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海上翡翠 走進活的地理教室--澎湖

黑色玄武岩、白色沙灘、無人島、一千兩百種魚類、超過一百二十五種珊瑚,在岸邊,就能看到豔紅「西班牙舞姬」穿游海藻間,這裡是澎湖,有你意想不到的寶藏!
文/李采洪
澎湖海面上,是渾然天成的玄武岩和沙灘:海底下,是繽紛多彩的珊瑚礁。夏天,燕鷗會到無人島上築巢;冬天,風大浪小的澎湖灣,是風浪板愛好者的聖地。澎湖不只是陽光和海浪,沙灘、岩石,珊瑚礁是更值得探索的天然秘境。
From:商業週刊

玄武岩與沙灘的故事
如果要比年齡,澎湖足足比台灣(六百萬年前浮出海面)早誕生一千一百萬年。一千七百萬年前,就在如今的台灣海峽南方,發生火山爆發,火山噴出的熔岩流洩而出、冷卻,這樣的活動持續到八百萬年前,造就出澎湖各島嶼。而流出的岩漿,就是現今澎湖島上隨處可見的玄武岩。
由玄武岩構成的海中島嶼,在海浪和風的搬運和侵蝕下,漸漸出現更豐富的面貌。風和海浪,有時像雕刻家,沿著海岸,刻出海蝕溝、海蝕洞、海崖;有時又像勤勞的搬運工,把珊瑚和貝殼碎屑,搬運到海岸有灣的地方堆積,形成沙灘。
對澎湖地形地質相當熟悉的林長興指出,由於東北季風吹襲,澎湖出現「北岸侵蝕、南岸堆積」的現象。北岸受波浪、潮汐、洋流的侵蝕,以海蝕地形居多,而風和海浪則將沙子搬到南岸堆積,所以,澎湖的沙灘大多在南岸。
不過,北岸有灣的地方,還是會堆積沙子而出現沙灘,另外,沙子在北岸被岩盤擋住,也會慢慢堆積成新的沙灘,有名的吉貝沙尾、活龍灘(澎澎灘)等,就是新生的沙灘。
澎湖的玄武岩姿態各異,或躺、或坐、或彎曲;而風化的結果,也讓玄武岩不只是原來的淡黑和黝黑,而多出黃褐、赭紅等顏色和新的形狀。
沙灘也有不同面貌。以顏色分,就有金沙灘、白沙灘、黑沙灘。本島的林投公園、隘門、山水、望安網垵口、吉貝沙尾、活龍灘都是金沙灘。而內垵、大池、小白沙嶼則是白沙灘,另外,蛇頭山因為有很多玄武岩碎屑,形成黑色礫石灘及黑沙灘。
即使同樣是金黃色沙灘,成分及顏色還是有別。例如,林投和隘門沙灘的沙中夾帶有珊瑚碎屑和貝殼。至於山水沙灘,主要是有孔蟲沙,沙質比隘門和林投沙灘更細,仔細觀察,金黃的細紗中,還攙有白色,和少數細而圓滑的玄武岩碎粒。
有時候,沙和玄武岩會一起演出。在西嶼內垵和大池的白沙灘上,錯落散佈著黑色得發亮的玄武岩,岩石上長滿青苔和藤壺,白沙灘柔而細、黑色的玄武岩則顯得嚴肅而粗獷,形成強烈的對比和趣味性。
玄武岩受海浪衝擊變小變細,堆積在海灣處,也會變成奇特的黑沙灘。蛇頭山下遠觀是黑沙灘,近看,有珊瑚碎屑、玄武岩礫石,及黑白混合的細沙,和澎湖常見的金沙灘、白沙灘很不一樣。
不管是玄武岩或是沙灘,都和澎湖人的生活密不可分。玄武岩被拿來蓋廟、蓋房子、做石敢當、石磨、石臼。十七世紀時,荷蘭人還將澎湖的玄武岩運到台南蓋安平古堡。
