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正全力掀起低碳經濟革命,試圖再造日不落國盛世

18世紀中葉,英國發明了蒸汽機而帶動全球第一波工業革命。隨後輸出此機器,讓英國成為日不落國、海上霸主,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期成為全球的第1強權。
隨後美國崛起,英國各屬地也相繼獨立後,英國逐漸沒落。即使在現今的全球經濟實力上,也早被中國、德國、日本等國超越,金融海嘯過後,又再度被法國超越,目前為世界第六大經濟體。
不過,英國人不放棄再崛起的機會,當全世界把地球暖化當成世紀大威脅時,英國人卻把它當成新的機會。

一項低碳經濟(Low Carbon Economy)革命、被譽為另一波工業革命的經濟轉型工程,悄悄在英國境內進行。從中央到地方,從民間企業到社團組織,已吸引不少英國人投入。
前外交部長、並曾任駐英大使,近幾年全力投入環境議題的台灣永續能源環境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就觀察,英國在低碳經濟上的企圖心非常積極,感覺好像希望再創一次低碳的工業革命。
領先全球,首例氣候變遷法
這樣的企圖心從英國政府早在2007年11月向上議院交付全球第一份氣候變遷法案(Climate Change Bill)可窺得一二。這份法案經過約一年討論爭辯,2008年11月通過後,成為全球第一個氣候變遷法(Climate Change Act 2008)。
「有了法案,代表不再只是宣誓,也不是口號。而是要實際行動,政府要編列預算,全國執行,」英國貿易文化辦事處駐台代表康博偉(David Campbell)說明英國與其他國家的做法不同之處。
這個法案最主要的目的之一,就是全力讓英國成為低碳經濟的國家。英國預計在2050年時達到以1990年為基準減碳80%的目標,在此前提下,英國將逐年編列碳預算(Carbon Budget),全方位來達成此目標,並衍生出商機來。
立法還不夠。英國政府更在2008年10月成立「能源與氣候變遷部」(DECC,Department of energy and climate change,)這也堪稱是全球最早的氣候變遷部。
此部會由年僅40歲的政治明星Ed Mileband擔任部長。DECC將過去歸屬在商業部的能源事務,及隸屬在環境部的氣候變遷事務整併而成,顯示對氣候變遷的重視。
就在2009年12月哥本哈根氣候會議召開的前四天,英國首相布朗(Gordon Brown)還邀集百餘家企業代表聚集一堂,再次宣誓即使全球經濟仍在谷底徘徊,但英國決心要借重低碳經濟成為反轉向上的驅力,更要居領先地位。
低碳計畫:帶動成長、增就業
如何做到?去年5月推出的英國低碳轉型計畫(UK Low Carbon Transition Plan),被視為將英國帶入低碳經濟世界霸主的最高指導原則。這份白皮書涵蓋了農業、能源、建築、運輸、商業等各面向的低碳方針及具體作法,也已成為各國參考的範本。
低碳轉型計畫,最主要的用意就是要讓英國碳排放在2020年減34%的量。為達此目的,英國政府每年編列了4.05億英鎊(約210億台幣),投入發展低碳產業及技術。
例如一項被視為全球最大的離岸風力發電系統,將在英國海岸線展開,總投資達1.2億英鎊,計畫建立一長條離岸風力帶,領先全球。另一個全球最大的海浪與潮汐發電計畫,也將在英國西南角海岸線展開,總投資額達1.1億英鎊。
總體來說,能源供應過去占了英國約1∕3的碳排放量,新規定將在2020年時,有40%的電力供應需來自低碳能源或再生能源,故低碳能源仍有很大成長空間。
此外,針對居家住宅的減碳措施,英國已規定2016年後所有的新建築都必須是零碳排,也就是需用自給自足的能源,或再生能源。在舊房屋上,政府則將投入32億英鎊提高全英國家戶的使用能源效率,降低碳排放。
