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貞岑
百年老店的大陸中藥店同仁堂渡海來台設店面,提醒了商機無限的實情,也再度引發討論,消費者究竟該如何買對中藥養到生?
以百年老店北京同仁堂為背景,電視劇《大宅門》裡,未滿二十歲的白景琦,奉母命隨藥舖前輩去安國縣辦藥,心高氣傲的白景琦不耐煩地嫌前輩走得太慢,只見其中一人不急不徐說道:「咱們白家的人不到,藥材市場就不能開市。」
頂著334年的金字招牌,北京同仁堂於1970年代收歸國營,代代行醫的樂氏家族傳統老藥舖,如今成為擁有上市股票、旗下二十多家生技企業,年營業額超過千萬美元。
1200種飲劑、800種中成藥方及50多位中醫師,同仁堂集團帶著300多年累積的豐富中醫藥資源,打入國際市場,在美國、加拿大、澳洲等地都有分店。
From:康健雜誌 65期 2004/4/1
大宅門輕啟簾幕
年初,紅底白字的同仁堂招牌,也出現在台北長春路的新辦公大樓一樓店面。
跟人同高,多角形狀的原木古董藥櫃後,是乾隆皇帝的肖像在櫥窗裡坐鎮。
一進門,同仁堂堂訓豎立兩旁:「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
牆壁上鑲嵌著古董製藥器具、書籍和同仁堂的歷史圖片;玻璃櫥窗裡,一根根經過老師傅證明的高級人參,躺臥在象徵喜氣的紅色錦盒裡。
橢圓長型的透明罐,陳列各式等級的中藥材及說明,在燈光照耀下,如同走進了中藥博物館。
展示意味濃厚是因為受限於法令規定,同仁堂在台灣不得販賣大陸中成藥品,也不能有醫療行為,於是業者以「養生文化」為訴求,準備進軍國內一年超過10億元的保健養生市場,譬如養生茶包、美容藥皂等。
許多人久仰同仁堂名號,急問一句:「可以買到好中藥了嗎?」這個問題,引發更多複雜的討論。
同仁堂過去以術德兼備的好中醫著名,選藥有講究,在同仁堂裡,每一種藥材都有審定標準。
曾經做過磁磚生意,以行銷見長的北京同仁堂台灣分店總經理陳丁榮,拉下眼鏡,指著眼前手指粗的中藥材說,「這裡的故事好多說不完,」像是好的天麻必須一端像鸚哥嘴,另一頭像肚臍眼,才是上等貨。
林口長庚醫院中醫藥劑部主任、藥學博士楊榮季也認為,同仁堂選藥製藥知識,若能完整傳承下來,將會是非常好的參考指標。
因為中藥選藥製藥相當複雜,除了選料上乘,藥材加工、炮製,到底要用哪一種方法才好,都有一套標準,「像是烹飪大廚一樣,對菜的選擇是非常挑剔的,」他說。
然而,現今中草藥市場混亂,中藥品質良莠難辨,即使百年老店也要面臨新挑戰。
標準未定,藥材管控不易
「百年老店的內容是不是跟以前一樣,很難說,」長期觀注兩岸中草藥發展,中藥商公會理事長林天樹認為,雖然過去底子深厚,但目前大陸中藥材的品質較不穩定,尤其在文革後,懂藥識藥的行家紛紛出走,並且同仁堂經營者已非當初的御醫樂家,老店是否可以有所堅持,不得而知。
消基會的中藥品檢驗,也曾驗出北京同仁堂成藥含有超量重金屬,雖然北京方面以「假藥說」反駁,但未提出事實證據,真相如何有待釐清。
「我不清楚的事,我不會說,」陳丁榮小心翼翼表示,同仁堂自己有內部審核系統,且大陸仿冒同仁堂藥品很多,真假難辨。
他自己曾參觀過同仁堂的藥廠,「看起來設備很先進,」但是陳丁榮也坦承,自己並非醫藥專業,這些儀器是否真能達到品質管制或否合乎規定,他不能發表意見。
老牌子同仁堂一時之間難有定論,反映背後整體中成藥與藥材問題更複雜。
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中藥組組長陳崇哲語氣堅定表示:「大陸中成藥,更不可以信任。」
相較之下,台灣合格中藥有GMP藥廠把關,品質較有保障。
民眾往來大陸喜歡買藥,但要注意的是,大陸要到今年6月30日才通過藥廠GMP認證規範,這表示之前出產的藥品,合格標準在哪裡,實在不知道。
陳崇哲記得幾年前跟隨衛生署官員去大陸考察,一路從漳州買片仔黃成藥到北京,總共有20多種,排成一列攤開在大陸官員面前,問他們哪一種才是真的,「沒有人答得出來。」
