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股市都看她 梅克爾的抉擇

文/陳良榕
梅克爾已經被公認是唯一有能力阻擋歐債危機繼續蔓延、讓全球陷入二次衰退的「救世主」。她是什麼樣的人?她會願意冒著觸怒德國選民的風險,做出大破大立的決策嗎?她是全世界矚目的焦點。

現年五十七歲的梅克爾,是戰後德國第一位女總理,也是第一位出身前東德地區的政治領袖。她剛在三個月前去世的父親,是基督教路德派牧師,她因此受到良好教育,並順利進入頂尖的萊比錫大學攻讀物理。
梅克爾雖然在德國綽號「媽媽」,形象頗具親和力,但她對個人生活向來守口如瓶,給人高深莫測的印象。近幾年,外界逐漸拼湊出她的早年軼事。
例如,一般報導梅克爾的先生紹爾(Joachim Sauer)是她在東德科學院的同事,事實上,兩人早已認識,這位世界頂尖的分子物理學家還是她博士論文的指導教授。甚至有傳言,梅克爾是為了接近紹爾才去攻讀博士。
戰功無數! 曾是躊躇滿志的鐵血鬥士
此事,也與她從政生涯「冷靜」、「手腕高明」的評價相符。梅克爾的前半生,一直在東德科學院擔任科學家,但一九八九年,柏林圍牆被推倒後,她迅速抓住機會,加入新成立的東德反對派組織「民主覺醒」,擔任發言人,並順利在一年後的統一新德國首次大選,當選聯邦議員。不久,她獲得當時的總理柯爾青睞,年僅三十六歲便被任命為婦女與青年部部長,成為德國政壇一顆璀璨新星。
這段期間,她還立下國外少人注意到的重要功績:在環境部長任內,主持在柏林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一次大會,推動通過「柏林授權」,奠定《京都議定書》的基礎,這是世界環境史的重大成就。
早年的梅克爾被形容為「一位躊躇滿志的鐵血鬥士」,被認為可與著名的「鐵娘子」──柴契爾夫人比擬。但打從○五年初次選上德國總理後,外界對她的魄力評價卻是每下愈況。
幾個月前,德國《明鏡週刊》刊登「維基解密」提供的美國國務院機密文件,其中的美國外交官甚至私下稱梅克爾為「不沾鍋」,說她「愛規避風險,不太有創意」;還認為梅克爾對於國際外交的看法,完全取決於她可否藉此在國內獲利。
經濟學人》則分析,梅克爾的性格是經歷挫折之後,會變得過度小心。問題出在她第一次總理選舉,當時的經濟顧問大膽提出大幅減稅、激烈的社會福利改革等主張,讓她的支持度驟減,儘管梅克爾緊急止血,開除那位捅出樓子的顧問,最後仍差一點輸掉選舉。
類似的事情,今年又發生一次。根據《紐約時報》報導,在今年三月日本福島核災後,梅克爾在某個晚上,在家中同丈夫及幾位熟識的物理學家邊喝紅酒,邊探討核能發電問題後,作出德國在二○二二年前逐步廢核電的重大決策,此舉形同將她本人過去的擁核態度做了一八○度調整。
今非昔比? 不再說出自己的信念
這在一向擁核的執政聯盟中引發巨大爭議,也使梅克爾兩邊不討好,反核選民還未接納她,支持核電的選民也怪她出爾反爾。結果今年三月底舉行的德國巴登符騰堡州議會選舉中,執政黨聯盟意外大敗。
巴符州一直是德國經濟最發達的區域,還是基民盟的傳統鐵票區,這是五十八年來,該黨首次在該州敗選,無疑是對梅克爾的一大打擊。
《明鏡週刊》認為,梅克爾從此信心大失,例如之後在聯合國安理會通過利比亞設立禁航區決議時,她雖表示支持美國,德國卻投了棄權票,讓國內輿論大失所望。「梅克爾雖然初入仕途時,曾被形容說話略顯靦腆,但至少她過去是有堅定信念的人。然而,如今她不再說出自己的信念。」《明鏡週刊》寫著。
關鍵人物》自認是集權主義受害者 不必向全世界贖罪
這樣的梅克爾,難怪在歐元區大難臨頭之際,會因為猶豫不決,而讓諸多盟友破口大罵。但她會在痛定思痛之後,讓德國與整個歐洲共患難嗎?
美國《商業週刊》認為很難。這與她的成長背景有關。首先,她是一九五四年出生,當時希特勒已經死了九年了;這個「戰後世代」的思維,與背負著罪惡感的上一代德國人大不相同
而且,她是在鐵幕的另一端──東德長大的,「這樣的成長經驗,會讓她傾向認為自己是集權主義的受害者,而不是禍害世界的侵略者。她不需要向各國贖罪。」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財訊雙週刊》387期】

Please follow and like us: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