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常見的十種思考謬誤

人類的思想真是個奇妙的東西。知覺(cognition),思考的過程和表現,讓我們能快速處理大量的外界信息。例如,當你睜開你的雙眼,你的大腦就承受著外界刺激的不斷炮擊。你可以有意識的專注的在想一件特定的事情,但是你的潛意識卻在處理著成千上萬的想法。不幸的是,我們的知覺並不完美,時常做出一些錯誤的判斷,心理學中把這種現象稱為認知偏差(cognitive biases)。這會在每個人的身上演繹著,不論年齡、性別、教育、智力或者任何其他因素。它們中的一些聲名遠颺為人們所熟知,有一些則鮮為人知,但是它們都很有趣。可以確定每個人都覺得有些在自己身上發生過,那麼現在,在你將來犯錯之前,先有個清楚地認識吧!
From:登高望遠

  1. 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
  2. 安慰劑效應是指一個原本沒有效用的但是被認為有治癒功能的物質最後卻產生了所要達到的結果。這在醫療領域中最為常見。讓患小疾的人們服用糖片,在療效報告中我們就可以觀察到安慰劑效應。安慰劑到現在仍然是個科學謎題。有個理論化的說法指出安慰劑會引起「期望效應」(在充滿不確定性的情況中,所期望的就是最有可能發生的),患者希望這些小「藥片」能治癒他們的毛病,於是他們就痊癒了!但是,這還是無法解釋為什麼毫無藥效的糖片就能緩解症狀。
    有趣的例子:「安慰劑」這個術語是在當結果讓人滿意的時候才使用的,當結局不盡如人意時,有個術語叫:反安慰劑(Nocebo)。

  3. 承諾升級(Escalation of Commitment)
  4. 承諾升級是指人們趨向於繼續支持他們先前並不成功的嘗試,在人們所做的所有決定中,不可避免的會出現一些失敗的。很明顯,在這種情況下,邏輯的做法就是改變決定嘗試逆轉這一切。但是,許多時候有些人總是強迫著自己不僅要恪守最初的決定,還要繼續在這個決定上做更大的投資,只因為他們已經打了水漂的花費。比如說,你用了半生的積蓄做一門生意。6個月後,這樁生意明顯已經很不成功了,理智的做法就是長痛不如短痛,放棄這樁生意。但是,這時由於已經損失了的積蓄,你決定放手一搏為你的項目投入更多的錢,企圖這些富餘的資金能扭轉你的生意。

  5. 雙曲貼現(Hyperbolic Discounting)
  6. 雙曲貼現是指人們寧願要金額較小的眼前酬勞也不要金額較大的日後報酬。有很多的研究是有關決策的,一個決策的過程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有趣的是,這個延遲時間的長短在選擇時是個很大的因素。簡單的說,絕大多數的人都願意今天拿20美元,而不願意在明年的今天收到100美元。正常情況應該是在當下選擇更大的一筆錢,因為美元每天都在貶值。可以假設利率是9%,在這種利率條件下,一個理性的人會很淡定地選擇現在的91.74美元,或者一年後的100美元。然而,有趣的是在現在就可以到手和等待明天收穫之間,我們究竟願意少拿多少?你是想現在得到50美元,還是一年後的今天獲得100美元呢?現在只能拿40 美元呢?你的底限是多少呢?

  7. 對抗(reactance)
  8. 對抗是指人們趨向於做出別人所要求的反面,為了抵抗一種內心察覺出的,要限制你的選擇自由的嘗試。這在叛逆的青少年中最為常見,但是任何出於擔心自由和選擇權受到威脅而抵制權威的嘗試都可以稱作對抗。事實上,個體沒有必要做出特定的舉動,即便有時「他們無法完成」這個事實在潛意識裡催促著他們。
    有趣的例子:「抵抗心理」是人們試圖通過抵抗來影響人們的一個嘗試。試著讓一些人(特別是小孩)去做你要求所做的反方向,這樣他們就會出於牴觸做出你真正要求的事情!