中藥材偷工減料、魚目混珠充斥市面,真假難辨,有時連專家也認不出來。「只要價錢好的,都會有仿冒品,」陳崇哲嘆道。
例如用石膏打模,做成冬蟲夏草,外型跟真品看來一模一樣;或是將杜仲塗上黑色素增加重量,甚至為了怕藥材遭到蟲蛀,使用過量殺蟲劑及硫黃燻製,只為了保存,卻不管服用後對人體的傷害如何。
尤其是藥材切開之後,更難分辨。
「現在偽品或是雜質不少,」經常往來大陸選取藥材,林口長庚醫院中醫藥劑部主任楊榮季指出,傳統中藥炮製方法繁複,但是有一定的遵循法則,而且藥材也受氣候影響,譬如有些藥物如薄荷等,要挑好天氣才能採收。
有些藥材如熟地,需要經過九蒸九曬才成,但這些並不符合講求效率的現代人。
楊榮季認為,現在光從藥材表面,已經不足以判定藥材品質,必須借重科學儀器,從組織、成分等做整體評估,才能更完美。
藥材療效無法證明
廠商宣稱療效不會受到影響,但專家和醫師並不茍同。
「需要做進一步的療效評估才知道,」楊榮季指出,最近藥材由野生品種轉成人工栽種,經營採型態也從以往的公營事業,轉為個體戶管控,多樣化的變數,更增加了藥材品質管控的難度。
尚且,一般中藥製作採經驗法則,多按照古法製作,但在沒有科學療效證明情況下,哪一種做法有效沒有定論,因此也無法對廠商訂立規範。
藥材真偽好壞,有經驗的人或許可以辨別,但是中草藥潛藏的重金屬和農藥殘留問題,卻需要政府強有力的規範檢驗把關,保障民眾健康。
陳崇哲指出,中藥材的重金屬檢測較易,但是像農藥、微生物等,存在許多複雜因素,標準規格難定。
以重金屬問題而言,中藥材從栽培到販售,每一個關卡都有可能造成重金屬污染。
包括土壤與工業污染、水質、裝藥材的容器都可以造成重金屬殘留。
但民眾也無需過度恐慌。對藥物相當瞭解的楊榮季解釋,中藥材裡的重金屬不溶於水,一般藥材經過蒸煮後,溶在水中的重金屬不多。
比較危險的是,不明來源的藥材打成粉或做成丸劑,很容易一下子服用到大量的重金屬。
一般來說,大部份中藥屬於一年生植物,較不會出現重金屬累積的情形。但像是多年生的木皮類植物,如人參、桂枝、肉桂等,就容易出現農藥重金屬蓄積及殘留。
所以我國衛生署規定,今年2月以後,肉桂、杜仲、琵琶葉、桂枝、桂皮、白岌、五加皮等七種中草藥,需加做鉛、鎘及汞測試,鉛、鎘含量需控制在30ppm以下,汞為2ppm以下,未符合規定者不得販售。
另一嚇人的現象是,農藥常被用來當做中草藥的防腐、防蟲劑。
自己本身也做藥品,黃庭醫學會理事長林源泉三年前到大陸藥材集散地參訪,發現當地農民使用農藥經驗不足,常會過量使用。
「農藥不是不可以用,但關鍵在有效期,」陳崇哲指出,就像種菜一樣,噴灑農藥只要經過一段時間之後,毒性降低,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
目前較好的做法是,從栽培開始,就嚴格訂立農藥使用時間及規範,從源頭掌控藥材品質,確保來源安全穩定。
用藥應交給專業
其實不論是同仁堂來台,或是國人到大陸買中藥,最終還是碰到有否懂藥識藥的專業中醫,依不同體質、氣候及生活型態,用在對的人身上。
因為中醫用藥哲學是按個人的體質、生活環境做調整改善,「不是別人吃了會好,你也可以用,」十多歲時開始學習中醫藥,黃庭醫學會理事長林源泉說,養生是指天、地、人三者的和諧狀態。
天是氣候,地是環境,人則是體質。
舉例來說,中國東北氣候較冷,勞動多,吃一些補類的人參,對於東北人的體質很適合;但是台灣屬於濕熱的海島型氣候,加上熬夜應酬人的生活型態,這時吃補如同火上加油,反而更糟糕。
如何將老祖宗的智慧藥方與現代科技接軌,打出一個令人信任的金字招牌,這不僅是同仁堂的功課,也是中草藥界共同的課題。
同仁堂來台 大陸中藥可以吃了嗎?
Please follow and like us:
那到底可不可以吃了?
我是不敢吃啦~~
最近一直報導大陸的黑心商人多麼的猖獗
看多了都會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