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是推手 還是殺手?

文/洪淑珍
外資在台股的交易金額去年成長到近四.四兆,影響力已經到了不容忽視的地步。 外資既不奪取主導權,為何從政府、台積電到宏碁,都不得不聽外資要什麼?
From:天下雜誌301期 2004/6/15

五月份,外國機構投資人在台灣股市連續賣超十九天,指數暴跌,差點跌破五千點大關,引起陳水扁總統的注意,史無前例地邀請外資主管到總統府喝下午茶。
大公司的CEO也沒閒著,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破天荒宣佈買回自家股票。突然之間,外資成了政府和CEO最常提到的名詞。
外資擁有全球資源,隨時掌握各國的產業發展,已成為台灣股市的雙面刃──推手與殺手。
外資的力量連陳水扁總統都大意不得,原因之一是他們手上握有的資金太雄厚。證期會估計,全球外資總共擁有三十兆美元,折合台幣一千兆,相當於台灣去年國內生產毛額(GDP)九.八兆的一百倍,換句話說,台灣人民生產一百年的所得才等於外資的資金。
隨著近年來經濟發展與電子業高度成長,外資在台股的交易金額從一九九八年的一.二兆,去年大幅上升到近四.四兆。外資持股佔股市總市值的比重迅速增加到二一%;即使經過五二○前的殺盤,還掌控十九家上市上櫃公司一半以上的股權,足可拿下這些公司的主導權,包括台積電、台達電、鴻海、日月光等台灣前幾大製造業。
外資問起問題來,直截了當、咄咄逼人,有些CEO和外資初次接觸,可能不適應。中信銀總經理陳聖德回憶第一次與外資分析師談事情的情況,「我真的是冷汗直冒……,一定要據實以告,不要試著去操縱他。」
‧ 獲利為第一
外資必須非常冷靜,每天幾百億的資金進出台股,他們非常謹慎,甚至有點冷血。「外資也有應付投資人贖回的壓力,他們的工作就是幫投資人賺錢,與價值觀無關,」花旗環球檯灣董事長杜英宗說。
他們的工作壓力很大,從分析師、交易員到基金經理人,每星期工作時間超過八十個小時。他們大多二、三十歲,擁有MBA和理工雙重學位,英文說寫一流。
里昂證券排名全球前五大券商,現任台灣區總經理陳斌只有三十三歲,從小出生在國外,現在每天以英文向外國客戶分析行情。
他是這次陳水扁總統接見的十七位外資代表之一,在陳斌心中,幫客戶賺錢是唯一目標。「我不需要任何朋友,我只要在專業方面被尊敬,」陳斌說,語氣充滿了自信。
外資毫不留情的操盤手法,對CEO帶來極大壓力。台灣最大的金控國泰金總經理董成城說明外資的影響力,「一家公司一年可能賺個二、三十億,但(股票)市值一天可以減少幾百億,沒有一個CEO能抵抗這種壓力,沒有一個人能不在乎……,外資持股比重二十幾個百分比,影響力卻是百分之百。」
他們的問題也非常多元,從策略、執行到未來的方向都有。兆豐金執行副總經理謝劍平最近率團到北美拜訪外資,一星期內走遍舊金山等四大城市,他提到和外資交手的經驗,「其實有些外資蠻大牌的,不見得有時間和你見面。等到會面排好以後,很多都是一對一,他們事先研究過兆豐,也看過兆豐與南韓的比較,能提出蠻大的問題,給我們的壓力相對較大。」 國泰金控策略長李長庚則是認同外資帶來的正面影響,「外資給我們很多回饋和鞭策,對內部經營有很多幫助,讓我們知道投資人期待什麼、如何把公司做得更好。」
外資甚至有形無形之間,主導了上市公司的策略走向。
宏碁集團前幾年本業的代工和品牌不賺錢,經常賣轉投資股票,挹注盈餘。雪上加霜的是,IBM基於利益衝突的考量,於二○○○年取消給宏碁代工的訂單,宏碁股價從一百多塊連連重挫。
當時董事長施振榮常問外資分析師,到底出了什麼問題,為何他們不停地賣宏碁股票?外資分析師建議宏碁把兩個部門切割。美商高盛(Goldman Sachs)亞洲證券執行董事金文衡回憶那時的情況,「把代工部門從宏碁分割出來這個問題,施振榮和外資分析師討論很久了,施振榮一開始反對,不過,終於在二○○○年大刀闊斧,組織重整。」
隔年,緯創成立,只做代工,宏碁則專注品牌的經營。兩家公司近年來的營收和盈餘都有明顯成長。
面對冷酷的外資,CEO只能更加讓財務透明化,據實以報。CEO的目標之一是確保股東財富成長,當然不希望外資賣出股票,外資想要哪些資訊,隨時都得提供。一方面讓外資更瞭解公司,增加買股票的誘因,但也強迫管理階層,即時揭露財務資料和重大訊息,帶動了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的風氣。
‧ 和外資講同樣的語言
「五年前,台灣資訊揭露的確做的不好,但是現在進步非常快。我們和外資講同樣的語言,過去不常講的東西,例如產能利用率、平均售價等,現在都要主動告訴他們,」聯電財務部長暨發言人劉啟東指出。他進聯電之前,擔任瑞銀證券職位最高的董事總經理,外資圈經歷超過十年。
主動告知並不能完全滿足外資的要求,想盡辦法也要早一步挖出別人還不知道的訊息,所以公司的投資人關係部門(investor relations,簡稱IR),每天都會接到外資分析師打來的電話。只要說法讓他們有任何疑慮,外資馬上砍出股票,免得日後蒙受股價下跌損失。中信銀副董事長羅聯福說,「外資一天到晚把你盯住,(財務資訊)有可能做假嗎?」
羅聯福接著說,一家銀行有四種監督力量:傳統外部金檢單位、媒體監督、內部的公司治理,以及機構投資人的牽制。
美國恩隆(Enron)案發生之後,高階主管相繼受到起訴,一股公司治理的風潮,正快速席捲全球。最近的例子是美國迪士尼的董事長暨CEO麥可.艾斯納(Michael Eisner)在股東會上,原本堅持兩個職位都要保留,最後卻難抵四三%股東的力量,只留住CEO的位置。
‧ 合併財報揭露次數增加
美國實施公司治理相對積極,新加坡和香港開始的也比較早,台灣和日韓比較慢。
羅聯福說,現在連中國大陸也要求大陸所有銀行引進機構投資人,來加強監理機制。
當上市公司在海外基地的營運比重日漸升高,即時提供合併財報,也是每季多出來的「功課」之一。證期會規定,一年只要做一次合併報表,其他三季揭露台灣部份的數字即可。不過,這個法規根本不能反映電子業快速變化的情況。他們因應客戶的要求,在全球廣設發貨倉庫和運籌中心,產品如果賣得不夠快,很容易變成存貨,如果一年才公佈,萬一中間發生問題,地雷就引爆了,倒楣的是全體投資人。
「通常最容易出問題的,是來自海外工廠,外資最擔心,公司突然說,海外出問題了,這種『驚人發展』他們可不喜歡,」金文衡說。
為了吸引外資,部份高科技公司揭示合併報表的次數比政府規定的多,加上前景相對其他產業看好,外資的持股比例比較高,他們持股三成以上的公司超過七十家,高科技佔大多數。其中,宏碁、仁寶、和台達電都已經每三個月公佈合併數字。
台達電投資關係部副理劉致遠表示,「台達電九成以上營收來自大陸、泰國、墨西哥等海外國家,光看母公司的報表不夠透明。」
‧ 外資拉 政府推
企業加速揭露財務數字,政府主管機關似乎還跟不上步伐。證期會主委丁克華認為如果每季公佈一次,實際執行時會有困難,「大的集團底下有幾百家公司,時間上來不及,反而造成公司沈重的壓力。電子公司的情況比較例外,他們在外資壓力下,已經去做了。」
丁克華指出,台灣現在的公司治理情況等於說,外資在前面拉,政府在後面推。儘管很多人希望高標準一步到位,但是政府的規範只是最低標準……。「我們進步其實蠻快的,只是大家不滿意,想想看,外國資本市場發展四百年,台灣只有四十年而已,」他解釋。
外資投了大把鈔票在台灣的公司,不是為了主導經營權,而是希望賺取股票價差。台灣行之多年的員工分紅制度,動輒一年好幾百萬的配股讓員工很高興,卻稀釋了公司的獲利能力,外資並不喜歡。這一、兩年來,台積電、聯電、聯發科等業者發佈股利消息的時候,都特別說明員工分紅的比例很低,好讓外資放心。
