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曾志朗╱科學人雜誌
為什麼有人不計其苦,一次又一次去坐雲霄飛車呢?暈頭轉向,變成享受,這也是人之所以為人,得以殘存至今,且能創新向前發展的動力吧!
年過六五,好多老朋友紛紛從各自職場退休。在家享清福、含飴弄孫的大有人在,而且三不五時就組團到國外觀光旅遊,羨煞人也。但糟的是,數位產品大行其道,人手一機,拍了好多照片和影音,還自製成影片,一見面就要我陪他們回憶那美好行程,說是要把他們的快樂和我這個半夜都還待在實驗室的科學怪人分享!他們的熱情、友誼和關懷之意實在令我感動,相片裡的山水、人物、教堂、城堡、古道幽徑和街景都很棒,確實也感染了他們寫意的退休生活,在校園的夜色中,為我孤寂的研究室,添上好多喜悅的光采!
我看到旅遊的畫面忽然轉到海上,幾位朋友倚在傾斜的船桅旁,大夥兒笑容燦開,只有老王一臉愁容,兩手緊緊捉著桅桿,生怕掉了出去的模樣。我叫了一聲:「老王,你好大的膽子,居然敢去海上『踏浪』,你不怕暈船,把一肚子怨氣都往大夥身上吐嗎?看你的表情,就知道你在硬撐!」他們捧腹大笑,說我這位心理學家果真不賴,一眼就看出老王的不對勁,還說老王那天上船前吃了好幾顆他女兒特別為他準備的「避暈」藥,號稱10分鐘見效,結果遊艇才出海不到半小時,就慘兮兮的往海裡吐了兩、三回,大夥開玩笑,說一定是他女兒拿錯成「避孕」藥了。
老王是我們這幾個朋友中最會暈車的人,我每次開車載他,一定不能讓他坐後座,否則開不到半小時,他一定臉色發白,正襟危坐一語不發,就是讓他坐前座,我也得穩穩的開,速度要保持一致,不能忽快,也不能忽慢,有時市區車多,不得不走走停停,對他就好像是種酷刑。那時候,只有由他來開,什麼時候停,什麼時候快,他自己控制,暈車的情形就少得多了。最奇怪的是,他經常騎摩托車,有時也騎得很快,卻從沒聽過他會暈摩托車。有一次,我們開車去宜蘭,決定不走雪隧,而走北宜公路欣賞沿路的風光景色。經過九彎十八拐,我好不容易過了最後一拐,後座幾位朋友的臉色也發青了,卻看到老王騎著摩托車呼嘯而過,停在前方,面有得色,正在欣賞我們這一車子人的暈相!
看來,暈車、暈船、暈機,雖然是源由於身體的動覺和視覺對速度的偵測結果不吻合所導致,但很明顯的,這個不平衡所引起的生理反應是可以靠自我的控制來減低其效應。老王的例子,使我對暈船和傳說中的避暈妙方深感興趣,就把它當做一科研項目來深究一番了。首先,我發現老王並非特例,根據一項調查,33%的人在被動的快速移動中會產生暈眩現象,老王只是較嚴重的一群人之一,而且這是會遺傳的,老王的兒子小王,也是他同儕眼中的「暈君子」。其次,大部份的人(66%)在空腹的狀態下比較容易暈車,這和一般觀念中「肚子有食物容易暈」的說法是相反的。後者是根據吐的現象,去推論暈的理由,而前者是根據胃空空時,人對周遭的環境變化特別敏感所得到的結論。看來前者是較正確的!
再來,英文字nausea的本意是反胃、噁心。這個字源自拉丁文,naus指的是船的意思,而nausea就是在船上會得到的病態反應(即暈船"sea-sickness")。而古老的民間智慧是人在海上,行船破浪,搖晃失衡,感到暈頭轉向,想吐的時候,眼睛趕快凝視遠處的海平線上,就會讓自己定下心來,頭就不暈了。有經驗的老水手,也肯定這樣的說法。但為什麼眼望海平線會有如此正面的效應呢?答案要從反胃和嘔吐的理由去探討。
為什麼要把胃裡的東西都吐出來?當然是因為暈眩,內耳所感知的身體晃動和視覺所傳來的急速移動脫節了,腦神經把這兩個感官的不平衡,解釋為不真實的幻覺,但無端端的為什麼有幻覺?一定是吃錯東西,出現中毒的徵象,那身體為了保護自己,只有清理腸胃,把裡面的「毒素」吐出來!所以,反胃和嘔吐原來是神經系統的一種防衛機制。因此要避免腦神經啟動嘔吐的防衛機制,就要使幻象變成真實,而眺望遠處的海平線,就是要穩住速度和距離的視覺像差(visual disparity)。舉個例子來說明,就會很清楚。
當我們坐在飛奔的高鐵上,眼望窗外的景色,馬上就會發現,越靠近車子附近的物體(樹、房子等)很快閃過,而遠處的山丘或地平線卻很少變動;當車子慢下來,近距離的物體也跟著慢慢掠過,但遠處的山丘或地平線仍然變動很少,不受影響。也就是說,坐在車裡或船上,不管移動的速度如何變化,只要遠眺地平線,就不會產生身體移動的感知和視覺訊息的不吻合幻象。所以民間的說法和水手們的經驗之談是可以找到科學的理論根據的。
但光說理論,在科學研究上是不完整的,一定要有實徵的實驗證據,才能使人信服。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動覺實驗室就找來了15位在船上工作至少六個月以上的船員,去測量他們在汽車行駛時和船隻航行時身體的搖晃程度。受試者站在一座像體重計那樣大小的移動模擬器上,他們的身體會隨著腳底下傳來的模擬移動而自然的搖晃擺動;實驗者就記錄受試者晃動的角度。在每一次測量的時候,讓受試者的眼睛凝視著一個定點的物件,這個定點可能是近距離,可能是中距離,也可能是遠處的地平線上。
實驗結果很有趣,模擬器的速度越快,受試者的身體擺動也越大,表示身體因感知移動而求取平衡。更有趣的是,受試者在陸地上(行進中的汽車)的表現和在海上(航行中的船隻)的表現完全不同。在陸地上,眼望地平線會使身體的晃動加大,而在開闊的甲板上,遠眺地平線確實又使晃動的程度變小。
這個海陸有別的結果,使上述所提的「神經反毒」理論,必須大打折扣,因為在陸地上,凝視地平線可以減少搖晃的假設並沒有得到支持,也就減弱了「失衡-幻覺-反胃」的說法。也許是在陸地上,周遭物件的穩定性使得幻覺產生的機率變小,而在海上,浪使船隻上下晃動,周遭物件十分不穩定,內耳的感知和視覺的衝突較易發生,遠處地平線的穩定性就成為特別倚重的視覺點了。
暈車、暈船、暈機都是近代才有的病症,人到底是在陸上慢行的動物,對速度的適應還不夠完備,眼睛和內耳的協調當然也還不夠完善,處在忽然提升的速度下,衝突難免,但人總會摸索出方法去克服困境。暈船看海平線就是好方法!然而,為什麼有人不計其苦,一次又一次去坐雲霄飛車呢?暈頭轉向,變成享受,這也是人之所以為人,得以殘存至今,且能創新向前發展的動力吧!
【欲閱讀更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2011年第116期10月號】
動輒發暈,凝眸可解
Please follow and like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