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陸希平
癌症令人聞之色變,一般人視之為絕症。其中肺癌更為癌症中的第一殺手。何以致此?名為癌症,實有千百種,有的癌常見,如子宮頸癌﹔有的少見。有的凶惡, 如食道癌﹔有的較溫和,如甲狀腺乳突癌。所以肺癌得此渾號,首要條件就是肺癌夠常見,其次就是肺癌夠凶惡(足以致命)。
From:Ohayo元氣健康報
說到肺癌,許多民眾自然會想到吸菸與肺癌之間的關係。沒錯,吸菸與肺癌之間的關係已獲證實,但不吸菸是否就可以遠離肺癌?這樣的想法可能就過於樂觀了。吸菸以外的許多因素被認為與肺癌有關,包括遺傳基因,空氣污染,甚至飲食習慣等都可能有關。空氣污染包括工業廢氣,汽機車廢氣以及攸關婦女健康的廚房油煙等。"我不抽菸,為什麼會得到肺癌"是許多病患共同的疑惑。
診斷工具的進步,使得我們對於癌症的篩檢與早期發現燃起希望。預防醫學在現今醫療體系中逐漸受到重視。對於肺癌而言是否如此呢?未來大家都同意這是一個重要的方向,但目前的一些篩檢成果卻顯示,不管是胸部X光,快速電腦斷層(spiral CT),痰液細胞學,以及正子掃瞄儀(PET),都有其效果上的限制。但這些措施的實行,仍有其學術及道德上的必要性。
診斷工具進步的另一個效應就是對於癌症的事前評估更加的鉅細靡遺。肺癌也不例外。電腦斷層,核磁共振掃瞄儀(MRI),正子掃瞄(PET),以及分子標記 (molecular markers)等使得檢查的種類愈加豐富。但是診斷種類的增多是否代表準確性的提高?準確性的定義應包括偽陽與偽陰性。前者是指沒病說成有病,後者是有病說成沒病,很顯然高科技檢查的增加我們要考量的是前者。對於疾病的確立診斷及疾病的嚴重度評估其實是很重要的。但要小心其中有不少的陷阱。 包括過於侷限的診斷造成的誤診,過於敏感的診斷錯過了最佳的治療(可以開刀而不開),過度樂觀的新潮治療帶來的期望落差,以及過度排斥可能的其它治療造成的知的權益受損等。
肺癌的治療傳統上分為外科與非外科治療的方式。基本上我們將肺癌分為兩類, 小細胞(small cell)及非小細胞(non-small cell)型。臨床上我們將後者分為4期。早中期(1到 3a期)的非小細胞肺癌普遍採用手術的方式,小細胞型及晚期肺癌則傳統上不適用手術。這個二分法的處理方式目前有了很多改變。首先是化學治療藥物的發明改變了傳統的思維,另外就是合併外科與非外科的治療方法 (adjuvant 及neo-adjuvant therapy),以病患為中心的治療方式。此外,對於現代的醫療思維,溶入客製化(customerization,即以顧客為中心)已成為標準化以外重要的思考模式,瞭解對方對醫療的期待提供專業的建議,得到共識(治癒cure 抑或照顧 care)。所以對於肺癌,以致於所有癌症的治療,沒有所謂顛撲不破的金科玉律。在準則下,還是應該尊重病人的期待與感受。
肺癌在診治上的幾個爭議性話題
Please follow and like us: