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七年九月九日,台北縣一位十四歲的泰雅族國三女學生,在家中浴室昏倒,被送往某醫學中心急救,到院時已經沒有生命跡象。在急救十五分鐘後,短暫恢復了生命跡象,醫生經由問診及胸部X光片懷疑是肺結核併呼吸衰竭,將病人轉往另家醫學中心的加護病房治療,但是仍不幸於四天後因為多重器官衰竭而死亡。
這位女生其實在三個月前就出現發燒、咳嗽等症狀,先後前往兩家診所看病,卻因為積欠健保費無法持續追蹤診治。沒有得到妥善治療的她,身體十分虛弱,食慾不振,瘦到祇剩下二十六公斤,這才在社工介入後辦理健保加保,並到診所和某醫學中心心臟科及新陳代謝科求診。醫生的診斷結果卻是心律不整、上呼吸道感染、甲狀腺機能亢進和血糖低,沒有人懷疑病患可能罹患肺結核,也沒有進行胸部X光片檢查。
年輕女生早逝 原因需要深入探究
還需要說明的是,女孩的父親在二○○一年年底經通報確診為開放性肺結核病患,二○○二年的一至九月間,曾多次因故中斷治療,後來強制到一間市立慢性病防治院就診,於二○○三年五月基本痊癒。
肺結核早就不是絕症,卻奪走了如此年輕女孩的生命,從全民健保、社工、學校、結核防治體系到醫療院所,竟然都無法阻止悲劇的發生。女孩的因病過世看似為「個案」,其中卻透露了結核病防治體系中的許多問題,值得深究。
在專業結核病醫院逐漸走入歷史的情況下,此一案例是否反映一般醫療院所在結核病診療上的專業性有待加強?父親是開放性肺結核患者,女孩應屬高危險群,卻未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醫療機構和公衛體系在銜接上是否發生了疏漏?這些,都是應該討論的問題。
台北縣衛生局官員曾就此案對媒體表示,許多疾病的病程重疊,須經一定階段才能確診,因此無法說是誤診。不過,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出版的專業刊物《疫情報導》,在關於此案例的報告中提到︰「病人雖自知有家庭接觸史,但並未警覺或告知醫師,而醫師對結核病之警覺性及診斷能力亦嚴重不足」。更進一步來說,即使病人沒有說明咳嗽症狀和結核病接觸史,「對於一個沒有咳嗽或咳嗽不明顯的年輕病人,體重下降嚴重,在台灣這種中度結核病盛行地區,結核病實應納入鑑別診斷並努力排除之」。同時,報告也認為基層公衛在衛生教育工作上,「有進步的空間,而這樣的進步是有機會提早診斷,減少重症或死亡」。……【全文未完,請見新新聞周報第1151期】
貧窮國三女染肺結核,狂咳致死
Please follow and like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