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泡腳最防病 睡前泡腳 最養生

泡腳對健康的好處,主要在於改善血液循環。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主治醫師吳建隆說,若從西醫的觀點來看,由於人體血液有一半以上是集中於下肢靜脈,因此靜脈回流要好,需要仰賴良好的肌肉收縮與關節活動,但是忙碌的現代人缺乏運動,平日上班若不是久坐於辦公桌前,就是好似罰站般站上一整天,容易造成靜脈曲張,尤其上了年紀的人,長期不動,也可能影響心肺功能,而原本心臟有問題者更要留意;泡腳有助於改善循環,降低腳的腫脹感,減少心臟的壓力負擔。

從中醫的角度看泡腳對健康的好處,則「保暖」是極為重要的一環。以享壽101歲、養生有方,曾擔任中國醫藥學院董事長的陳立夫為例,就是身體力行沐浴按摩,利用水的溫熱能量促進血液循環通暢的最佳範例;而根據陳立夫的48字養生要訣,除了強調「養身在動、養心在靜」,也建議「頭部宜冷,足部宜暖」。
一般人從出生以後,足部大多有鞋襪保護,少受刺激,因此對外來的刺激反應較大,中醫認同的「全息理論」,視腳板形狀如同人的身體一般,大拇指對應的部位是人的頭部;泡腳泡到膝蓋以下、小腿肚的位置,相關穴位受刺激的範圍,可涵蓋足底唯一的穴位,也就是與腎相關的「湧泉穴」,還有其他足底各個反應點,以及腳背與腳的前、後側到膝蓋以下,中醫古代所稱的「五腧穴」,對於改善血液循環,尤其足部屬於循環末梢,會有相當的助益。
泡腳前一定要知道的事
1.泡腳的時機:
以用過晚餐後約1、2小時,睡前泡腳為佳,若是習慣在晚上11點左右入睡的人,建議可在晚上8~9點之間泡腳;每次泡腳,時間以不超過20分鐘為原則。
2.泡腳的水位:
視泡腳桶的大小,膝蓋以下皆可,中醫認為最佳的位置是在腳踝上約3吋處,也就是泡到腳踝上約10~15公分的地方,不必泡到小腿肚不可;不過,若希望促進血液循環,避免靜脈曲張,則可泡到小腿肚。
3.泡腳的環境:
以選擇通風良好的地方為主,但要留意避免著涼,可以刻意到浴室去泡,不必擔心環境會不好整理;而不嫌整理麻煩的,也可以選擇在客廳裡,邊看電視邊泡腳。
4.先準備好溫熱食物:
在泡腳之前,可以事先準備好少許的紅葡萄酒,或是1小碗熱雞湯、半碗熱粥或者1杯溫牛奶,以便在泡腳之後食用,可以溫胃;粥品的內容不必太過複雜,簡單即可,食用量也不宜太多,以免反而影響睡眠品質。
一般人養生為目的,泡腳後以適量的瘦肉粥來溫胃就足夠,比起只喝牛奶或熱湯更好些。冬天常見的麻油雞、薑母鴨、燒酒雞或羊肉爐,則只要對證,且沒有慢性疾病或心血管問題的一般人,可適量食用;不過,若是有感冒症狀的人,則宜食用生薑稀飯,以1杯米、3片生薑切絲煮成約4碗稀飯即可(依此比例煮起來的量約4碗,但若不吃那麼多,可依比例減少;不必一次吃完,也可以當早餐食用),沒有生薑的季節則可用老薑替代,但必須連同老薑一起吃下肚。
下列狀況不可泡腳
更重要的是泡腳的禁忌,有下列情況者,不可泡腳:

  • 當腿部或腳上出現發炎性或潰瘍性的傷口或出血狀況嚴重時不宜,以免造成發炎現象。
  • 急性扭傷期間,宜冰敷而不可熱敷或泡腳。
  • 皮膚處於發炎期間也不宜,以免情況惡化。
  • 糖尿病患者、末梢血管疾患、年紀太大有皮膚感覺異常(或末梢神經對熱的感覺異常)等,要注意溫度與時間,以及泡腳後的皮膚狀況,以決定是否可以再泡腳。

泡腳水溫40℃最適宜
泡腳養生的最佳溫度,是以維持水溫在40℃為最適宜。尤需注意的是糖尿病患與銀髮族,由於末梢神經較不敏感,水溫的控制要特別留意,以免溫度過高會有燙傷的風險。根據吳建隆的臨床經驗,就曾遇過一些老人家燙傷的案例,雖然在泡腳時,明明口中說著水溫不燙,結果卻是燙到皮膚都起了水泡。因此,最好能備妥溫度計,以便確知泡腳水的溫度。
由於泡腳的水量並不多,要持續維持泡腳20分鐘期間的水溫都不會下降並不容易,建議可請家人協助換一盆溫度適宜的泡腳水,或是另備一只裝水的檜木桶,放入電湯匙加溫,以使水溫能維持住,但要更換使用時,記得要取出電湯匙,並且確認水溫沒有高過40℃,以免不慎燙傷。
如果選用市售的泡腳機,雖有可維持水溫或兼具水療振動、氣泡按摩的好處,但價格相對較高,且需留意機器的清洗與保養,不論是自己DIY或是使用泡腳機都各有優缺點,可視個人情況與喜好而做選擇。
【完整內容請見常春月刊333期】

Please follow and like us: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