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線服務客戶的同仁獲得的成就,除了個人的努力外,每一位直接服務客戶的同仁背後,都有一個工作團隊給予奧援。
「有一個人,很幸運地可以到天堂和地獄參觀。他發現有件事很耐人尋味:雖然天堂和地獄供應的伙食完全一樣,但是天堂裡每個人都吃得飽飽的,而地獄裡的人卻總是在餓肚子。
From:信任帶來新幸福
仔細研究,原來,天堂和地獄都使用很長的筷子吃飯,但是「吃法」卻大相逕庭。
在地獄吃飯時,大家爭先恐後搶著夾菜往自己嘴巴送,但由於筷子太長,不是夾菜時絆到別人的筷子,就是即使夾到菜也送不進自己的嘴裡,結果每個人都餓得面黃肌瘦;而天堂裡的人雖然一樣得拿長筷子吃飯,大家卻不是急著夾菜自己吃,而是互相往其他同伴口中餵,彼此合作,其樂融融……。」
在信義房屋,這則寓言經常被援引為教育訓練的題材,因為,信義期勉每一個同仁都能成為「樂於幫同伴挾菜」的人。
合作分工 VS. 分工合作
「同業多半偏愛很會衝業績的super star(超級明星),但我們卻寧願要超級團隊,」劉元智表示。
談到「團隊精神」,一般人腦海中聯想到的詞彙就是「分工合作」,但是在信義企業集團,講究的卻是「合作分工」,這兩個詞彙看似相同,但卻有微妙差異。「分工合作」,是先有職務分工或職能分工,各人依照組織圖上壁壘分明的工作劃分再進行合作,若彼此並無充分共識,很可能流於僵化,每個人只著重個人工作完成與否,至於工作接續與整體品質問題易遭忽視,有時候甚至會陷入見樹不見林的盲點,而且,過分強調分工至上的思考模式,很容易使同仁自認是一顆不起眼的螺絲釘,看輕自己扮演的角色,最後喪失工作的樂趣。
而「合作分工」,則是先形成合作共識,每位成員自發性地參與合作,再進一步研究如何分工,讓組織像橄欖球隊,每個隊員都能夠「自動補位」,隨時滿足不同的需求。信義房屋希望同仁們先瞭解組織或團隊的整體目標何在,再去發揮各自效能,這樣不僅能提升士氣,也更能樂在工作,期盼塑造的企業文化是「由下往上,以同仁為中心的參與式文化」,而不是傳統「由上而下,以上司為中心的決策系統」。
從合作分工為出發的薪獎設計
從薪獎制度的設計,就可以看出信義「合作分工」的精神。
傳統房仲業的薪獎制度多半是「高獎金、低底薪(有些甚至是沒有底薪的)」,表現剽悍、業績滿檔的個人英雄固然可以脫穎而出,但同仁間為了捍衛自己的利益,互相視對方為勁敵,不但會使組織氣氛劍拔弩張,而且很容易造成服務品質良莠不齊的問題;而信義企業集團早在1984年,就首開「高固定底薪」的做法,提高底薪,但將獎金比例降為12%,這12%的獎金中,包含8%的個人獎金與4%的團體獎金。
當初,有人勸周俊吉,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有胡蘿蔔才能讓驢子賣力工作,獎金應該以累進方式計算,才能提供強大誘因。但周俊吉卻認為,人不是驢子,「支持他往前進的誘因,應該是自己的企圖心與責任感,而不是胡蘿蔔。」累進獎金雖然可能激勵某些同仁奮力衝刺,但更有可能衍生更多弊端。
在那些標榜高獎金、低底薪甚或沒有底薪的公司,業者投入的資源極有限,業務開拓但憑各經紀人的手腕,因此既不要求這些業務員對公司有多深的認同感,也不堅持成交過程要多麼嚴守分際,只希望透過他們把房子快速賣掉。在這類公司,長袖善舞的業務或許能賺取高報酬,但對那些缺乏人脈、不擅話術的同仁來說,這種制度無異是聽任他們自生自滅,毫無保障可言。
高比例累進獎金的做法,也可能帶來私相授受的後遺症。比方說,某甲的業績比例是12%、某乙是20%,若考量公司的營運成本,店長理應把案子交給某甲,但是在高額獎金的利誘下,有些店長可能反其道而行,只將案子交給某乙做,再和某乙對分回扣,犧牲公司以及其他同仁的利益。
而且,同仁間為了避免自己的案子被「攔截」,也會互相提防。很多房仲公司經紀人出門時,抽屜都是要上鎖的,免得被同仁「偷看」到以後「搶走」案子。公司若處在這種氛圍中,不要說同仁不會彼此支援,有些甚至會發生彼此破壞的弊端,到最後犧牲掉的是服務品質,一旦沒有服務品質,又談何永續經營?
信義房屋12%的獎金比例中,有4%屬團體獎金,不管是不是自己開發的客戶,只要成交,大家都可以共享業績果實,同仁間沒有惡性競爭的敵意,自然會「自動補位」成為一個團隊。比如說,同仁甲的客戶打電話來,即使同仁甲剛好不在,同仁乙也會熱忱替他接待。如此,整體來說,就可以讓客戶感受到品質整齊的良好服務。
「我們各分店接進來的案子都是公開的,每個同仁都可以去調閱,」信義房屋民生店執行協理陳國豐表示,「另一方面,如果某同仁剛好休假或是有事,也不必擔心客戶會變成沒人接手照顧的『孤兒』,同仁會幫忙接手照顧妥貼。」
合作分工,團隊創贏
Please follow and like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