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不吃美國牛肉的理由

作者:林瑩秋/新新聞/2012.2.17
今年適逢美國總統大選年,歐巴馬連任之路走得艱辛,使得美國畜牧業對政治的強大影響力,透過外交手段,橫跨太平洋,對台灣施壓放寬瘦肉精含量標準,讓人難以招架。但是,美國牛肉在食品安全和國民健康考量下,絕非消費者的最佳選擇。

研究狂牛症的諾貝爾獎得主 公開宣稱不敢吃美國牛肉
不過,很多人一定納悶,美國牛肉吃起來是如此美味,但為什麼「美牛不美」?
首先,是消費者必須冒著生命危險,吃還有狂牛症陰影的美國牛肉。
除了美國目前還是狂牛症疫區,仍有牛肉處理不當吃下肚就可能致病的風險,而且祇要確定得病,就死定了。更重要的是,台灣把「檢疫主權」外讓,將狂牛症核心檢驗工作都交到美方手裡,牛肉送進台灣後,就祇抽驗肉品的動物用藥、農藥殘留、重金屬殘留及微生物檢測。
但在二○○五年七月,日本用美國的檢驗方法和標準去檢測日本的病牛,結果二十頭病牛中有九頭驗不出得病。此外,美國爆發疫情後,屠宰消費的牛隻抽檢比例偏低,不到○.○六%,連花二十多年研究狂牛症與其他腦神經病變,並在一九九七年因此獲頒諾貝爾獎的S.Prusiner都公開宣稱不敢吃美國牛肉。
其次,是美國牛隻中超過九成都施打荷爾蒙,吃多了容易致癌。
根據統計,美國女性罹患乳癌比率高出歐洲四五%,男性前列腺癌罹患率也高歐洲兩倍,波士頓Tufts大學教授Carlos Sonnenschein的研究認為,肉類中的荷爾蒙,極可能就是造成這些癌症罹患率偏高的原因。而歐盟從一九八九年開始就已禁止含有荷爾蒙的美國牛肉進口。
反觀台灣,農委會曾在一九九九年新聞稿中,明白指出美國牛肉殘留荷爾蒙的確引起爭議,但台灣至今未把進口美牛殘留荷爾蒙列入檢驗項目。妙的是,台灣牛禁打荷爾蒙,毒不到台灣人,但美國牛可以。
O157大腸桿菌不在檢測項目中
第三,是美牛吃玉米飼料,腸道易生大腸桿菌O157,會汙染食物致死。
O157是大腸桿菌中的某一種類型,常見於牛隻等溫血動物腸道內,會釋放強烈毒素,可能導致嚴重的腸道症狀,如出現嚴重的水狀腹瀉、帶血腹瀉、發燒、腹絞痛及嘔吐等症狀,嚴重時更可能併發急性腎病,若治療不當,就會致命。
這種病菌會透過飲用水或食物而進入人體,如果吃下沒有熟透,又被汙染過的美國牛肉和漢堡就容易感染。此外,透過牛糞便也會汙染牛奶、起司、蔬菜、果汁及乳酪,如果個人衛生習慣不良,還可能會人傳人。目前,歐美澳非日等多個國家,都發生過因O157大腸桿菌汙染食物,而造成集體食物中毒或致死的病例。但O157大腸桿菌並不在台灣進口美牛的檢測項目之中。
第四,是最近吵得最凶的瘦肉精,培林是其中一種,瘦肉精是化學添加物,被政府公告為動物禁藥,吃多了,對動物和人體健康都有影響。
目前,全球有美國等二十四國開放使用培林,也有一百六十多國禁用,包括日本和台灣。培林可以促進蛋白質合成,讓動物快速生長瘦肉,少點肥肉,又因現代人希望吃得健康,所以使用瘦肉精的牛、豬賣相較佳,畜養利潤也較高。
在美國的強大壓力下,日本允許含培林的豬肉進口,但日本豬禁用,頗堪玩味。
瘦肉精讓「三管五卡」破功
而台灣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在二○○六年公告的動物禁藥中,培林名列其中,養豬戶一旦被查到使用禁藥,依法可處四個月有期徒刑。但自去年開始,台灣進口的美國牛肉居然被驗出含有培林,雖然一查到就下架、退貨,但同批肉品早已流入市面吃下肚去,難以追溯問題肉品的流向,讓去年為放寬帶骨美牛進口,信誓旦旦要「三管五卡」的政府控管措施形同破功。
雖然美國希望台灣放寬瘦肉精標準,農委會主委陳保基上任前也提出比照「日本模式」的想法,對內禁止,對外開放,頗有要鬆手的意思,但學界、醫界、消費者、養豬業者反對激烈,政府若想強渡關山放行並不容易,因為已經破產的政府信用恐怕一時之間難以修復。
即使美牛如此令人難以心安,但美國還是用外交經貿壓力,在二○一○年創下新高出口量,出口金額高達四○.八億美元,打破二○○三年出現狂牛症疫情前的三八.六億美元紀錄。那一年,台灣進口美牛的數量也創新高,其中去骨牛肉三四○五萬公斤,帶骨牛肉一一二萬公斤,牛筋十八萬公斤。
台灣人愛吃美牛,但美牛真的很不美,消費者不要指望政府會嚴守把關,但一定要看在自己健康的分上,站出來保護自己「吃得安全」的權益。而政府在對人民作「風險溝通」時,也請不要忘了「主權在民」的精神,別想拿國民健康去交換TIFA(台美貿易投資架構協定)入門票。
【完整內容請見《新新聞》1302期】

Please follow and like us: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