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刊.撰文:李建興
若不是八八水災,台灣人很難相信五年前電影《明天過後》的情節,會活生生的上演,被世界銀行視為水災、旱災和地震等三大災害交替發生率最高的台灣,世紀巨變恐未畫上休止符,明天過後,我們該如何與水和平共處、降低老天爺的懲罰……?
連日滂沱的雨勢,傾盆地澆灌在整個台灣島,在捱不住雨水無情的襲擊下,原有世外桃源之稱的高雄縣桃源鄉,竟瞬間被滾滾泥沙衝毀了半壁江山;鄰近的甲仙鄉小林村,則在村民還來不及逃跑之際全村滅頂。再往東看,原本離岸數百公尺的溫泉飯店,竟也慘遭洪水撞擊而倒塌。從高空望去,整個倒臥在無情的惡水……。
人不能勝天 而要服天
這次釀成世紀巨災的莫拉克颱風,光在嘉義縣竹崎鄉奮起湖地區,就下了近三千毫米的雨量,等於短短三天就下盡台灣一年的雨量。氣象專家比喻,莫拉克為全台帶來的雨量,等於將整條綿延千里的黃河,一個半月的流量全灌進台灣。就連美國CNN(有線電視新聞網)也指出,台灣這短短一個周末的降雨量,竟然是紐約市區上半年總降雨量的八倍。
「人定不能勝天,惟有和平共處!」參與二十多年台灣水患治理的水利署副署長吳約西語重心長地說,人類締造了文明,但遭逢大自然的反撲。
吳約西以在二十世紀治水防洪傲視全球的荷蘭為例,這個原本相信人定勝天、而與海爭地的國度,近年來竟也無法抵擋氣候巨變下的連年水患,致使政策大轉彎,決定「還地於天」,開始撤守填海造陸的土地。
「從荷蘭人的投降,等於宣示了人類無力回天。」吳約西沉重地說,治水就像人和大自然共組家庭,要杜絕水患,就得先了解「老天爺有多生氣!」
根據水利署長陳伸賢指出,國際媒體列舉去年全球十大災害,其中竟然就有七項與水旱災相關,顯見治水已成為全世界不可忽略的難題。然而,水患最明顯的源頭,即是「極端氣候」的形成,而最讓台灣備受威脅的則是「降雨極致化」。
以八八水災來說,當時在南部山區每小時降下逾二百毫米的雨量,足足是氣象局大雨標準四十毫米的五倍。
而除了量的極致,還有時間的極致,攤開台北氣象站近一○三年的觀測,整個大台北地區年均雨量大增兩百六十八毫米,但平均降雨天數卻減少二十七.八天。影響所及,不但導致枯水期延長,水庫、攔沙壩集水時間少,水資源運用效能降低;而大雨來臨時,河道的疏洪空間不足以容納突如其來的流量,以往治水工程年限縮減、不堪負荷。
因此,年年在雨季飽受水患之苦的台灣人,卻得在枯水時期擔心旱災,「台灣年總降雨量是全球二.五倍,每人平均分得雨量卻只有全球的五分之一。」
根據世界銀行評估,台灣是全球水災、旱災、地震交替發生率最頻繁的區域,「台灣其實擁有世界級的治水水準,卻因為處在世界級的險惡環境,而使得水利工程難上加難。」陳伸賢一語道出台灣水患問題癥結。
以目前台灣治水工程最完善的淡水河流域來看,當初設計的防洪最高保護標準為二百年,也就是足以防範二百年才發生一次的水患標準;但偏偏目前洪水衝擊程度,早已突破先前的定律,過去千年一次的大洪水,現在則是兩百年就會發生一次。
「因此,台灣要治水,就得改變傳統以工程手段為主的心態!」吳約西認為,台灣治水多是災害導向,也就是依個案解決,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以日本為例,吳約西舉出先進國家都採流域綜合治水,治河川也治流域,採工程和非工程並行的綜合治水,甚至非工程手段還重於工程手段,對此,他提出治水三部曲:
■步驟一 避災
吳約西認為,治水得從水患的源頭做起,設立自然保護區,研擬集水區復育保育計畫、集水區自然涵養分配。因此政府加速訂定並落實《國土計畫法》、《海岸法》、《國土復育條例》等國土三法,配合建築法規規定新建築使用節水系統,都市計畫重新規範滯洪池治水計畫,農漁業政策也要禁止濫墾濫伐、超抽地下水。
此外,由於治水為流域綜合治水,跨足部門眾多,因此得要結合流域上下游各機關權責,統籌辦理。如上游的國土利用開發與治山防洪、林地的開發管制就需要農委會辦理,而水利署則負責中游的河川築堤排水,至於下游各縣市管轄河川的治理,和都市排水則需各地方政府配合。
因此,建議可設置如國科會般專職專責單位的流域管理局,藉由單一窗口、統籌協調以加速河川復育。
節流亦是治水之道,為此,得做到用水量的總量管制,計畫由未來每年用水總量管控在二百億噸以內,且由以往的「以需訂供」開發模式,改為「以供訂需」,同時區域間和產業間得有完善的用水配置計畫...(精采完整內文請見《今周刊》661期,各大便利商店及連鎖書店均有銷售)
治水三步驟 先學習「服天」
Please follow and like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