另一個方法是提高現金股息、減少股票股利,以避免股本快速膨脹。連一向強勢的鴻海董事長郭台銘,五月底董事會時,竟然出人意外的,減少配給員工的股票股利。
‧ 避險基金賺了就賣
外資施加的壓力讓公司治理得以加速進行,不過,也有其負面衝擊。陳斌每天和好幾十位外資基金經理人通電話,他估計目前進出台灣的外資,七成是避險基金,這種基金追求「快速、有效的資產配置」,只要達到一○%至一五%報酬率,馬上賣掉股票,根本不做長期投資,造成市場波動劇烈。不少外資只想獲利,對公司的長期經營不關心,也沒有興趣。
外資帶來的另一個衝擊是全世界連動性升高。「只要全球出問題,台灣很難置身事外,」光寶集團總財務長林群說。
外資不是特別喜歡中小企業或金控,持有國泰金的股份大約只有一成。我國金融法規要求較鬆,六個月沒繳利息才打入壞帳,國外的標準卻是三個月就算。謝劍平指出,「外資對金融業有國際性的視野,他們看到香港,新加坡、美國的情況,形成一種壓力給你。我們要與國際接軌,就必須滿足法人的要求。」
台灣的金控集團除了兆豐金以官 股股東為主,其他的富邦金和新光金家族色彩較濃。外資強調永續經營,家族企業未必站在公司的角度來想。「這是人性問題,一旦出事,保護自己?還是公司?很難說。外資對家族企業一向比較謹慎,我們到海外募資的時候,外資把家族企業列為風險考量,只要是家族企業,先打個問號或是扣分,」資誠會計師事務所合夥人周建宏點出外資的考量。
‧ 金控聘請專業經理人
各家金控當然也瞭解這點,逐漸聘請專業經理人來經營。「現在大家都要塑造形象,要走公司治理,第一步就是找最好的專業經理人,」周建宏指出。
富邦金拿下台灣大哥大的主導權之後,聘請台積電前財務長張孝威出任總經理,台哥大網站的股東專區放了一張張孝威與國內外股東談話的照片,彰顯專業經理人角色的用意不言可喻。
從花旗銀行被挖角到中信銀的陳聖德是另一個例子。兩、三年前,當時還是中信銀董事長的辜濂松換掉財務長,由女婿陳俊哲接任,外資毫不留情就大砍股票。美國摩根富林明資產管理集團亞太區執行長許立慶指出,「中信已經是QFII(Qualified Foreign Institutional Investors,外資法人)為主的公司了,這是為什麼,他要引入陳聖德。他必須考量外面的看法,否則CEO是自己兒子,CFO是自己女婿,你要人家給他多少加分?」
外資在中信金的持股超過五一%,比其他金控都多,有分析師認為中信金的基本面比較看好,信用卡業務又做得數一數二。
然而,也有人提出質疑,中信金假外資的持股大過真外資。「五十幾個%裡面,真正外資買的,只有十幾個%而已,」一位不願具名的資深業界人士說,「許多可能是自己人買的。」 中信金對此說法不以為然。副總經理張明田認為,「我們有IR,定期到海外跟投資人溝通,外資看好我們的潛力。至於是否有大股東或其他股東以海外轉投資公司的名義買我們的股票,我們不知道,也沒辦法去查。」
外資的資源和優勢是全球性的,不是投信或散戶可以比擬。劉啟東說,「聯電四○%股份分佈在九十萬個散戶,其餘四○%分佈於二○○家外資投資機構,外資表達意見很直接,很勤於拜訪公司,聲音比散戶大,他們對公司有意見,我們會比較容易聽到。」
‧ 九十萬雄兵打不過兩百家
外資的要求既多又嚴,難道CEO只有照做的份嗎?答案可能會讓蠻多CEO失望的。董成城說,「外資以市場力量壓你,一下子倒一、兩百億股票出來,誰受得了?這是非常壞的現象,政府沒辦法改變,全世界CEO都沒辦法。」
儘管如此,CEO還是必須在維持股價和企業長期經營之間找到平衡點。廣達電腦集團董事長林百里接受採訪時說,「市場資本國際化,你就要按照國際標準,做你的經營管理。不過,你還是公司的CEO,(外資的)建議歸建議,實現歸實現。」

Please follow and like us: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