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瞭解產後憂鬱症,關心媽媽與寶寶

前陣子疑似產後憂鬱症母親手刃嬰兒數十刀的新聞,震驚社會大眾。但到Google查詢「產後憂鬱症」,排名第一頁的資訊多數來自大眾媒體,有一些不清楚或錯誤的地方。我比對國外專業醫療網站,為網友整理重點如下:
From:名家專欄之陳豐偉

婦女生產後得到憂鬱症的比例並沒有偏高
有些網頁誤傳「產後憂鬱症半數產婦都會有」,這是把「產後鬱悶」(postpartum blues)誤為「產後憂鬱症」了。「產後鬱悶」通常在生產後48小時開始,尖峰在第3-5天,可延續兩星期,產婦會出現情緒起伏、容易流淚、暴躁、失眠。原因可能是生產後賀爾蒙的劇烈變化所致。「支持」與「衛教」可改善「產後鬱悶」,但有20%左右最後會惡化成「產後憂鬱症」(postpartum depression)。
事實上,產後憂鬱症的發生率跟女性在其他時間點憂鬱症的發生率比較起來並沒有明顯偏高。問題在於,產後憂鬱症常會影響到媽媽對小孩的照顧能力,對小孩留下長期的負面影響。對某些憂鬱症病人,我們可尊重其自主權,未達一定嚴重程度不需要外界介入。但產後憂鬱症若牽涉到小孩的成長、發育,就不只是媽媽一個人的事情了。
產後憂鬱症對小孩的影響
產後憂鬱症可能會削弱嬰兒跟母親的親密關係(依附關係),造成行為問題,甚至影響嬰兒的認知能力。產後憂鬱症在小孩身上的副作用可能會延續很久,這使我們必須正視。
產後憂鬱症的「定義」,從「產後一個月內病發」到「產後一年內病發」都有。以對小孩的影響來看,我會較傾向「產後一年內病發」的定義,提醒父母重視小孩的成長。同時這也提醒男生,雖然社會文化傾向由媽媽負擔較多照顧小孩的工作,但若媽媽出現憂鬱症狀,爸爸一定要多扛起照顧小孩的責任。
若以「產後一年」來計算,「產後憂鬱症」的發生率大約13%,以產後4-6週的發生率最高,大約會持續三個月。和一般憂鬱症相較,產後憂鬱症持續時間較短,但三個月也夠久了。
產後憂鬱症是大事,要積極處理
產後憂鬱症跟一般憂鬱症最大的不同是媽媽會出現不想照顧嬰兒、因此產生罪惡感、或出現想傷害或殺死嬰兒的強迫性想法。由新生兒誕生的喜悅氣氛底下,病人常會隱藏症狀,讓家人不易發現問題。
一旦發現產後憂鬱症的徵兆,恐怕就不是如媒體報導的「傾聽與支持」就好。抗憂鬱症藥物這時是首選,尤其是過去有憂鬱症病史、或之前生產曾出現產後憂鬱症的高危險群,會需要盡快給藥。但如果有餵母乳,就需選擇服用母乳滲透率較低的抗憂鬱藥物,且需密切注意嬰兒的行為,觀察有沒有受到抗憂鬱藥物的間接影響。如果嬰兒是早產兒,因為此時肝功能尚未成熟,缺乏代謝藥物的能力,就不適合服用抗憂鬱藥物。
由於哺乳的限制,以及某些媽媽心理上不願意服用抗憂鬱藥物,「加強運動」是對抗產後憂鬱症的最佳處方,專家的建議是「一週五次以上,每次超過半小時的有氧運動」。不過,這跟台灣「坐月子」的觀念不太符合,可能會有許多長輩無法接受。有些病人嘗試草藥、高劑量維他命、omega-3脂肪酸、按摩、針灸、芳香療法等另類療法,有時也會有一些額外的療效。
另一個預防產後憂鬱症的好方法是「支持性團體」。國外較常見最好的「支持性團體」是pram-walking,也就是大家一起推著嬰兒車到戶外散散心。在台灣人口密集的都市,可能很少父母會想在空氣污染底下推著小孩外出吧?不過,事在人為,既然騎腳踏車可以成為全民運動,婦產科醫師、社區組織或婦女團體也可以出面來推廣pram-walking,舒緩產婦的身心壓力,還可以多找些同好交換媽媽經與爸爸經。(本文取自作者部落格「正確瞭解產後憂鬱症,關心媽媽與寶寶」一文,回應請至作者部落格)

Please follow and like us: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