而沙灘,一直是澎湖人閒暇時的活動空間。從小在沙灘邊長大的張詠捷形容,以前澎湖的沙灘是「男人夏天的大床」,因為房子小、人口多,夏天一到,大人帶著一群小孩睡在沙灘上,講故事、吹簫、聽著海浪聲睡覺。清晨,小孩還在睡夢中,大人已經出海去了。
不過,澎湖的沙灘卻在流失、減少中,山水沙灘旁的觀海別墅主人陳元順感受很深刻,他記得,小時候從岸邊走過沙灘到海邊,大概要十分鍾;陳元順的父親小時候,則要走二十分鍾才會到海邊,現在呢?「不用二分鍾吧!」陳元順說。
沙灘流失的原因很多,過去是抽沙蓋房子,後來是築漁港、堤防,導致水文改變。
幸好,還是有新生的沙灘,十八年前,位於東北方的鳥嶼南側,新生一片金黃沙灘(活龍灘),從兩個面積只有籃球場大的沙堆開始,逐漸堆積且漸漸長大到如今綿延約一公里,沙洲尾巴方向還會隨著季節風向改變。
這片沙灘上最早吸引小燕鷗前來築巢,後來開始有旅遊業者帶遊客到此做水上活動,在澎湖縣野鳥學會爭取下,如今一個沙洲,分成人、鳥兩個世界:西邊開放給旅客活動,東邊則是燕鷗的天地,中間以繩子隔開,但是,多數到這裡的遊客忙著利用一個半小時的短暫停留,搭玻璃船、拖曳艇,很少有走到另一邊,欣賞滿天飛翔的燕鷗。
澎湖有如岩石和沙灘的故鄉,但是,隨著盲目興建漁港、放置消波塊,已經讓沙灘風華大減。外來的遊客沒看過以前澎湖沙灘的樣子,總覺得現在的沙灘已經很美,但事實上,對小時候看過厚厚軟軟大沙灘的澎湖人而言,現在的沙灘,和以前比起來,只剩三、四十分。
沙灘之美,在澎湖也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吉貝的沙尾舉世聞名,但沙灘上卻搭著鐵皮屋;遊客集中在水上活動區,少有人走沙灘、欣賞沙灘。
「陽光、沙灘、海浪、仙人掌,還有一位老船長……。」二十五年前的民歌「外婆的澎湖灣」唱出遊子對澎湖沙灘的懷念,澎湖美麗的沙灘,應不是只能懷念,而是可以隨時可以親近、欣賞的。
退潮後的潮間帶秘境
聽說,澎湖有個地方,不必潛水,站在岸上就可以看到珊瑚礁。這一天退潮後,我們在生態旅遊業者蕭長汰帶領下,從平坦的柏油路轉進一條崎嶇的黃泥小路,顛簸一段路程之後,我們在一處岩灘上方停車,往下走,眼前出現一片潮間帶。
走過被海膽分泌物蝕出一個個小洞的礁石,有幾個看似平凡無奇的潮池,靠近一瞧,水底卻是令人驚豔的繽紛世界。各種石珊湖和白的、紫的、粉紅的、綠的肉質軟珊瑚,在水底搖曳著,小小的藍雀鯛悠遊其中。
果真站在岸邊,一眼就可以看到約三十種海藻、貝類、魚、珊瑚,浮潛在水面,透過潛水鏡的放大效果,感覺像置身在珊瑚林裡。
這是蕭長汰常帶客人到訪的一處秘密基地。他們往往在下午到傍晚之間抵達,天氣越好,水底世界越美麗。晚上,更多潮間帶生物出籠,夜訪潮間帶就是另一個精彩的行程。
晚上,隨著潮水再退,有些肉質軟珊瑚露出水面,軟趴趴的「攤」在礁石上,就像當地人稱的「死豬肉」,煞是有趣。靠著頭燈,我們看到海兔、硨磲貝、馬糞海膽、玉兔螺、各種海蔘……,還有背著寶螺的寄居蟹,寶螺上,還寄生著兩朵海葵。
