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間醫院今年加入影像交換計畫

文/劉哲銘 (記者)/iThome 2010-07-07
預計今年年底,衛生署推動的全國醫療影像交換中心就將納入112間醫院。未來這些醫院間的影像資料將能夠互相交換,病患將可以直接透過電腦調閱X光等影像資料。

由衛生署推動的全國醫療影像交換中心(IEC)將在今年底正式成立。預計今年將會納入112間醫院,未來希望推廣至全國各醫院,包括診所,目前已經有78 間醫院已經加入此一計畫。IEC的成立,代表著未來病患在各醫院之間看診,由於已經做過的影像檢查資料能夠相互交換,所以可以直接調閱,不必重新做檢驗。
所有健保給付的影像都將納入,初期以較為昂貴的影像為主
IEC成立初期,將由部分檢查較為昂貴的影像資料做起,如電腦斷層攝影(CT)、核磁共振攝影(MRI)、正子放射斷層攝影(PET)等,未來則會更進一步納入所有的影像資料。在衛生署的規畫中,已經建置自己的醫療影像系統(PACS)的醫院,必須要在現有架構上增加閘道伺服器、讀卡機、MS SQL 2008 Server為平臺的資料庫,以及衛生署開發的影像資料交換軟體、醫事憑證傳輸加密軟體(HCA)等。
透過與醫院PACS系統的聯接,未來所有以健保給付、補助的影像檢查,資料都被要求必須提供給影像交換中心。這樣的舉措將能夠有效降低重複檢查的健保費用申請,節省健保的成本。不過,對於醫院方面來說,因為影響資料可以交換,病患在別間醫院做過的檢查,將不用重複做一次,這將使得現有透過檢查帶來的收入可能會受到衝擊而降低。
沒有PACS系統的醫院,只要加入這個計畫,也可以透過交換中心調閱這些共享的影像檔案。所有交換都必須透過醫事卡的電子簽章認證,也就是現行HCA 2.0的傳輸標準。
而在技術方面,未來影像交換資料傳輸的網路,將走現有健保資料傳輸的VPN,也就是健保醫療網,所以醫院方面的系統整合,除了HIS、PACS與影像中心的系統整合外,要解決的就是資料格式與前述軟硬體環境的設置。目前衛生署建議的醫院內部網路頻寬是100Mbps以上。外部連線網路速率則視各醫院狀況而定。
以XML格式交換資料,傳輸標準為DICOM
影像傳輸的病歷相關資料,是以XML格式來交換,衛生署已經詳定了交換的格式內容。至於影像的傳輸標準,則將以國際標準的醫療數位影像傳輸協定(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s in Medicine,DICOM)為基礎來傳輸。衛生署在計畫中規定,PACS系統的影像,應以未壓縮格式,透過DICOM C-STORE的標準傳送到醫院的閘道伺服器。其中格式必須包含姓名、病歷號、出生年月日、檢查單號、檢查儀器、檢查日期、檢查時間、檢查部位、檢查項目等欄位。
DICOM是一個設計在TCP/IP架構上傳輸醫療影像資料的國際標準,由於彈性大,能夠整合的檢查儀器多,在世界上廣泛被使用。不過據了解,由於過去相關應用較少,國內醫療院所對這方面的支援與了解,還略嫌不足。
目前醫療影像交換中心計畫已經開始進行各醫院巡迴推廣,相關建置案也已經發包給不同廠商進行,預計今年就會正式完成。未來該中心也有可能會進一步成為電子病歷交換的基礎,讓電子病歷也透過此一架構進行共享與交換。根據衛生署的資料,透過這個計畫,除了能夠節省健保開支、便民之外,也能達到強化偏遠地區醫療品質的效果。特別是離島地區,由於當地往往沒有可以判讀醫療影像的醫師,所以現行醫療影像的資料都必須送回本島判讀,然後再送回離島,一來一往,常常需要花費上月的時間。未來可能會修改部分的醫師法,讓醫師能夠以遠距的方式判讀病患的醫療影像資料,減少不便。IEC是衛生署推動的「加速辦理智慧醫療照護計畫」中的一環,目前除了IEC之外,還有一個「醫院安全關懷RFID計畫」也正在推動中,兩個計畫合計投入的總經費為4.55億元。

Please follow and like us: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