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林貞岑
想知道三餐吃麥當勞,連續吃30天會如何?來看電影「麥胖報告」的大膽揭露。
「媽媽,我要吃麥當勞。」如果你很頭疼孩子體重不斷增加,漢堡薯條吃的比飯多,每天除了家裡學校就是麥當勞,也許這不是他的錯,而是整個社會環境出了問題。
肥胖到底是誰的錯?數年前,美國兩名少女控告麥當勞讓他們發胖,最後法官以「無法證實速食對人體造成的直接傷害」為由,宣判少女敗訴。
康健雜誌70期 2004/9/1
事實真是如此?堅持捍衛健康飲食的美國導演摩根.史柏路克(Morgan Spurlock),決定把自己當實驗的白老鼠,連吃麥當勞30天,為全部過程拍成紀錄片《麥胖報告》(Super Size Me),直接挑戰「速食無罪」的說法。
不但連續30天餐餐麥當勞,連飲用水也是麥當勞產品,且不能挑食,菜單上的每一種餐點都要嚐過。
而且只要服務人員開口問要不要升級或加大尺寸,他一定得說好。
「我正處在小朋友認為的天堂裡,」受試第一天,留著小鬍子的導演咬下第一口漢堡說。
經過30天高脂、高糖、高熱量的速食洗禮,原本體型適中健康的史柏路克像吹氣球一樣,體重暴增12公斤,他膝蓋痠痛,情緒低落,性生活提不起勁。
他的健康情形也亮起紅燈。不僅血壓、血脂值急速攀升,肝功能也出現問題。
「再這樣吃下去,你可能會死,」他的家庭醫師看著檢查報告搖搖頭說。
正在上映的《麥胖報告》,除了史柏路克的親身試驗,他還走訪全美20個城市,訪問消費者、營養學家、醫生、健身教練、心理學家到立法者等,交叉探討,整理出速食文化改變人類飲食習慣的真相。
有趣的是,關於肥胖和疾病等硬梆梆的健康訊息,史柏路克用誇張的動畫手法表現,譬如在美國地圖上用紅色色塊標示出各州肥胖人口比例,這才讓人驚覺,如牛排狀的整塊美洲大陸,超過半數以上全陷入紅色的肥胖警戒。
另外,插上小小黃旗表示麥當勞在美國各地分店數目,黃色旗海密密麻麻,顯示速食早已深入美國各地,兩相對照,形成極大諷刺。
史柏路克在影片一開頭,點出肥胖國度與飲食供應有關。
愈來愈大的食物尺寸
餐點供應尺寸份量愈來愈大,只要加點錢就可以升級,抱著「反正又加不了多少錢,這樣反而是賺到了」的心態,消費者十有八九會自動升級成大號或家庭號。
這些悄悄變大的餐點份量,肥了廠商的口袋,也養大了消費者的胃口和體重。
1950年代,速食店的碳酸飲料供應約230cc的小杯份量,但目前兒童餐的可樂就有約340cc,甚至加大到900cc。薯條份量則是原來的3倍大。
史柏路克認為,速食業者提供遊樂場、生日餐會等,用盡心思讓小小消費者留下童年的美好記憶,也讓速食成為成年後的慰藉倚賴,一定要吃到漢堡薯條,才會感覺快樂。
「如果以後開車經過麥當勞,我一定先毒打我孩子一頓,」導演幽默譬喻。
影片中,小朋友看著總統、耶穌等照片搖頭說不認識,只有麥當勞叔叔的照片,每個小孩都會露出笑容大叫他名字。諷刺的是,一群中年女士站在白宮前面,對於效忠美國的誓詞怎麼也背不熟,卻對於麥當勞一長串「芝麻、醃黃瓜、牛肉片」的廣告詞琅琅上口。
這個現象與長期追蹤調查速食文化的美國記者艾瑞克.西洛瑟,在《速食共和國──速食的黑暗面》書中形容不謀而合。西洛瑟說,麥當勞叔叔的金色拱門(大M標誌),「比十字架還要受人愛戴。」
廣告經費砸砸砸
而且麥當勞一年十數億美元的大筆廣告經費,立刻讓只有200萬美元經費,提倡「每日五蔬果」的政府單位相形見絀。
《麥胖報告》這部只花了6萬5千美元,探討飲食健康的小成本電影,不僅在美、澳、德國等地引起熱烈討論,影片播出後,雖然速食業者抗議頻仍,但美國麥當勞取消超大號餐點供應;部份中學恢復體育課程,並將營養午餐改成新鮮食物。
史柏路克也獲頒2004年日舞影展紀錄片類最佳導演獎,他後來花了超過一年時間,大量食用新鮮蔬果調整,才慢慢回覆原來體重。
他說,拍這部電影只想讓大家思考一下自己的飲食方式。
史柏路克所指控的現象,其實是全球現象,台灣孩童對速食的熱愛也不遑多讓。
董氏基金會去年的調查發現,近三成學童每週至少吃三次速食,多數是麥當勞辦餐會以及相關的促銷活動。
並且家長也難辭其咎。營養師界感嘆,台北幼稚園有個怪現象,營養擺兩旁,速食擺中間,家長會問學校有沒有在麥當勞辦生日餐會,供應的餐點裡有沒有炸雞、薯條。
某些忙碌家長甚至與速食店說好「月結」,一個月結帳一次,讓孩子餐餐都在麥當勞打發。
身處於速食王國之一,我們該如何調適?
史柏路克在影片拍攝期間曾詢問全美一百位營養師:「多久需要吃一次速食?」有些人說「能不吃最好」,多數營養師認為,「一個月吃一次就好了。」
記得,適量就好,別被加量加價給騙了。
連吃30天的「麥胖報告」
Please follow and like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