另一個驚喜的發現是被稱為「西班牙舞姬」的血紅六鰓海蛞蝓,當海蛞蝓在水底奮力舞動又紅又白的身軀,果真像搖晃著裙襬的熱情舞孃。
蕭長汰念國中時發現這塊秘密基地,近年來,他開始帶客人來欣賞這裡的生態景觀,除此之外,他和太太黃新真在澎湖本島,還找到五個可以浮潛、做生態旅遊的基地。
澎湖的海底究竟蘊藏什麼寶藏?據統計,大概有一千二百多種魚類、一百二十五到一百五十種石珊瑚,七百種貝類,還有蝦蟹等甲殼類,其中魚類和石珊瑚的種類,大概佔台灣的一半比例,相當多樣。要一窺這些寶藏的堂奧,漲潮時在水裡,退潮時裸露出來的潮間帶,可說是澎湖海底世界的縮影。
澎湖共生藻學會總幹事洪國雄就指出,澎湖海岸最大特色就在於潮間帶。澎湖陸地面積僅一百二十七平方公里(編按:只略大於台北縣新店市),退潮後,卻可以多出三十四平方公里的潮間帶,較原面積多出四分之一。
澎湖潮間帶不但面積大,也因為有珊瑚礁、玄武岩盤、有沙、泥,多樣性的地質,可以吸引不同的生物進駐,從珊瑚到魚、蝦、蟹、貝。洪國雄形容這是「百年海田萬寶地」,台灣西海岸潮間帶只能人工養殖,澎湖的潮間帶光靠大自然生養,生產力就很豐富,足以供應澎湖居民冬天食物需求。
不過,近年來大自然和人為的破壞,珊瑚越來越少,尤其是開發旅遊較早的北海吉貝島。洪國雄記得,吉貝島未開發之前,從堤防上就可以看到石珊瑚礁,「一根根,比人的膝蓋還深」,如今必須「離岸二、三百公尺,才看得到一小根。」
即便如此,澎湖水底下的珊瑚還是很有看頭,而且,如今是南海各島的海底景觀比北海美麗。
「南海的每個島,只要下水都漂亮。」蕭長汰歸納,澎湖的北海,以石珊瑚礁為主,是平坦的礁原地形,感覺較單調;南海水底則是石珊瑚和軟珊瑚混合區,顏色多樣,而且遊客罕至,還是塊處女地。曾看過西吉島海底珊瑚礁的澎湖在地人陳友卿就說:「不輸澳洲的大堡礁。」
今年四月,中華民國珊瑚礁學會公佈的八年來全台珊瑚礁總體檢報告也點出,台灣的珊瑚礁多已遭嚴重破壞,但澎湖南海的東嶼坪、西嶼坪、東吉島、西吉島一帶,可能因為人為干擾較少,珊瑚覆蓋率達到九成,有些甚至達到百分之百。
除了上述地區,「巷仔內」的潛水客也知道望安網垵口一帶,也有漂亮的珊瑚礁。
洪國雄另外指出,澎湖本島的青灣海底有漂亮的珊瑚礁,山水、林投海底則有軟珊瑚林。「我們不敢公佈確切地點,很多人都知道就完了,一定見光死(被破壞)!」
洪國雄認為,和南太平洋的帛琉、斯里蘭卡相比,澎湖的珊瑚礁不輸這些知名的潛水景點,缺點是澎湖珊瑚礁上的魚較少。但澎湖陸地上有玄武岩奇觀,海面下有美麗的珊瑚礁,珊瑚礁像海底的熱帶雨林,蘊育著成千上萬種生物,確有推廣生態旅遊的深厚潛力。
也許,澎湖縣政府可以考慮少花點錢放煙火,多點錢在保育這塊土地的生態和文化上,當澎湖能發揮老天爺賞賜的優勢,以大自然吸引台灣、甚至國際遊客時,也許,澎湖更不需要賭場了!

Please follow and like us: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