  9. 群集心態(Herd Mentality)
  10. 群集心態是指人們趨向於採納多數人選擇,跟隨多數人的行動,可以感覺更加安穩,避免衝突。這種心態也稱為暴徒心態,也就是它最常見的一種形式--壓力均分。群集心態揭示了衛生時尚就是如此流行。服飾、汽車、愛好、風格,所有這些都該有一夥人認為這些事很瀟灑,並且身體力行。
    有趣的例子:過去一些極不吸引人也沒人會認為它會流行的一些事,現在卻大行其道,因為群集心態。像跳傘褲、寵物石、鯔魚、錐形胸罩、扎染、海猴還有80年代(順便指出,就是上面那張圖片裡的年輕人)。

  11. 暈輪效應(halo effect)
  12. 暈輪效應是指個體或積極或消極的特徵會瀰散到他個人其他部分的感知的一種趨勢。這種思考偏差在僱員的表現評估中常有發生。比如說:我有一個員工,Biff,過去三天中都遲到了,我注意到這個現象,並推斷Biff這個傢伙有點懶惰並且對他的工作不太關心。Biff的遲到是有許多的原因,有可能他的車壞了,可能是他的保姆當天沒來,或是天氣實在糟糕。問題是,正是由於這個Biff不能控制的消極因素,我就推斷Biff是個壞員工。
    有趣的例子:體態吸引力模板( Physical Attractiveness Stereotype)就是指人們認為有吸引力的個體擁有一些社會生活想要尋求的特質,比如幸福、成功、智慧。於是乎,當一個有吸引力的人被賦予了優先的待遇如好工作好收入時,這種想法就成了一個自驗預言。

  13. 自驗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14. 自驗預言傾向於獲取結果來驗證已有觀點行為。自驗預言是個讓預言自身變成真實的一個預測。比如說:我認為我將在學校裡表現非常糟糕,於是我就不那麼努力地去面對我的作業與學習,結果我就真的表現糟糕,不出我所料。還有一個常見的例子就是人際關係,我認為我和朋友的關係就要搞砸了,於是我就開始有了不同以往的作為,有意地脫身離開。正因為我的反差,我確確實實的把關係搞砸了。這正是巫師使用一個強力工具,他們把一個想法植入你的腦海裡,結果你就真的讓人發生了,因為你認為它會發生。
    有趣的例子:經濟衰退就是一個自驗預言。因為經濟衰退是指兩個季度的GDP的下降,只有在衰退中度過六個月之後你才會知道你正處在一個衰退之中。不幸的是,GDP下降的苗頭一出現,媒體就報導可能會有一個經濟衰退,然後人們開始恐慌,開始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並最終導致了大衰退。

  15. 幻想性視錯覺(Pareidolia)
  16. 幻想性視錯覺是指一個人把隨機遇到的聲音或圖像都認為非常重要。看見了天上的雲朵像只恐龍、耶穌、熔爐,或是在磁帶倒播時聽出了別樣的信息,這些都是幻想性視錯覺的顯著例子。幻想性視錯覺的基本因素是外界的刺激是中性的,沒有任何象徵性的意義,所有的額外含義都是感受者所強加的
    有趣的例子:羅夏墨跡測驗(譯者:Rorschach inkblot test,就是讓被試者通過一些對稱的不規則墨跡建立起自己的想像世界,在無拘束的情景中,顯露出其個性特徵的一種個性測試)就是利用幻想性視錯覺來接近人們的精神狀態。參與測驗的人被要求看一組模糊的圖片,並要描述出他們所看到的內容。通過分析他們的回答可以發掘出一些潛在的想法。

  17. 反應性(Reactivity)
  18. 反應性是人們在發現自己被觀察時呈現不同外在表現的趨勢。上世紀20年代,霍山工作室做了一項研究,觀察不同的燈光是否會對工人的產出造成影響。他們的發現令人難以置信,調節燈光會引起產量的飆升。不幸的是,研究結束後,產量有降到的平常的水平。這是因為產量的改變並不是由於燈光的不同,而是因為工人們被觀察著。這就闡述了反應性的一種形式,當個體察覺到自身被觀察時就會有意識的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讓自己看起來更優秀。這種反應在研究中是個很嚴重的問題,必須在「雙盲實驗」實驗中得到控制。(「盲」指的是接受研究的人員被隱瞞了實驗的相關信息,使不影響實驗結果)

  19. 賭徒謬論(Gambler's Fallacy)
  20. 賭徒謬論認為未來的種種可能性會因過去的事情而改變的思考方式,然而事實並非這樣。確定的概率,就像拋擲一枚硬幣結果是人頭,是不會變的,人頭朝上的概率永遠是50%,和你在前十次裡拋出的是反面沒有關係。認為概率會有變化是常見的偏見,尤其在賭博的時候。比方說,我正在玩輪盤賭,過去的四盤都在黑色一邊停下,難道這盤就要在紅色的一邊停下嗎?顯然錯了!在紅色處停留的概率還是47.37%。這聽起來似乎很理所當然,但是就是這個偏見讓許多賭徒輸了大把的錢,天真的認為概率會改變。

Please follow and like us: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