院長游錫堃更是在中山大學畢業典禮上,呼籲「愛台灣就要多生孩子」。
「愛台灣就要多生孩子」這樣的思維模式,反映的僅是國家總體經濟運作的考量,以及男性沙文作祟的專制體質。但有誰去探討一個孩子的出生與否,所牽涉到的個體經濟,以及婦女個人生涯規劃與自我實現的問題?就以我個人而言,在最近應徵工作的時候,所遭受的歧視與屈辱,更讓我體會到「台灣『生』大不易」的切膚之痛。
六年前我自職場淡出,專心孕育下一代,期間也兼了幾份在家工作的案子,除了貼補家用之外,最重要的是不希望脫離職場太久,以免削弱自己在人力市場上的競爭力。最近大女兒與小女兒都上了幼稚園,我決定調整生涯規劃,希望再度投入職場,上星期接到某生物科技單位的面試通知,結果那位單位主管一看到我的履歷,就單刀直入地問:「已婚,有兩個孩子,那為何要出來工作?」他一再強調自己是最重視家庭價值的人,所以任何外在的成就都不能高過孩子的需求,尤其我的孩子這個時候最需要母親在身邊,我怎麼可以出來工作?最後他還語重心長地說:「反正妳先生出去賺錢就夠妳優渥生活了,還是待在家裡教育孩子吧!」
面對這種男性沙文的歧視言語,我是不滿與憤怒的,尤其這位主管隱身在傳統家庭價值的冠冕堂皇之下,實行的卻是歧視婦女之實,但這些卻是男性政府官員在呼喊口號時,所無法體會的人身攻擊與屈辱,尤其社會一味將生育率低落的責任,歸咎於女性高教育程度、晚婚,或甚至自私心態與追求一己快樂的享樂生活型態,有誰能真正體會女性在台灣社會中,卑躬屈膝以求生存的無力與妥協。
面對生育率持續低落,如果政府還天真認為,只要重施故技,將三、四十年前「一個孩子剛剛好,兩個孩子不算少」的「喊口號」政策逆向操作,或者像新加坡政府一樣,寄一份催促生育的正式信件給新婚夫婦,就能有效地提升生育率,那麼這未免太低估女性自我意識了。提升國家生育率不僅要從育兒的津貼補助(例如:德國育兒補助金為每名孩童每月六千元台幣;購屋補助每名孩童每年六萬元,可連續領八年),以及各項完善的托兒福利措施著手,最重要的是,創造婦女二度就業的優良環境,與免於職場歧視的保障。就以德國為例,每個家庭若有一個新生兒誕生,父親或母親其中一人就可申請三年育嬰假,三年間公司仍必須支付社會保險、健康保險與退休基金,等到育嬰假期滿,提供
同等級的工作職位。另外,提供兼職工作,以及彈性上班與固定工時制度,也可以讓婦女在家庭與職業生涯規劃間,取得巧妙的平衡。
去年十月底的德國「明鏡週刊」就報導,德國一個約六千五百人的Laer小鎮上,因為提供完善的托育中心,以及市立的雙親諮詢輔導服務,與婦女二度就業諮詢服務,讓該鎮的生育率遠高過全國平均生育率55%,在訪談中幾位職業婦女也坦承,如果不是這樣的全托福利,他們是不可能生小孩或甚至再生第二胎,或者在有小孩的情況下,還能符合個人期望地再度投入職場,展開另一種豐富人生。今年一月初的「明鏡週刊」更報導,歐洲生育率最高的法國,決定繼續貫策並擴大幼兒托育的重點計畫,目前不僅有全日托、半日托,更有類似家庭保母的夜間托育制,提供從夜晚八點到隔日早上八點的嬰兒照顧,讓家裡有小寶寶的職業婦女,免於半夜餵奶或更換尿布的困擾。根據這篇報導指出,法國境內72.3%擁有兩個小孩的婦女,以及51%擁有三個小孩的婦女,目前都有全職的工作,這些全拜法國完善的托育福利,與友善的婦女工作環境所致。
「台灣『生』大不易」並不是仰賴台灣婦女的委曲求全就可以立即改變,如果此一窘境持續,五十年後,台灣不僅要面臨「生不出來」的人口減少危機,最嚴重的是,還得費心煩惱究竟「生出甚麼」的人口品質問題!
(作者為SOHO族)
台灣「生」大不易
Please follow and like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