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平均壽命不斷延長,如今知識工作者不但退休年齡延後,甚至可在正式退休後,繼續工作到75歲左右,因此必須做好準備,「在將近50年的時間裡,可能不會只有一個工作、一種任務、一種職業生涯」。這就是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認為,每個人都必須做好自我管理的主要原因。他指出,當人們的職業生涯可能長於企業的平均壽命時,知識工作者將面臨6個全新挑戰:
- 發現自己的長處:
- 找出合適的做事方法:
- 確立自己的價值觀:
- 做出貢獻:
- 對關係負責:
- 管理下半生:
杜拉克除了要求經理人「了解員工的強項」(不要只留意「員工不會什麼」),還希望經理人以同樣方式面對自己,將心力投注在強化優勢,而非改善缺點,「畢竟,要從『毫無能力』進步到『馬馬虎虎』所需耗費的精力,遠多過於從『一流表現』進展到『卓越出眾』。」針對如何發現自己的長處,杜拉克提出了兩個步驟:
Step1.回饋分析法(feedback analysis):做出重大決策或行動前,先寫下「預期結果」,待9∼12個月後,再與「實際成果」做比較。這個方法可在大約2∼3年內,顯示出自己長處何在,不擅長哪些面向。
2009-12-01:PDCA 的 Check 更重要
Step2.專注於發展長處:不斷地加強自己的長處,包括吸收新知、學習新技能等。
持續學習,是強化自身優勢的不二法門。杜拉克認為,「根據自己擅長的學習方式來學習,正是一個人日後有所表現的關鍵,否則注定平庸。」針對如何找出適合自己的做事方法,他提出了兩個步驟:
Step1.了解自己是「閱讀型」或「聆聽型」的人:美國前總統艾森豪(Dwight D. Eisenhower)在二次大戰期間擔任歐洲盟軍總司令時,面對記者發問,永遠能用兩、三句話清楚回覆,當上總統後,在記者會上卻總是回答得文不對題或喋喋不休。
這其中的差別在於,艾森豪是「閱讀型」的人。在當聯軍總司令時,幕僚會事先將記者發問整理成書面文字供他過目,但當總統以後,面對自由發問的記者會,他就經常聽不懂記者在說什麼。杜拉克提醒,「閱讀者很難成為優秀的聆聽者;反之亦然。」
Step2.了解自己的學習方式:學習方式沒有優劣之分,有人透過寫作或大量抄寫學習,有些人則是透過跟別人說話、實務運作、甚或自言自語學習,重點在於找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Step3.了解自己是否適合與人共事:有人適合單打獨鬥,有人則適合待在組織裡。如果是後者,則還要再追問:「我適合在什麼關係下與人共事?」究竟該擔任幕僚、部屬、團隊成員或顧問等職務,最能有所發揮?
要找出自己的價值觀,可以問自己:「每天早上照鏡子時,我希望看到怎樣的一個人?」杜拉克認為,價值觀永遠是、也應該是一個人言行的最終檢驗標準,而且不論身處任何組織,都不會有太大不同。關鍵在於,「如果個人價值觀與組織價值觀不同,個人注定要遭遇挫折與失敗。」例如,公司對於人事聘雇的立場是從外部延攬新血,但人資主管則認為應從內部基層擢升,雙方各有立場,只是價值觀不同。
杜拉克認為,了解自己的長處、做事方法及價值觀,才能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歸屬於何處,也才能投入於工作或把握住機會。想要做出貢獻,首先必須自問「我想貢獻什麼?又應該貢獻什麼?」而非思考「組織要我貢獻什麼?」如此才能達到自我實現。
至於在決定自己應該貢獻什麼時,則必須在3個因素之間取得平衡:「現況需要我做什麼?」「我該如何運用自己的長處、工作方式、價值觀,來完成這些必須完成的工作?」「必須達到什麼成果,才能有所不同?」而這個3個問題,又分別帶出以下行動計畫:
做什麼?從何處著手?如何開始?目標是什麼?在多長時間內完成?
最重要的是,想做出的貢獻既要有挑戰性,又不能太不自量力,並且可用具體指標加以衡量。
無論在組織工作或是自由工作者,大多數人都必須與他人合作互動,所以杜拉克強調,「提高效率的首要祕訣,就是了解與自己共事的人。」
他將此分為兩部分:
(1)了解上司或同事的長處、做事方法與價值觀,然後調整自己,順應對方的長處、做事方法與價值觀。
(2)負起溝通的責任,告知其他人:「我最擅長⋯⋯我的工作方法是⋯⋯我的價值觀是⋯⋯我想專注的貢獻是⋯⋯我所期待的結果是⋯⋯」並再追問:「誰必須知道這些?誰的工作必須仰賴我?我的工作又必須依賴誰?」杜拉克認為,信任是組織的基礎,代表相互了解,彼此能夠合作做出貢獻。
平均壽命延長了,在職場上攀上高峰或退休後,人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於是,下半輩子要做什麼,便成為人生的重要課題。想要管理下半生,先決條件之一,就是要及早準備,許多人甚至是在原有事業尚未達到高峰前,就已開始在心中構思第二事業的方向。杜拉克為如何發展人生第二事業,提出了3個方法:
(1)開創另一個新事業:最簡單的做法就是跳槽、完全轉換跑道、轉行。
(2)發展平行工作:在本業相當成功者,可以全職、兼職或顧問等方式,繼續留在本行,同時兼任另一份平行工作(通常是為某個非營利性組織,每周工作若干小時)。
(3)成為社會創業家(social entrepreneur):本業非常成功,但工作不再有挑戰性,所以投入時間愈來愈少,因此轉而再創一份公益事業或組織。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經理人月刊》1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