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嘉慧
審稿/陽明大學公衛暨研究所助理教授 劉信孚
截至 7 月底,全台新流感疫情已有 10 起群聚感染,6 件重症病例,其中 1 人不幸喪命。結合豬流感、禽流感及人流感基因的新型H1N1流感病毒,致死率雖低,但由於流感病毒極易突變,各國科學家不得不持續比對各地區病毒的基因差異,以降低新流感對全球所帶來的衝擊。
From:科學人雜誌
自從4 月中旬美國疾病防制局(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鑑定出人類感染新型H1N1流感病毒以來,至7 月底,全球已有10 多萬件確診病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新型H1N1流感的致死率為 0.4~1.6%,遠低於2005 年禽流感的 50%,但仍比季節性流感的 0.1% 高。而日本、巴西等國的研究小組也相繼發現變異的新型H1N1流感病毒,使得相關單位得更加積極為第二波流行疫情做準備。
A型流感病毒
新型H1N1流感屬於A型流感病毒。流感病毒可分為 A、B、C 三種形式,後兩種類型病毒只感染人類,且從未造成全球性的大流行;而A型病毒廣佈在人類及許多種動物身上,包括家禽、豬、馬、人以及其他哺乳動物等,百年 來造成的大流行都屬於這類病毒,例如1918 年的 H1N1 流感病毒造成全球約4000 多萬人喪命,1957 年的 H2N2 流感病毒致使 100~400 萬人死亡,1968 年的 H3N2 流感病毒導致 100 萬人喪命。現在全世界每年因流感併發重症人數約 300~500 萬人,平均 25~50 萬人死於流感(包括A、B、C型),其中台灣流感死亡人數每年估計 3000~4000 人。
A型流感病毒的分類方式是由病毒表面的血球凝集素(hemagglutinin, HA,共16 種)以及神經胺酸?(neuraminidase, NA,共9 種)兩種蛋白決定,不同的HA 與NA 可以組成不同的病毒株,H1N1的H 即是指 HA,N 則指 NA。
HA、NA 分別與病毒的複製及感染能力有關。HA 會與某些宿主細胞的表面受體結合,讓病毒得以進入細胞內複製,而這些受感染的細胞多半屬於哺乳動物的呼吸道以及禽類腸道;當病毒在細胞內大量複製後,NA 會切斷病毒與宿主細胞的連結,讓新製造出來的病毒自由離開原細胞,去感染其他細胞。
病毒突變或重組後的威脅
人、豬、鳥等都是流感病毒的宿主,但同一類病毒通常只會感染一種物種,例如以禽類為宿主的流感病 毒,其HA蛋白與人類呼吸道細胞表面常見的受體結合力並不佳,因此不太容易感染人類。過去,能感染人類的流感病毒只有三種H(H1、H2、H3)與兩種 N(N1、N2),但是自1997 年後,H5、H7、H9 均有發生感染人的案例,像H5N1原本只感染禽類,不過由於A型流感病毒的複製過程具有基因快速重組及演化的特性,子代病毒可能因此增加了感染人類的能 力。
A型流感病毒大小約100 奈米(1奈米=10-9公尺),其構造是一個 脂質構成的球狀膜,膜上嵌著蛋白質(包括HA 與 NA),膜裡有八條獨立的遺傳物質RNA。病毒進入活細胞後,就會指揮細胞合成大量的病毒蛋白質並複製RNA,之後這些蛋白質與RNA組裝起來成為新的病 毒。由於病毒RNA的複製過程中沒有修正錯誤的機制,因此相當容易突變。
此外,若宿主的同一細胞同時感染兩種流感病毒時,這兩種病毒的RNA就會在細胞裡混合交換,產生的子代病毒可能含有兩種病毒基因(見下圖)。新型H1N1流感病毒就是因此而包含了豬流感、人流感以及禽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斷,成為容易與人類細胞結合併散播的新型病毒。
感染者接觸病毒的HA 與NA 蛋白後,體內會產生不同的抗體。不過人類因為從未接觸過H5N1或新型H1N1流感病毒,體內沒有相對應的抗體,一旦感染,免疫系統很容易發動猛烈攻勢,造成不當的免疫反應,而使組織細胞嚴重傷害,甚至死亡。
從過去近百年的大流感分析發現,第一波疫情及死亡率都不高,但第二、三波疫情的死亡率通常會驟升。隨著流感時間拉長、流行區域擴大,再加上秋冬第二波流行可能提早到來,施打流感疫苗成了下一步圍堵新型H1N1流感攻勢的利器,疫苗面世的時間及產量也成為眾所關注的話題。
流感病毒的多樣面貌
Please follow and like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