在家庭節能方面,有兩種方案正在推動中。一是邊省邊償(pay as you save)計畫。透過提供家庭長期融資,最為提升家庭能源效率,改善後省下的電費再拿來償還融資,減輕家庭負擔。
其次則是在家家戶戶裝上智慧電表,目前已在1000個英國家庭中試裝智慧電表,讓民眾對用電多寡一目了然,方便節能減碳。日前一位婦女接受BBC記者訪問就表示,裝設智慧電表後,平均每年可節省100鎊的電費。
在職場上,低碳轉型也將帶動另一波就業潮。目前英國約有88萬低碳相關就業人口。預估在新的投資及產業轉型效益展開下,2020年將有120萬綠領人士,產值也將從現在的1070億英鎊,增加到2015年的1520億英鎊,占英國GDP的一成水準(現為7%)。
低碳城倫敦,2025減碳60%
跟著英國政府的腳步走,人口達1000萬的歐洲第一大都市倫敦,在低碳上的承諾也是世界領先的。
倫敦市政府率喊出2025年減下60%碳排放量的目標,決心比英國政府還來得大些。
身為倫敦市政府氣候變遷小組顧問、英國知名建築設計公司ARUP國際事務總監Peter Head表示,若跟許多世界超大型城市比起來,倫敦算做得不錯的,而且有決心,看得也比別的城市遠。
例如倫敦2007年就通過氣候變遷行動計畫(Climate Change Action Plan),從建築、交通、商業、能源等面向來做到全面減碳目的。Peter以他熟悉的建築說起。新建築除要求做到低碳或零碳水準外,更要讓舊建築輪番裝修,在能源使用上更有效率。倫敦已發起一個競賽,每個低碳社區可獲得20萬英鎊的裝修經費補助,成為倫敦低碳居家的示範點。
低碳社區裡的家庭可獲得補助在家中裝設絕緣層(insulation),在冬天將更保暖,減少使用暖氣。同時在屋頂加裝太陽能板、採用再生能源供電、或加裝電動車充電站等低碳交通設施,都可以取得補助經費。
目前已有10個倫敦社區獲選為低碳社區認可,涵蓋1萬5000戶家庭、100家商店及企業、20所學校及一家醫院,預期2012年時,可降低碳排放20%。
徵交通擁塞費,設低碳排放區
不過,倫敦最讓人覺得有效的減碳措施,還是去年開徵的交通壅塞費(Congestion Zone)及低碳排區(Low Carbon Emission Zone)的設計。「兩者皆可有效降低碳排放,也讓人民增加使用大眾運輸系統25%,」Peter說。
為紓解倫敦市中心的塞車問題,市政府設計市中心熱區為塞車區,凡開車進入此區的車輛,必須繳交每天8英鎊(416台幣)的塞車費。如果在當天晚上12點前未繳交,隔天罰金就增為10英鎊,如仍不繳就會收到罰款單,這時就要罰款120英鎊(約6240台幣)。
「所以看到路旁有「C」字樣,還是少進為妙,否則荷包肯定失血,」前來英國兩年的外交部祕書葉立傑談到倫敦開車大不易,頗有感慨地說。
但有些車輛是例外的,就是電動車及油電混合車,這些屬低排碳放的交通工具,都免徵壅塞費。
也難怪,在倫敦的街道上,這幾年多了一種外型簡單、只容兩人坐的電動車。有時還大剌剌地停在巷道裡,就從住家拉出一條長長電線在充電著。這些電動車,因不用繳塞車費,故在鬧區成為另類交通工具,穿梭在大街小巷裡。
再說到低碳排放區的設計,也是一種減碳妙方。以規範大型車輛為主,特別是老舊車輛,俗稱大烏賊的那種巴士或貨車,進到被歸類為低碳排放區域時,就會收到罰單。這目的是將老舊卡車、公車早日淘汰,避免再污染空氣。
去年剛選上的倫敦市長強森(Boris Johnson)去年底也受邀前往哥本哈根城市論壇,報告倫敦在低碳上的政策與成果。他主張倫敦要發展電動交通工具,並在2010年實施公有單車,讓民眾多多使用低碳交通工具。
另一個正在進行中的偉大計畫,就是2012年的奧林匹克。倫敦已決定興建符合英國綠建築標章BREEAM的大體育館,同時也採用廢棄物燃燒的生質能做為主要能源。同時,BMW也決定提供電動車及低碳排放交通工具。倫敦的奧林匹克規模不一定最大,但肯定最低碳。
碳足跡 食衣住行無所不在
其實近年來到倫敦旅行或出差,細心的觀光客應該就能感受到倫敦,甚至整英國,正朝向低碳經濟的決心與作為。
