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年,德軍在短短半年之中橫掃歐洲,輕鬆攻下挪威、丹麥、荷蘭、比利時。法國的命運也非常明顯,在德軍新式的陸空武器與戰術搭配下,不到三個星期德軍就開進巴黎,納粹的萬字旗諷刺地掛在巴黎鐵塔之上飄揚。但事實上,德軍能順利打敗法國的最重要武器,是法國領導階層中彌漫的失敗主義。
就這一點而言,英國之所以能抵擋德國,甚至於二戰歐洲戰場的最後勝利,都不得不歸功於英國首相邱吉爾堅定的信心、熱情幽默的個性以及他愈挫愈勇的領導風格。
一九三三年希特勒攫掌德國大權後,馬上就著手進行廢棄〈凡爾賽合約〉,要將德國打造為歐洲最大的強權,進而成為世界第一。正當世人為他的大膽妄為驚訝之際,邱吉爾老早就在國會苦勸過張伯倫這些綏靖分子,不可小看希特勒。邱吉爾一字一句地詳細讀過《我的奮鬥》,明瞭希特勒將會貫徹執行書中所提的「願景」,只是那時英國少有人讀過《我的奮鬥》,相信書中內容的人更是少之又少,連希特勒自己都很無奈地說:「我已經寫過上千次了,世上哪裡去找還有誰像我這樣把個人意願、計畫紀錄這般頻繁的人?」
邱吉爾主張英國必須整軍經武。他認為自己對未來危機的判斷是正確的,他說,世界正邁向「風雨飄搖的時期」,英國未幾就會面臨「存亡絕續之戰」。只不過當時他的呼籲無人聞問,「綏靖」是大多數人的信條,一九三三年的議員選舉中,提倡「和平」的候選人獲得了百分之八十的選票。
當時在政府中,只有邱吉爾對法軍還有信心,親自去觀摩法軍的演習,鼓勵法軍將領堅持對抗希特勒。當時民心厭戰(也懼戰),不願重回壕溝,更害怕空戰。邱吉爾變成眾矢之的,人民眼中的討厭鬼。但他仍然在國會中大聲疾呼,大戰若爆發,光倫敦就會有四萬名居民死傷。
直到張伯倫簽下〈慕尼黑協議〉,英法兩國將捷克送給希特勒後,情勢的變化才讓世人有了警覺,發現邱吉爾所言不假:「無以復加的大難,將落在英、法兩國,中歐、東歐各國必竭盡所能,急與和納粹做最大的妥協,捷克的大難只是第一口苦酒。」
之後,民意漸漸偏向邱吉爾,波蘭淪陷後,邱吉爾重返海軍大臣舊職,雖然政敵們謠傳他「年華老去」,但是他過人的精力日以繼夜工作,當時的幕僚表示,只要邱吉爾在部裡,所有氣氛都或活絡起來。
一九四○,志得意滿的希特勒在巴黎的榮軍院(LesInvalides)憑弔拿破崙後,自我感覺非常良好,深感自己是另一個將在歷史留名的偉大征服者,不用擔心英國,他們一下就會來和談了。結果事與願違,邱吉爾對他的「和平演說」毫無回應,於是希特勒與將領們擬定了史上少見的跨海戰略,在德軍新式裝甲部隊在歐陸發揮後,海軍與空軍也該上場了,這就是史上著名的「海獅計畫」。德軍打算用軍艦強攻英國海岸,佔領各大海港城市,並且轟炸倫敦,企圖造成英國人民恐慌。
德軍從剛佔領的挪威空軍基地派出大量的戰鬥機與轟炸機進攻倫敦,光一九四○八月十五日一天就派出轟炸機出動了八百零一架次,戰鬥機一千一百四十九架次。而英國皇家空軍也奮勇纏鬥,史稱「不列顛空戰」。面對比它們更具攻擊力的德國空軍,英國戰鬥機司令部靠的是機智地運用雷達。德國飛機剛從西歐的一些基地起飛,它們的影子便在英國雷達的螢幕上顯示出來,它們的航程被精確地畫出來後,英國戰鬥機司令部完全知道在什麼地點和在什麼時候迎戰最為有利。這是戰爭中的新發明,它使德國人感到迷惑,因為在發展和運用這種電子裝置方面,德國人遠遠落後於英國人。
德國海軍首腦們一直承認,海軍自從初春在挪威海面遭受嚴重損失以來,不能夠為入侵英國提供海上的力量。沒有這種力量,沒有空中的優勢,德國陸軍要想橫渡這狹小的海峽是無能為力的。戰爭發生以來希特勒第一次被制止住了,他從來沒有想到,到那時為止也從來沒有別人想到,一次決定性的戰役能夠在空中決定勝負。
英國保全了。在將近一千年的時間內,英國成功地用海上的力量保衛了自己。
海獅計畫與不列顛空戰的失敗,是二次大戰第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因為這個挫折導致希特勒把目標轉向西方──俄國,而希特勒將在那裡遇到更慘重的失敗。二○一○年六月六日為「諾曼地登陸」六十六年紀念,在我們警惕戰爭為世人帶來的苦難之同時,也別忘了在戰爭時曾經展現出勇氣、毅力與決心,努力抵抗外侮的人民與領導者們。
From:左岸文化歷史報
諾曼地登陸六十六周年紀念:邱吉爾──讓希特勒踢到鐵板的硬漢
Please follow and like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