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四反應爐 竟是美日「拼裝車」-核四五度延後商轉真相

撰文者:呂國禎╱商業周刊 第1214期
核四是全球最貴的核電廠之一,由美國設計、日本製造、台灣安裝興建,它有驚人的經濟效應,也有高度的整合風險。

穿過兩米厚的鋼門、水泥牆,二月十七日,耗時十年多、耗資二千七百多億元,台灣第四座核能發電廠第一次亮相。
位於新北市貢寮區鹽寮海濱,龍門電廠(簡稱核四)是兩座高三十多米的方型建築物,而不是傳統半圓球外型。整個電廠用了一百五十萬立方尺的混凝土,可以蓋近三十個台北一○一,用了這麼多水泥,全為了包覆核電廠主體核反應爐,也就是核島區。
踏進了核島區內部,望著這個長二十四米、高十米、寬不到九米的核子反應爐,最機密的核子反應爐就在眼前,被外界質疑是錢坑、商轉遙遙無期的核四,其實最核心也最重要的部位完成了,就連重八十公噸的鈾235燃料,也早就運來躺在兩座反應爐旁的兩個大水池中。再踏進控制室,被稱為全球核電廠最先進的數位控制系統,也早就通電啟用了。然而為何核四距離商轉總只剩最後的一步,還五度延後?
比起台中、麥寮這樣的大型火力發電廠動輒一年要一千多萬噸的煤炭來發電,龍門電廠主管表示,核四只需要裝進了八十噸的核燃料,鈾235用十八個月才取出更換一次,而且每次才用掉三分之一。
蓋廠成本高:費用幾乎等同蓋高鐵
蓋核電廠幾乎可以蓋一條高鐵,花費並不便宜,但發揮的效應在於,兩部機組裝置容量合計為二百七十萬瓩,一年可以發一百九十三億度的電;如果以風力發電來比較,相當於要三千七百座兩千瓩風力發電機,每隔五百公尺鋪一支,相當於繞行台灣來回四趟半;換成太陽能發電,太陽能板要鋪一千一百七十五個大安森林公園大的面積,才能夠發出這樣的電能。
再對比二氧化碳排放率低的電力來源成本,燃燒天然氣發電的每度電成本要三‧一八元;太陽能跟民間收購每度最少要七元以上,而且太陽能、風力都屬於間歇性能源,無法擔任基礎電力供應者。
核四是世界最貴的核電廠之一,但把核四所有成本包含興建、核廢料處理、除役成本都加起來,再用商轉四十年算,每度電才一‧四九八元。而且核電幾乎是沒有二氧化碳排放,也因此被世界上許多國家,例如日本、韓國與中國,認為是節能減碳的藥方之一。
問題一:被扒兩層皮:美賺設計財,日賺製造費
去年,台電發電平均每度電成本為二‧七六元,每度電售價二‧六一元,因此台電是怎麼發電怎麼賠,不漲電價是不行的,但核四發電是解救方法之一。再來則是,最快在民國一百零二年,台灣備用電力就要低於安全標準,台灣到了必須開發更多電力的時候。只要核四一商轉,問題馬上解決。
這是核能發電可怕的魔力,它效應極高又節能減碳,但為何一座核四始終完不了工;撇開政治的廢核停工問題不看,它到底還存在什麼問題?
現場直擊核四,才發現一座核電廠、同形式反應爐,承攬核島區工程的是美國奇異公司(GE),但一號爐是日本東芝(Toshiba)做的,二號爐是日本日立(Hitachi)做的,汽渦輪機則是日本三菱(Mitsubishi)做的,至於基礎工程又是另一個日本公司做的。
用一個通俗說法,就是我們花兩千多億元蓋的核四,其實是在造一部「核能拼裝車」。原因是,迫於當年政治考量,即便美國不生產核電廠,但它還是要賺核電廠設計的錢,反應爐委託給日本人製造,於是美、日兩國都賺了台灣一筆。
問題二:風險自己擔:整合困難,建十年才完工
但「拼裝車」的下場,就是複雜的整合自己來,核四竟然需要用到比日本還先進的數位系統。在核四現場,還可以看到另一個奇景,大廳牆上貼滿了照片,一邊是密密麻麻的纜線檢整的成果照,一邊是施工進度的榮譽榜。說好聽是,整合自己來;背後真正的含義,風險要自己承擔。世界各國的核電廠最多就是蓋七年,核四卻蓋了十年之久還沒商轉,就在於整合上要比其他各國要碰到更多的挑戰。
現場還看到核四蓋了核廢料就地儲存場,儲放高放射性的核燃料廢料。這種廢料剛從核反應爐出來時非常危險,一分鐘內可使人致死。另外,核四兩套機組每年會產生五百桶的低放射性廢料,核四場區竟可儲存四十年。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崔愫欣說,這代表核廢料問題依然難解,但政府用這樣不負責任的方式處理。民間的太陽發電業者也批評,政府現在是回頭擁抱核電,放棄了再生能源產業。崔愫欣說,由此也可以看出政府沒有能源與產業政策,不鼓勵新能源產業,只會維持低電價的假象,來維持產業競爭力,但實際上是犧牲台灣的環境與社會成本而來的。
但真正的核四卻不止如此,原來整個核四基地是規畫可以興建六座反應爐,即將完工商轉的只是前兩座,所以核四商轉不是台灣核電擴張的最後一步。
所以當核四這部拼裝車的反應爐填料封蓋,啟發核分裂產生龐大電力時,台灣人也應體會,核電能產生便宜電力,但也同時會產生巨大的風險與社會成本,這樣的電其實並不便宜。

Please follow and like us: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