出了希斯洛機場後,車子開在高速公路上,一旁的Low Carbon Emission Zone斗大的字體,就映在眼簾前,如果是老爺車就不可以進入此區通行。
進到市區,在泰晤士河旁,遠遠就可看到著名的倫敦眼(London Eye),還有對面不遠處的地標大笨鐘(Big Ben)及國會大廈。新舊建物交替穿插的倫敦,有著歐洲城市歷史的古典風貌,也有摩登的現代美,其中最著名的綠建築物——瑞士再保,外型神似鋼砲彈的大樓,矗立在倫敦金融中心裡面。
逛完了著名的景點,進到特易購(TESCO)零售超市,買瓶飲料及幾包薯片填填肚子。仔細一看,薯片及柳橙汁包裝瓶裝上竟印著一個黑色大腳丫子的碳足跡標章,上面標示著多少的碳排放量。
特易購超市為全世界第三大超市,在13個國家雇用了44萬名員工。2007年開始,特易購公布全公司的碳足跡總量。同年底針對馬鈴薯、電燈泡、洗衣劑及柳橙汁等產品進行認證,並請供應商參與,清楚標示各產品的碳排放量。
英國成立的The Climate Group資深活動經理葛瑞賓(Tom Gribbin)表示,特易購在英國最為人稱道的低碳促銷活動,是推動省電燈泡。以每顆只要50分英鎊(約26台幣),至多不會超過1英鎊的價格銷售。目的是希望大家多採用省電燈泡,幫助消費者減碳。據估計,兩個月在特易購銷售的省電燈泡可達400萬顆,成效驚人。
看完了特易購,再逛進英國著名的瑪莎(M&S)百貨,這家結合生鮮超市、服飾、日常用品、居家家具等綜合性的賣場。瑪莎百貨也視永續、低碳為企業經營的方針之一,公司特別推出A計畫(Plan A)來因應氣候變遷。
最明顯的例子是,拿起瑪莎百貨最為人稱道的女裝,在衣服內的標示上寫著「think climate wash at 30˚C」,這是建議消費者清洗衣服以30˚C即可,不必加溫到40˚C、50˚C洗衣服,可節省不少能源電力。
英國企業不僅重視企業內部的碳排放,有計畫減碳外,也開始藉著低碳轉型的機會,找到新商機、新技術。
英國貿易投資局(UKTI)基礎建設暨低碳部部長沃德(Michael Ward)就說,過去造船業在英國很興盛,後來沒落了,關門的不少。但最近造船業發現新商機,就是改以打造離岸風力發電平台,作為轉型的新機會。
許多的鋼鐵廠也因碳排放而受到限制,生存不易。但現在他們也找到新商機,就是打造風力發電葉片,或生產太陽能所需的鋼架等。以此轉型到低碳經濟去,這不僅創造就業,更能率先進入低碳經濟領域。
企業做先鋒,技術輸向世界
這些低碳商品與服務不僅在英國銷售,低碳經濟最終目的還是輸出國外,賺取外匯。
去年10月底,台灣永傳能源就與英國SeaEnergy Renewables公司合作,在彰化離岸建風力發電場。SeaEnergy並將投資認購永傳25%股份,成台英企業合作的新模式。
來英國兩年多的外交部駐英大使張小月也表示,英國外交部已視低碳經濟輸出為外交部三大主要工作之一,近年來十分積極推動,希望成為低碳經濟的主導國。這點也讓她印象深刻。
英國貿易文化辦事處駐台代表康博偉表示,英國不僅在境內,以擴大內需的方式,投入低碳能源、低碳認證、低碳金融商品、低碳畜農業、低碳建築等,還輸出國外。
目前,英國境內低碳相關產值約達1070億英鎊(5兆5640億台幣)。而輸出國外的低碳商品及技術則高達44億英鎊(約2288億台幣),包括離岸風力發電技術、碳認證、環境顧問等,都已成功輸出到世界各地。
沃德認為,英國有創新能力、政府主導、結合企業,再加上英國貿易投資局的全球推廣,他相信英國未來必定會主導低碳經濟。
當台灣還在談節能減碳之際,英國早就視氣候變遷為一商機,決定把低碳經濟視為英國再起的動力,台灣呢?
...【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網

Please follow and like us: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